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水平,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下册《桥》教案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xx~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
(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xx—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xx—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最高,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用歌声表达歌曲欢快的情绪,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情绪,唱好二声部。
教学难点
旋律相同,不同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发声
?阶段目标】
选用歌曲中二声部的旋律进行视奏和视唱,创设情境同时解决合唱的音准问题。
1、用口风琴吹奏旋律
2、视唱旋律
3、双脚在地上交替打节奏,同时用象声词“踢踏”唱旋律,唱好连续休止符。
?设计意图】为二声部的演唱做铺垫,练习连续的八分休止符处的唱法。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二、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解决演唱难点,分析歌曲、学会歌曲、唱好歌曲。
1、初听,看演示的谱例听范唱给歌曲分乐段。
2、出示谱例,视唱学习歌曲第一乐段,学生演唱可能出现的问题:“20 30 40 50 ”不容易唱好连续八分休止符的声断气连的弹跳感觉。
解决方式:①做一做拍皮球的动作,体会弹跳的感觉。②双手叉腰,感觉小皮球跳到肚子上。③用这种感觉唱乐谱。④加上字唱一唱。
3、完整演唱第一乐段歌词,设计演唱力度。
学生演唱歌曲并画出这两句的旋律线。通过直观的平行和上行的旋律线,给这两句话加上恰当的力度并演唱。
预设环节:学生根据以往别的学习经验,应该能够提出平行旋律用p,上行旋律用渐强。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可用范唱引导学生体会恰当的力度。
提示学生:注意气息支持、用清晰的吐字咬字表现歌曲的情感。请学生对自己的`演唱作出评价。
4、学习第二乐段,直接演唱第二乐段的歌词。
难点:前面出现的20 30 40 50易与第二乐段中2 3 4 5|混淆,学生受前面影响,容易把一拍的音也唱成带有休止符的节奏。
解决方式:引导学生从歌词中体会,第二乐段这里好像田野张开怀抱拥抱我们,我们也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因此我们急切的脚步中间没有停顿。
5、完整演唱第二乐段,复习力度记号。
出示带有顿音▼和重音记号﹥的谱例,复习重音记号和顿音记号,带有顿音记号的字要唱得短、轻、跳;带重音记号的要加强力度。学生演唱并自我评价。
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重音记号和顿音记号,本节课把这两个记号作为一个知识点呈现,让学生再次感受力度记号的作用。
目的:加上这两个记号后演唱,体会力度记号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歌词“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一首意大利的歌曲,这个词可能是意大利语的音译,也可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欢迎,还可以是我们奔向大自然的脚步声等等。
6、完整演唱歌曲
出示加上了力度变化的谱例。学生完整演唱主旋律。同时请几个同学用口风琴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7、进行两声部合唱练习
学生分为两个声部,高声部跟老师的琴,低声部有几个同学用口风琴演奏旋律,其他人跟着口风琴校正音准,用“踢踏”两字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设问:教材中要求学生用歌词中的“梯里通巴”作为二声部歌词,但是这个词与主旋律歌词相同,学生在演唱时又要顾及音准,又要想着字,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改为用走路形象的“踢踏”两个字来唱二声部。
预设环节:教材要求学生为x x 节奏处设计动作或声音,但本节课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演唱二部合唱,因此,设计声音或动作将放在下一课时进行。如果学生学习的比较顺利,二部唱的较好,也可以试着加上设计声音或动作。
?设计意图】预设多种方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表现和对比等方法唱会歌曲。
三、巩固拓展
?阶段目标】聆听不同形式的合唱并进行分析。
1、首先出示谱例,对比聆听人音版教材中的下方三度旋律的二声部合唱。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这样的形式使歌曲的情绪更饱满。速度稍快也可以使歌曲欢快的情绪表达的更好。“快快把路上”这一句节奏的变化,分别唱一唱八分音符节奏的词和附点节奏的词,体会哪一种更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不同的开头一个是弱起,具有推动感;一个像是脚步声,边走边唱的感觉更形象。
2、学生完整演唱一遍歌曲,教师提示学生:合唱过程中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要注意聆听另一声部,使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地融在一起。唱完后学生自己指出演唱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预设环节:如果学生学习的比较顺利,有时间就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题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给人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不同的合唱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形式对歌曲情绪表达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3、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他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1、更多关注学法,预设多种方案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中通常只考虑教师的教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很少。本课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预设了多种方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不同版本们之间教材差异,提高学生各种音乐能力。以往的教学拿来一个作品就教,很少关注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原有基础和能力。本课设计在全面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原有知识能力下,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灵活的教法和学法,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利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变为资源,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
3、注重结合实例进行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且完整的音乐知识概念。唱歌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只是把歌唱会、唱好,要通过对前后知识的衔接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篇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示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一起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一起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示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洁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示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设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和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溢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洁)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孩子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童话的奇妙之处,引起阅读童话的兴趣。
2、体会近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能用不同的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季节。
3、掌握书签的书写格式,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4、积累关于珍惜时间、勤奋好学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童话的兴趣,积累勤奋学习的名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童话,说说有哪些奇妙的地方。(讨论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读“交流平台”,进一步体会童话的奇妙。
(1)学生交流童话的特点;
(2)教师归纳:
①童话是具有幻想成分的虚构的故事。童话中的主人公的行为,可以不依照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它又能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本质。
②童话大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童话往往让动物、植物等披上人的外衣,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意识,能够像人一样生活、活动。
③童话的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而且富有浓厚的趣味性,以便少年儿童能在阅读后受到有益的教育。
通过感受童话的奇妙,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近义词
1、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慰藉:是自我心理的情感填补。安慰:是语言上的,安慰不一定起到慰藉的作用。
忘记:是不记得。忘怀:是不介意,多用于否定句。
2、指名说一说将两个词语对调行不行,为什么?
3、师点拨:近义词意思相近,但在不同的句子中应该用不同的词语,才能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明确。
(二)描写环境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
2、师生共同明确。
3、课件出示例句,怎样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描写其他季节。
4、生仿写自己喜欢的季节。
5、师小结:环境描写可以更具体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让人身临其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师提问: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格言吗?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
2、你们平时是怎样记录自己喜欢的格言的呢?(记在笔记本上、记在课本上等)
师点拨引入主题:我们可以制作书签,记录自己喜欢的格言。
3、观察课本中的两个书签,和我们平时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字是竖写的;
(2)标明了作者;
(3)从右往左写的。
4、师总结书写书签的要求:
(1)自右向左竖写;
(2)字距要均匀;
(3)上下字要对齐;
(4)注意作者名字的位置,使格式更美观。
5、根据要求,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制作书签的方法见达标检测第4题)
(1)介绍自己的书签,说一说自己的书签的特点。
(2)同学评议,说说别人的书签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是我们勤奋读书的大好时光,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吗?(生积极发言,师鼓励学生背诵)
2、学生自由朗读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试猜测含义。
3、小组讨论,理解名言。
(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年轻的时候不勤学苦读,等老的时候再想读书就晚了。
(2)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读一天书就有一天的收获,但如果有一天没读书就会丢失十天读书的收获。读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天天都要学习。
(3)学习不怕根底深,只要迈步总不迟:学习不怕基础差,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没有止境地学习,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4、想一想:你从这几句名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5、同桌间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6、拓展关于劝学的名言。(见达标检测第5题)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八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重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交流平台”中讲述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奇妙,到“日积月累”中劝人勤奋学习的名言,都在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特意在讲解童话的时候,注重让学生体会阅读童话的乐趣,让他们可以从阅读童话中获得乐趣,再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告诉他们学习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同时也是重要的。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