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必须以课程教学大纲的学时分配为基础,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 创景引新,促进迁移
1、 谈话: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很多小区最近新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住的小区好吗?
2、 媒体出示情景图,并出示文字:彩田村有14栋楼,平均每栋楼住154户,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
3、 提问:从题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你会列式计算吗?这道算式和我们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前面学过的乘法你还记得怎么算吗?(笔算:24×13 45×67 15×47)
二、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那这道算式你试一下看,会不会算?
2、集体反馈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4、让学生口述答句,教师板书。
5、总结算法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时反馈。
(2)指名说说中间一题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怎样计算?
2、找错改错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在书上独立找错改错。
(2)小组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认真订正。
3、列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并独立在书上填写结果
(2)组织交流,你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的?
(3)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四、课堂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2、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三、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册P94~96。
?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