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工具,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拟行路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拟行路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教学参考
真正的难过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本诗藏有辞之韵味,不妨在“地、命、宽、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读之。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诗开头两句以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来比喻人生贵贱与遭际的各不相同。这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表现出高度的智慧。而当时的思想家范缜在其著名的文章《神灭论》里,为驳斥佛学神不灭论以及有关命运的有关问题时,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飘茵堕溷”的比喻,他认为人生的命运为什么有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
第三、四句承接前面的说“命”而来,但却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反叛与抗争。既然人生有命,各相殊异,但为什么就不可改变呢?难道就只有认命而长吁短叹并愁苦终生了吗?人不应该服从于命,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写命运,这正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一种呼喊。《南史?鲍照传》中记载,鲍照曾拜谒临川王刘义庆,知道他赏识有才之士并正在网罗人才为自己服务,就想向他献诗言志,有人以鲍照地位卑下为由要阻止他献诗,鲍照勃然大怒,说“大丈夫岂能藏着掖着自己的才智,是兰是艾让人辨不清楚,从而终日碌碌无为呢?”于是大胆献诗,终于因展示其才能得以冒头。从此诗不能叹愁怨愁的描述当中我们可看到鲍照在宣泄这种为出身所困的闷愁。
五、六句是写自我的宽慰,但酒亦不能宽愁,举杯之时高歌时也因愁闷塞胸而无法再唱下去了。这就更反映出要有志之士认命是难的,以酒浇愁也是无用的,这种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七、八句继续着泻愁的路子写下去,再次表达他对不公正现实的愤怒。为什么不能自宽,正是人不是没有生命感觉的树木与石头,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愤,就要呼喊。“心非木石岂无感?”浸透着诗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种久积心底悲愤与不平之气的爆发与发泄。但在诗的结尾他却强将怒火压下去,轻轻地道出一句“踯躅不敢言”,要言愁而不敢言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多么压抑。
李白在遭受谗毁而被挤出长安时,也仿鲍照写作了三首,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行动描写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呼喊,也饱含着不可压抑的愤激之情,层层叠叠的感情变化也如鲍照一样展示出诗人强烈的苦闷和倔强的性格。
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末出现的选官论族性的思想,经历曹魏、西晋的发展,在东晋、南北朝初期达到鼎盛,并于南北朝末期开始衰败,于唐末彻底消失。门阀制度下,选拨官员不依据才干品德,而门品的高下,血统的贵贱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出仕的人限于门第特别高的家族。因而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出身名门的势族,无须努力、无须才华便可坐致公卿,而寒门庶士极少有获得高官的机会。门阀制度成为寒族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高墙,难以翻越。当时士人依旧沿袭东晋士族“清望”的风气,讲求一种雍容优雅的生活态度。即使心中对功名有热切的渴求,也要装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气度。而鲍照低微的出身没有充“清望”的条件,他不能也不愿虚伪的掩饰自己,而是主动“贡诗言志”,表达自己强烈的进取之心,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干谒躁进”的方法。鲍照在深知这样的做法被士族们所不耻,但他仍直率地表达其对功名怀有的近乎于飞蛾扑火般的热情。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竭力地张扬自己,展现个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在今后的课上可以借鉴:
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其二:课前预习非常重要,特别是古代诗歌坐这里我们非常久远,应该督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预先对相关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
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备课时将学生的知识储备估计太高,尽管我在“备学生”的环节上,尽量只提及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以及相关知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
其二:内容准备过多,有些内容讲述欠深入,应该将最后的讨论时间留得再长一些。
其三:由于上述原因,没有示范朗读这则诗歌。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一方面,本人将继续加强学习,多听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另一方面,继续讲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和中心。力求上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拟行路难教案篇2
20xx年4月2号—4号,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烟台龙口举行,我在参会的同时,有幸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磨课,我感觉:要出一节自己感觉满意的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由谈李白自然导入课文,再由李白的“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探寻缘由。
在“读准、读顺”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当的课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节奏”问题的时候,有一些突兀,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读好一首诗歌的方法一一推荐了出来,或许更换一种问的方式会更好,比如:如何停顿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诗歌,我个人感觉不适合翻译出来,学生们“一望而知”但是具体说说,又无从谈起,当给他们一个背景帮助之后,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读细、读情”环节,我设计了:“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设置是想达到:教学生一种方法,具体可抓;当再次背景引入的时候,想通过背景的拓展,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问题的勾连;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实现了“以诗解诗”的目的。标点符号的改动,语气助词“啊”的增加,想让学生的朗读过程出现层次感,最终达到“诗无达诂”的目的。
在“读理、读人”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当李白面对“难以下咽(食物);难以施展(抱负);难以选择(前路);三个方面的呈现也是想提示学生进行背诵,最后李白的诸多方面诗词想告诉学生“李白不止一面”,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诸多遗憾之处,例如:首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还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当学生的朗读很出彩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到位的评价,同时在鼓励其他学生的勇敢试探方面还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难》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梦想征途,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场场梦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课堂的师生共同学习和收获都是这趟梦想征途上独有的风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拟行路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歌;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体会并学习诗人在失望中冲破冲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境和包蕴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作者导语
李白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诗中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壮丽的唐代文明。今天让我们继续对他诗歌的学习,共同走进他的《行路难》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读课文
1、教师泛读 同学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2、学生诵读
四、翻译
自主翻译,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交流 注意通假字: “直”同“ 值”,价值。 金樽:酒杯;清酒:名贵的酒 ; 珍馐:珍贵的食品 “羞”同“馐” 箸:筷子;塞:堵塞 安:哪里 四、析读层次,感受思想美。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忧郁悲愤 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讨论
1、行路难,有多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黄河和太行 大水名山川 就像诗人的高远理想 “冰塞川”“雪满山”尤其是 “塞”“满”象征了实现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艰难。这就是诗人笔下的鲜明意象 借助意象理解诗意 诗境 是鉴赏诗歌的办法 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看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六、总结
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张描写,画龙点睛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在苦难中,也许李白是我们自信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翱翔长空的一双翅膀。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作业布置
背诵
拟行路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拟行路难教案篇5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 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3.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拟行路难教案篇6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 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 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因为 。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板书。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 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 , 。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 。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照应题目 )的诗句: ,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学会了如 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 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板书
欢乐 希望 自信
﹨ ∕ ﹨ ∕
苦闷 失望
拟行路难教案6篇相关文章:
★ 足球脚背教案6篇
★ 剪花花教案6篇
★ 大班旋转教案6篇
★ 感冒幼儿教案6篇
★ 捏泥巴教案6篇
★ 抓鸭子教案6篇
★ 魔术棒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