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与他人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动和感悟,读后感是我们从书籍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深刻体悟,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朝读后感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读后感篇1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翻完了,从开学到现在,就快一个学期了,读后感就是:没有感觉。
从朱重八到崇祯,两百多年的历史,皇帝、文臣武将、太监、宫女皇妃、社会知名人士等等等,当年明月就这么慢慢说,一个一个说,然后我慢慢看,一个一个慢慢看,由刚开始的感情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后来慢慢的宠辱不惊,无论里面的人物经历着什么,我都仅仅在旁边慢慢看他们的经历,因为历史,是我无法改变的,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有点胡说八道,是的,这点我赞成,但是这是一本正儿八经讲历史的书,我肯定看不下去。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掺杂有作者个人的喜好和评价的。看书的过程,仅仅是一个借当年明月的视觉来感受明王朝兴衰起伏的过程。当然,里面的每一次权谋都惊心动魄,每一个英雄都感天动地,每一个坏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却好得没有道理。可是他们终究的结局都是:成为历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万历、崇祯、刘伯温、于谦、徐阶、张居正、严嵩、李成梁、李如柏、毛文龙、袁崇焕、高迎祥、魏忠贤……他们的嘴脸,好的坏的,一个个在大脑挥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历史,连皇后,也只记载是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兴的是,终于看完了,终于不用再考试复习的时候再纠结是看课本还是看《明朝那些事儿》——很多时候,选了后者,如果考得太烂,就是《明》的错,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哈哈!嗯,安心复习,考完试干正事去。华华,加油。
明朝读后感篇2
?明朝那些事儿》畅销好几年了,再次品读,仍然被精彩的历史和细腻的描写深深吸引。此书与其他历史书籍相比较而言,最大的特点文风幽默诙谐,用前卫时尚的现代语言叙述明朝那段精彩的历史,但又绝非“戏说”,作者以尊重历史的原则多角度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读完七卷后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精彩纷呈的朝代中去了!
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描写了明朝十七帝,对每一位皇帝都从人格、品行、才能、功过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比如说: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缔造者,生于乱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的勇气,决心,坚强的意志,无畏的心灵,惊人的军事天赋建立了庞大帝国,真是一世豪杰”;永乐帝朱棣,“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他不是一个好人,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个好人,一个好皇帝,遭了无数的罪,受了无数恶毒的伤害,但他用一颗仁厚之心,承担了皇帝全部的责任,创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
而对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在看完此书全新的解读后,让我感到的不仅是气愤,还多了些同情:“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人”的正统帝朱祁镇;“终其一生,都在为追求自由自在而斗争”的正德帝朱厚照;“一个虔诚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骢;“适合做个木匠”的天启帝朱由校;“勤政俭朴,刚愎自用”的崇祯帝朱由检......看来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来就注定要去争权夺利,无法过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个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干的好那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如果干不好那就要遭万人唾弃,尤其是不能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日理万机,才对得起皇族血统。
这本书最吸引我、最让我感动的是为国家、为百姓舍生取义的功臣名将。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特别是他在皇权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畏令人敬佩,一心只为民,只为国家的社稷鞠躬尽瘁,于谦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点,不求闻达于朝野,只求丰年安乐业,为了百姓宁可放弃自己显赫宇宙的机会,为了百姓宁可违背君王之命,“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戚继光,抗倭名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军事事业中,一直朝着“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迈进,前所未闻的选兵方法和严格变态的军事纪律,打造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打败了“联合国军”,打败了那些在我中华大地上的跳梁小丑,向他们诠释了一句话“犯我华威者,虽强必诛!”。
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这些名臣将相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长河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历史的丹青卷书中刻下了辉煌的一笔。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气节,以天下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不为强权,只为百姓,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的铁骨忠魂,显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气节在此不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气。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把气节比做第二生命不为过之,视其为精神脊梁不为过之。做人一定要坚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是气节的本质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虽然成不了万众景仰的伟人,但必须有一颗向往伟大的心灵;一个人虽然留不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必须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只有气节永驻,就能以事业为本,以创业为荣,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
谋事尽责。
气节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格。中国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屡临逆境而不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气魄。有了民族气节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灾难都能战胜,什么样的目标都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不怨天尤人,把握时机,发奋图强;不高谈阔论,服从大局,埋头苦干;不贪图享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勇于进取,从而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很久了,到现在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历史给我们的启迪远远不止这些,“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历史其实就是面镜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读后感篇3
?明朝那些事儿》是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许多历史书要么全用古文书写,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来像在翻译火星文;要么全书都严肃刻板,读起来好像在嚼一块生硬的石头。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时,他摆脱了这种枯燥、毫无新意的形式。而采取了幽默、风趣的写法讲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历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没错,姓王,名大臣,一听就是个惹事的主)就变成了王大胆。”“陈友谅扎营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里洗脸,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脸水;他在河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他在河里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喷。比那些老掉牙的历史书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当年明月不仅使用正史,还敢于使用野史作为文章参考。
假如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大多数人对明朝的认知可以说是:只停留在电视剧里那些胡编乱造的片断中;或是那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只高兴扫两眼的历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自愿花个把年头仔细研究一套大开本历史书的人除外)。
且全文浑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里面的话就像是在描写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与你在探讨自己的想法、观点、感受等。让读者身临其境,好像在皇宫里指东打西、指南拱北;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在缰土上安居乐业。全文一气呵成,字字珠玑,让我深深折服,欲罢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想用四个字精简的描述:严谨、风趣!
不信,你读一读这套书,一定会入迷!
