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牧童》教案6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好的教案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案是要根据这一学期的课程来制定的,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音乐《牧童》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音乐《牧童》教案6篇

音乐《牧童》教案篇1

教案是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学生音课堂的音乐牧童谣教案,我们来看看。

《牧童谣》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深刻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唱准每一个音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1、聆听音乐《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二、聆听《牧童谣》旋律。

1、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中国的小牧童吹的曲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中国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习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

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习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四、学唱歌词

1、过渡语:听到你们这么美的歌声,小牧童也唱起了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唱的是什么?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五、感受与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师提问:跟刚才咱们演唱的有没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也用这个快一些的速度来演唱一下,请你感受哪个速度更加能够表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

3、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能够感受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了,你们也和小牧童一样很快乐吗?我们怎么样能把歌曲唱的更快乐呢?谁有好的办法?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牧童》教案篇2

活动目标

⒈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⒉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⒈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⒉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⒊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⒈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⒈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⒉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⒈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⒉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⒈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⒉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音乐《牧童》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

1、《牧童短笛》音乐。

2、《牧童短笛》水墨动画。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

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

一、欣赏音乐《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点

(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

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一段的音乐比较缓慢、抒情;第二段的音乐听起来比较欢快、跳跃;第三段的音乐和第一段一样是缓慢抒情的。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一次我要边听边画了。

三、教师听音乐“画”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乐曲表达的意义。

1、教师听音乐快速绘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画图。

师:看出来了吗?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谁在吹笛子呢?(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讲述)

2、小结:这个音乐就叫《牧童短笛》,讲述了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事情,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的吹着笛子的故事。

师: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1、欣赏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悠闲、缓慢的特点。

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什么感觉?(优美、抒情、缓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讲述)

小结:优美抒情的音乐表现牧童悠闲自得的骑在牛背,吹着手中的短笛,看着随风飘动的柳条,飞舞的小鸟,走在美丽的田间小道。

2、欣赏第二段,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节奏一样吗?他们来到了哪里?牧童这时候在干什么?

小结:欢快活泼的音乐表现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斜靠树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戏,在田间逗乐的场景。

3、欣赏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哪一段音乐一样?(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结:和第一段的音乐一样,牧童又骑上牛背,悠闲自得的吹着短笛,走远了。

五、幼儿欣赏视频,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感受水墨画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听一听。

故事:弯弯的溪水旁,柳条随风摇动。在小路的尽头,一头水牛缓缓走来。牛背上,穿着短裤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扬小曲,悦耳的笛声,飘到郊外每一个角落,鸟儿、蝴蝶、花儿都被他的迪声陶醉了。

小河里,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难得的清凉,水牛一会儿在水中和鱼儿嬉戏,一会儿在田间和蝴蝶逗乐嬉闹。牧童斜靠在树枝上,进入梦乡。

夕阳西下,牧童醒来,拿起笛子,唤回远处的水牛,骑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着短笛,笛声飘向郊外的每一处角落,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结束部分:

教师梳理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用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还有用钢琴演奏的《牧童短笛》呢,下次活动我们继续欣赏,看看不同乐器演奏的《牧童短笛》有什么不一样?

延伸活动:

结合区域活动,将《牧童短笛》的音乐投放表演区,幼儿听音乐表演。

音乐《牧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二、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三、学唱歌曲高声部

1.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谱例)

教师指导:完整弹奏第一段旋律,让学生加深对第一乐段歌曲旋律的记忆。

2.请学生单独演唱出自己记忆的乐句。

3.学生分句学唱旋律。

教师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4.学习第一段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跟琴演唱歌词。教师指导:用慢速演唱,声音要整齐、统一。

四、学唱歌曲低声部

1.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谱例)

提问:听辨哪个乐句和高声部旋律不一样?标在谱例上。

2.教师用琴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多让学生练唱几遍这三个音。

3.完整演唱低声部旋律。

4.练唱低声部歌词。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把低声部旋律练熟。

五、二声部合唱

1.三度音程练习。

(1)教师指导:老师弹奏一个音,学生向上唱一个三度音程,对演唱的音准进行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的两声部演唱,注意三度音程的和谐。

(3)按照书上的节奏演唱第三乐句的旋律。

2.合唱练习。

(1)教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2)教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3)两声部合唱。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低声部学生慢速演唱一遍,第二遍演唱时高声部轻声进入进行演唱。如果学生演唱歌词有困难可以让两个声部演唱歌谱进行练习。纠正学生的音准,要求二声部声音准确、和谐。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聆听,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不受另一声部干扰。音色保持统一,声部间平衡、和谐。在学生能够唱准二声部并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轻松的情绪。

(4)在钢琴的伴奏下多次练唱。

(5)练习结束句。

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单独练习歌曲最后的三个音,练习两声部和谐,最后一个音唱一拍,所有同学要唱整齐。

六、完整演唱歌曲(《牧童》歌曲学习)

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二声部演唱。

七、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指导:

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是领唱、合唱、二重唱等。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八、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音乐《牧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教学反思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音乐《牧童》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牧童谣》

教授对象:

一年级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

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mi、sol、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55553--33332---

(设计意图: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最后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音乐《牧童》教案6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7篇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案6篇

幼儿音乐说课教案模板6篇

小班音乐活动我上幼儿园教案优秀5篇

《水族馆》音乐教案5篇

小学音乐教师心得6篇

音乐教师工作心得6篇

音乐组个人工作总结优质6篇

音乐实习实习心得6篇

小学音乐教学心得6篇

音乐《牧童》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