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能够清晰地传达教学理念,增强的连贯性,教师通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种植地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种植地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关注西红柿的生长,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学会区分生熟西红柿。
3、乐意参加劳动,对劳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收拾整理好种植园地
2、西红柿秧苗、铲子、水桶。
3、《西红柿生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去栽西红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吃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了。你愿意去栽西红柿吗?
二、栽西红柿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四、锄草(西红柿成活后进行)
1、引导幼儿认识杂草,学会从根、茎、叶的不同来区分杂草与西红柿。
2、组织幼儿为西红柿锄草。(提醒幼儿不要弄断西红柿的枝和叶、不要弄脏衣服和鞋子)
五、采摘西红柿。
1、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的果实。
师:"西红柿的果实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2、采摘西红柿。
提醒幼儿要摘熟的西红柿,别把生的.西红柿摘下来。
3、品尝西红柿。
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带到教室里清洗干净。
师:"西红柿有那几种吃法?"(幼儿自由讨论并交流)将西红柿切成片状让幼儿品尝,
师:"今天吃的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西红柿吃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好吃吗?"
记录活动:
从移栽到收获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种植地教案篇2
一、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植物种植、认养、护绿活动,要求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环保,增长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为班级、学校、社区增添绿色,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二、活动口号:
让我们积极行动,为地球妈妈献一片绿色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12日
四、参加人员:
全校学生
五、具体活动安排:无烟日活动教案
1、周五红领巾广播站向全体学生发出“为地球妈妈献一片绿色”的倡议:人人参与植树、护绿、环保活动,为美化校园,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环保护绿行动:中、高年级各班成立护绿小队,认养本班级门口的绿化植物,开展拣垃圾、落叶、养护绿化、给植物浇水、除草等活动。各班制作护绿卡片,统一悬挂在班级门口的植物上。
3、各班植物角的布置活动:充分发挥同学的创新能力,各班建立一个植物角,以达到美化教室的目的。
4、各班上好一堂队会课。(严格按照队会程序)以“绿色、生态、文明”为,向学生传授绿化知识,对学生进行一次直接的生态和科普宣传。
5、出好一期以“绿色、环保”为的黑板报。
六、注意事项:
1.活动力求实效,从实际出发,重过程,同时也要结果,要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这项活动中受到一定的。
2.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确保安全。
种植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xx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特点原因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 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 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生产目的经营方式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水稻自给一商品农业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小麦、玉米等商品农业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随堂练习】
1.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d.便利的效能运输条件
2.东亚水稻种植区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是( )
①该区机械化水平低 ②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③亚洲水稻种植区气候干旱④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xx年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1:1,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据此完成3~4题。
3.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工业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力的文化水平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4.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为主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b.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c.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d.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挑战。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占世界相应指标关系图,回答5~7题。
5.我国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产品是( )
a.油料b.水产品
c.粮棉d.水果
6.我国某些农产品受冲击严重是由于( )
①投入的农药化肥、机械化设备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价格偏高
②农业科技投入较少,产品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③投入的农业劳动力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④人口多,购买力太强,造成价格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a.②③ 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近年来,北京冬季市场上出现大量反季节蔬菜和南方瓜果多来自北京郊区的塑料大栅。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农民冬闲,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b.冬季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条件
c.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弱化了农业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d.反季节蔬菜投放市场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9.“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10.传统稻米产区农业生产改进最关键的是改变( )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合理利用
d.地势低平、多水旱灾害
11.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周围农业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拟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乳畜业、
水果和蔬菜种植业,按照合理布局原则,i处应
发展,ⅱ处应发展 ,ⅲ处应发展。
(2)其中乳畜业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现在在该城市市场上也同时能见到南方甚至国外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这说明了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在地域上扩大,而这只有
在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条件下,才得以实现。
(3)现在城郊蔬菜种植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新鲜的蔬菜了,这是由于结果。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c 6.a 7.c 8.c 9.a 10.b
11.(1)乳畜业水果和蔬菜种植业 粮食生产
(2)市场 市场 交通运输
(3)依靠科技 对不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利用改造
?布置作业】
(研究性学习)在我们课本所学的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的相关原理及我们所学到的农业区位的一般分析思路,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区位因素、分布、特点等问题,各学习小组组长把本组的同学的结论整理归纳,下节课请同学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决分析实际农业生产活动的能力,这是这一章的核心,应加大培养的力度。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
种植地教案篇4
目的:
1、通过观察、实践及谈话等活动,使幼儿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各种植物在春天播种后都会发芽、生长。
2、培养幼儿对种植、照料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并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关心爱护植物。
活动安排:
1、种植活动
2、种子发芽
活动一:“种植活动”
目的:
1、让幼儿亲自参加种植活动(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种植一些植物(小种子:蚕豆、花生、绿豆、红豆等),了解种子种在土里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培养幼儿种植、照料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
准备:小种子:蚕豆、花生、绿豆、红豆等,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种子带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把小种子种起来。(自己选择器皿和种植环境),种好后带到幼儿园。
过程:
一、先请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种的是什么?
