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归纳,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阅读是写作读后感的源泉,需要细心体味,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相差不多读后感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2
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后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3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分为两种: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另一种是不认真、消极的态度。秉持认真、积极态度的人,具有强烈事业感和责任心,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来做,能够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尽最大努力去做到最好;做事不认真的人,把工作当做一种负担,想着以最快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早点交差,不管质量好坏。久而久之,做事认真、积极的人,工作能力提升快,进步也快,更容易成功;反之,做事不认真、消极的人,很难有所建树。
在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态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做事认真的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出再失误,就会有一种愧疚感、羞耻感;做事不认真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任何事都无所谓,表面是看得开、放得下、不计较,实质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就如差不多先生,把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也无所谓。我们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做学问、搞科研、干工作都如差不多先生,那么,中国就不会取得“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天眼”建成、高铁以及5g网络引领世界潮流等重大科技成果,中国也不会取得四十多年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的瞩目成绩。毛主席说过:“世界上的事,怕就就怕认真二字”。在办公室工作,我们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凡事都必须坚持“认真”,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对于领导和同事指出的问题,不要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第三次,比如说草拟公文,把县级领导排名搞错了,你就要想到,是不是其他地方也会出现错误,不要只改前面,不改后面;又比如说装订材料,第一次送给领导的订倒了或是出现白页,你就不要再出现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例子还会很多很多,大家也会经常遇到,往往是认真一点,细心一点,用心一点,就会避免错误的发生。同时,凡是领导同志安排的事项,如果拿不准,就要再向领导核实准确,切不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4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民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5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供稿:连退分厂胡文翱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6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最后,看错了病,临死前还说生和死也差不多。这太可怕了。连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什么呢?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相差不多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相差不多读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