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可以加入对学生表现的个性化反馈,在教案中预设多种教学预案,体现着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之心,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
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54÷9= 69÷3= 40÷2 =
600÷2= 280÷7= 300÷5=
2、 板演63÷7= (竖式计算)
让学生一边板演一边介绍竖式的各部分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 出示学生植树的情景图。
1、 交流情景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学生提问题。(如学生提不出例1所需要的问题,老师提示。)
(二) 解决问题——三年级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1、 列式
2、 让学生口算解决问题。
3、 你能把口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吗?学生自己探究,遇到困难可以用小棒来实际分一分,然后写出计算过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前后座交流。)
4、 展示学生在试写竖式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竖式进行比较,优选出正确的格式。
(1) 板演不同的做法。(2)比较、总结出最佳格式。
a.比较中重点讲解,直接商出21的一步做法,为什么不对?(因为4个十够分,就得先分4个十,再分2个1。)
b.第三个竖式,四个十减四个十的0用写吗?在些讲清分完和没分完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分完就不用写,没分完就得写。
5、 多媒体演示计算的过程,巩固理解算理。
6、修正不对的竖式。一边修正一边思考,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每一次除得的商商在什么位置?
7、再找学生说是怎么计算的,并总结算法。
8、提示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三、巩固练习
1、66÷3= 84÷4=
(1)学生自做,前后桌互判。
(2)交流错误。
(3)出示正确的竖式再次纠错。
2、数学小诊??
出示错题让学生根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纠错。
3、 猜猜我是谁
出示不全的竖式,让学生根据笔算方法找出空缺的数字。交流时强调说算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比较和以前学习的除法算式的不同之处。强调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近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老师板书)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平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平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平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平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平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3)铅笔盒长19( )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
(5)课桌高70( )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习.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
100 — 2 = 98
984-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