二、选用的是什么材料?
三、自己和爸爸妈妈是如何把种子种好的?
四、和幼儿一起猜想(讨论)哪种生活方式的种子先发芽。(如:土里的、水里的、用纱布盖着的等)
五、和幼儿一起把小种子放到自然角,请幼儿自己照顾小种子,并观察它的变化。
活动二:“种子发芽”
目的:
一、培养幼儿观察种植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引导幼儿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等方面。
过程:
一、先请幼儿观察小种子有什么变化?
二、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种子发芽了,有的小朋友的小种子没有发芽?”为什么(互相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
三、请幼儿说说怎样照顾小种子才会很快的长大?引导幼儿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四、请幼儿细心的照顾小种子,并观察各种种子发芽生长情况。
分析:此活动幼儿兴趣很大,由于家长工作的配合效果很好。通过这个活动幼儿更加喜欢到自然角观察了,发现小秘密就高兴地告诉我,从而在生活中幼儿丰富了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
种植地教案篇5
植物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生命,孩子们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作为教师应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种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维持和贡献,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纲要》还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利用社区资源来对幼儿进行种植教学,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2、在社区种植员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活动,掌握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联系社区种植员和种植的土地。种子若干、树苗若干。
2、种植工具。
3、种子发芽的视频。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1)出示种子:这是什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
(2)提问:怎样种植种子?
种好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带领幼儿来到社区种植园
(1)介绍种植工人,他的主要工作,也称为园丁。
(2)园丁为我们介绍树苗和种子。
(3)园丁示范种植树苗和种子的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园丁及教师进行指导。
3、回教室讨论
(1)你在种植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感觉怎样?
(2)种植下去的种子会怎样呢?
(3)什么时候会发芽?种子发芽有哪些条件?
4、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
幼儿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5、课后延伸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观察,记录和浇水、整理。
反思:
通过亲手种植,幼儿对植物有了直接的了解,并对他们感兴趣,同时在接受园丁的指导时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体验了劳动的快乐。种植后,经常会去社区种植园观察,浇水,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社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弥补了纸上谈兵的教学缺陷。
种植地教案篇6
一、活动意图:
大班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动手尝试,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但是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优越,网络、电视等虚拟的世界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在生活中,很多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自己动手参加劳动。此活动,幼儿能够通过动手种植,在观察、实践操作、交流分享中,掌握种植的要领及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激发起幼儿的责任感,又能让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幼儿能独自种植,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感受种子生长的神奇,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4、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激发起幼儿的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空的容器(瓶子、花盆、饮料瓶等),做好标签;各种农作物(小麦、大豆、花生、玉米)种子若干。
2、活动前准备大盆的细碎土壤。
3、种子发芽的录像。
4、活动前请家长引导幼儿了解种植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录像,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提问:小朋友,种子是怎么长大的?你觉得神奇吗?你们想不想也来亲自动手种植一盆植物,看看种子是怎样发芽、长大的?(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给予表扬)
2、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幼儿一起讨论种植的方法。
(1)引导幼儿互相讨论,讲述种子的种植过程。
教师提问:谁知道怎样把种子种到瓶子里?种子种好以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经验,明确种植方法。
种植过程:在容器里放入三分之二的细碎土壤,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种子不能放得太多),再用细土将种子完全覆盖,最后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水要将容器内的土壤全部润透)。
3、幼儿分组到盥洗室或适宜的场所进行种植活动,教师进行重点指导。
(1)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种植。
(2)教师引导幼儿在种植的过程当中思考:种子种在土壤的什么位置最合适?为什么?”(种子不能太深,太深发不了芽;也不能太浅,太浅会干si)
(3)引导幼儿给种植好的植物插上标签,选择合适的地方放置,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师提问:种子放在什么地方最有助于它的成长?(窗台上、植物角)为什么?”(这些地方空气流通好,阳光充足,浇水方便)
4、分享交流——亲亲我的种植宝贝。
(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种植后的感受。
(2)教师鼓励幼儿给自己种植的作物取名字。
(3)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种植的宝贝说一句悄悄话,使幼儿对自己种植的宝贝日后的成长充满期待。
五、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六、活动延伸:
1、绘画《咱们一起来种植》。
2、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七、活动评析:
1、此活动符合大班幼儿乐于探索、乐于参加劳动、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现实需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组织幼儿观看植物生长过程的录像,使其感受种子生长的神奇,通过强烈的视觉效应激发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活动中以师幼讨论的形式,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共同总结出种植的方法以及种子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最后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感受种植的快乐。
3、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从理论到实践,既了解了种子种植的方法和发芽的条件,又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这个活动在后期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还蕴含着许多的价值,随着种子不断地成长,幼儿要对其进行细心地照顾,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责任感,同时幼儿在此过程中,也就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从中体验到生命的神奇。
种植地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教案安全教案6篇
★ 安全教案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