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教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欲望,在教案中,可以加入对学生表现的个性化反馈,58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1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看,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们想玩吗?
师:这3位小朋友也想玩这些游乐项目,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付钱买票,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看价格表,提问题,并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师:哪些算式你们计算出结果?把能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师:10×3 20×3 12×3像这类口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数口算乘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1)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们看到10×3=?
师:用我们的乘法口诀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呢?(3个10是30)。
② 20×3=?
师:20×3表示什么?,用小棒摆出3个2捆结果是多少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个0,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20×3为什么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个什么?
强调:2个+×3=6个十就是60;让学生多说算理。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师:20×3同学们会,能不能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说一说,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汇报时强调学生说出算理。
(3)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练习30×4= 3000×3= 400×4=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2×3=?
师:12是几位数?你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说一说,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起作业网倒计时3分钟)。用希沃上传学生的作品。
师: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师:强调。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后:30+6=36
让学生多说一说
拓展延伸:2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2)全班校对答案。
(3)选取其中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动画“做一做怎么走”。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认识路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公交路线图”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3.学生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小结:除了公交线路图,有时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认识方位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中国地图,出示动画“中国一些地区方位图”
你知道成都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吗?教师将方位标放在北京的位置,让大家看成都的方位。
学生自己试着标注一些地区的方向。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吗?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 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3月21日那天,芳芳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86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6000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4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4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6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习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习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习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习的几种平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一一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一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4、5、6)
三、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