明朝读后感篇4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网名“当年明月”)本来只想娱乐自己,想不到发表以后捧场的人数以百万计。这精彩“一网打尽”好多识文断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两篇就会上瘾。为什么呢?精彩呗。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这几点:
一把历史人物当“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二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明朝那些事儿》)没商量。
三语言鲜活。石悦特别能来事儿,常常通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总之,是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嬉笑间接受了鲁豫大家豫的采访。他称朱皇大仙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崧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从里面吸收点营养呢?
一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既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也要关注孩子的当下。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呵护和关爱。一代名相张居正用毕生的心血培养皇帝学生万历,想让他与汉武帝、唐太宗并列,千古传诵,青史留芳。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张大哥死后差点叫学生万历爷鞭了尸。多么刻骨的仇恨!看来我们真的要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要善于讲故事。美国孩子最喜欢侃故事。我们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听多了也会侃嘛。课堂上,讲点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语的故事,课文背后的故事——老师侃,学生侃,师生总动员,还怕学不好语文,还怕课堂不精彩?
三教师要会“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写得好的,管他(她)叫大书法家“王羲之’。读书读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黄莺小“赵忠祥”。会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习作好的叫他“韩寒”或者什么“宝贝”。会管事的叫“老总”或某某老师。读课文时,孩子们又自我设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阳公公”——娱乐的情境中,受到语感和朗读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又怎不风生水起呢?精彩无限,叫人期待呢?
历史永恒。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的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让人遗憾的历史,许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或许成功本来就是一种能力,既然他们已经失败,那就只是证明了他么还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开国容易建国难。开国需要得更多的或许是拼杀的勇气,但是建国需要的是权谋的智慧。更多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比气拔山兮力盖世的武夫更为可怕,金笔一挥,横扫千军万马。
尔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改变这个潜规则的人是悲哀的,却也是伟大的。手段对历史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成功了错误的也是正确的,失败了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历史从来不讲究仁慈,有时候为了仁慈却不能不残忍,这是历史的无奈,却也是历史的精彩。
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相权的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当皇帝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时候,皇权的权威才会存在;欺软怕硬并不关乎人格问题,这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反映,人们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总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反抗的条件,理所当然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沉默也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欺软怕硬显然是利益倾向问题,并且这个倾向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上的评判标准了。
或许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在他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的统治危机,因为这个皇帝凭借祖宗传承的遗产可以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只是在逐渐累积,并没有爆发;一旦这个皇帝驾崩,这个帝国的统治危机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人们也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而如果现实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危机就会无法掩盖下去。
奸险的小人似乎都有过辉煌的经历,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却都遭受苦难的命运。这并不是历史没有了公论,如果那些小人物没有了让他们炫耀的历史,他们就不可能能成为某段历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让人唾弃的历史情节;而如果那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人没有他们坎坷的命运或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中,也就不会有他们抗争的丰功伟绩?在批判奸臣汉奸宣扬伟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没有脱离历史的正常轨道,存在即合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10篇《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明朝读后感篇5
?明朝那些事儿》是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2009年写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事情。每一章节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主要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进行叙述,尤其对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氛围。
第一部就是主要写了洪武年间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贫穷,三代农民,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觉寺当和尚。元朝腐败,25岁的朱重八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后经历一番苦战,当上皇帝。后来不断地排除异己,稳固皇位。
这本书很全面地写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处:骁勇善战、深谋远滤,还有他的坏处:为排除异已诛杀忠心耿耿的忠臣。让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关的每一个人。
这本书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把明朝的历史展现了出来。
明朝读后感篇6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这句话形容古代再合适不过了,在这些年代中明朝是我最喜欢的年代。因此《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这个寒假阅读之物的不二选择。
明朝之前是元朝,朱元璋带领反抗元军的将领打败了元军,关于这个还有一个凄惨动人的故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父母、兄弟、姐妹都被元军杀害了,因对元军有着深重的杀亲之仇,而踏上了复仇之路。由于军事能力的突出,朱重八很快得到了重视,并被改名为朱元璋,意思是?灭掉元朝的武器。当时的领头人不久就战死了沙场,朱元璋顺其自然的接替了他的位置,并带领军队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元军,开创了明朝。
明朝开创后,朱元璋的首要任务是歼除异己!话说回来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太多人自恃为开创明朝流血流汗自以为是功臣而得意忘形,做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事,让朱元璋愤怒至极,最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其一一歼杀。真验了那名话:做皇帝难,做个好皇帝更难。
这只是明朝的一小部分,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明朝其他的皇帝,甚至是古代的任何一个皇帝,他们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和可恨之处,如果你细细品读,会觉得回味无。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了解历史、品读历史,并且喜欢历史。因为中国历史是中华文明璀璨耀眼的一部分!
明朝读后感篇7
评价历史人物,绝对是两方面的。像著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养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刚灭,盛世一般都出在一个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个民族歧视的人,我并不对满蒙政权对有任何歧视。可康乾盛世确确实实是明末的经济回暖。盛世?称不上。如果说天下只要没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话,那中华五千年,岂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兴这事,明朝的家常便饭,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我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让我看清人的两面,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单方面。
书中有提到张居正。过去我就听过张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万历初的功臣,万历中兴,明朝最后一个巅峰。我对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万历帝不识货,不识人才是个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到了张居正不好的一面,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风很成问题,但是做为一个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从其他地方看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属的惨状,我更加痛恨万历帝。不仅不识人才,而且杀良臣之属。万历帝,你是个什么皇帝!?误了大明王朝!
后来,我看了书才知道,当年明月所写的是很中肯的。双方面,即使是历史学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师所不重视,甚至鄙视的明武宗。他也写了武宗的优点,八虎误了武宗,当年明月教会了我看人的两面性,很巧合,我的历史老师也叫明月。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复了祖制,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为,少不了一群墨守陈规的大臣。一个使劲,把明王朝从巅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欢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讨厌的自然也就是坏的方面。可是,当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掩盖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评价人自然需要两面性。
明朝读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