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的教案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迅速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反应,通过有效的教案,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吉他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吉他的教案7篇

吉他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从而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10个生字。

3.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体会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1~8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从而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三、教学难点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为了他的尊严》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注意读书姿势,开始吧!

1.对学生的读书稍作评价。

2.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1~8自然段*9~12自然段*13~21自然段

(按照课文主要讲述的`几个大块儿指名读,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指名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教师指着课题)谁能说说“他”在这里指的是谁?

(生:乞丐。教师引导:课文写了几个乞丐,主要写了哪个乞丐?)

生:独臂乞丐。(师板书。)

师:课文写了独臂乞丐什么事?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人)

生1:乞丐乞讨,女主人不施舍,却让他搬砖,乞丐做到了,最后满怀感激地离开了。若干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自尊自重的成功人士。双臂健全的乞丐没有搬砖……

师评:(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概括文章大意:你说得很好,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一个乞丐到一座院子乞讨,女主人没有施舍给他钱物,却要求乞丐(搬砖)。独臂乞丐搬了,并从中受到了启发,若干年后竟然成了一名(成功人士)。

(二)研读课文

1.师:为什么通过搬砖独臂乞丐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呢?(此问题学生不作回答,只起提示作用。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出搬砖前后乞丐的变化,从而产生疑问,然后通过解决学生的读书疑问解决本文难点。)

学习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仔细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乞丐搬砖前是什么样子?

谁来读读描写独臂乞丐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吗?(通过理解生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生:“慷慨”是什么意思?(或“慷慨施舍”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理解词语方法指导:结合生活体验或换词)

人们可怜乞丐,对他慷慨施舍,独臂乞丐自己也认为自己非常可怜,可是他碰到的女主人却毫不客气地让他搬砖,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非常生气。

师:对啊,肯定会非常生气。谁来读读乞丐与妇人的对话?请看大屏幕。

出示:2、3自然段

谁再来读读,让我们能感觉到乞丐很生气?(谁想像他一样来读读?)

师:乞丐是非常非常生气,可是搬完砖之后,乞丐却有了变化,他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5~8自然段,我要看看谁读书读得认真,看谁能够发现乞丐的变化。

学生自由读课文5~8自然段

师:发现了没有?乞丐搬砖前后有什么变化?

预设回答

生:变得很感激妇人。(或变得很尊敬妇人)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

●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

师:哪些同学把这两句话都找到了?

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你们会带着问题来读书。

(引导学生读书时求“甚解”,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进而将问题答案找全。)

出示句子

1.妇人又递给乞丐二十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2.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深深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师: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乞丐对妇人的感激。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2组)

(教师引导学生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加重重点词语的语气来读出感情。)

3.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生:乞丐为什么要感激妇人?乞丐为什么要留下毛巾作纪念?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都很有价值。(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培养质疑精神)

师:你们能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能在读书中解决问题吗?请同学默读课文1~8自然段,想一想独臂乞丐为什么很感激妇人?想好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开始吧!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乞丐感谢妇人的原因,在交流中体悟妇人对乞丐的尊敬使乞丐重新树立尊严。)

独臂乞丐开始是那么生气,为什么后来却很感激妇人呢?谁来说一说?

●情况一:

生1:因为老妇人给了乞丐20元钱。

师:仅仅是因为得到的20元钱才感激老妇人吗?

(情况1)

生:不是,因为这是工钱。这是独臂乞丐凭自己的劳动得来的。

师:说得对!谁还想说说?

学生充分交流(从劳动与尊严两方面谈)

(情况2)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觉得是因为老妇人让他得到了尊严。

师:为什么这20元钱会让他得到尊严?(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接着引导)它和平时乞讨得来的钱有什么不同?

(回到情况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乞丐认识到自己可以劳动了)

●情况二:

生:因为妇人让乞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明白了尊严

师:说得对!谁还想来说说你的看法?

师:小结:这个独臂乞丐沿街乞讨时认为自己只能依靠别人的同情和施舍生活,可是今天通过老妇人的尊敬和帮助,他知道了自己可以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帮助别人,所以,他感激妇人。(所以他留下了那条沾满辛勤汗水的毛巾作为纪念。――如果学生提出白毛巾的问题)

4.师:搬砖的过程中还让他体会到什么?

出示搬砖的句子:

终于,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布满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请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这段话?

评:读得好。你体会到什么?

生:劳动的过程很艰辛。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请同学们练习读读这一段,带点的词语重读,就可以更好地读出乞丐搬砖劳动的不容易。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感受课文)

指名一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师:搬砖的过程这么艰辛,独臂乞丐都坚持下来了,今后他会怎样做?(引导学生通过展望独臂乞丐的未来,使学生明白乞丐搬砖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他明白自己可以劳动,还使他明白他也是个有用的人,只要有毅力,独臂也可以作出一番成就。)

生:……

师:(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评价。)搬砖这件事让乞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明白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所以说: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学习第13~21自然段

师:多年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自己读读13~21自然段,注意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

师:独臂乞丐在老妇人的帮助下懂得尊严,成为成功人士,课文中还提到一位双臂健全的乞丐,他搬砖了吗?(没有)多年后他会怎样?

生:班级内指名发言。(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尊严对一个人的重要)

(三)作业设计

1.学习了课文你肯定有许多感想,就请你以“读《为了他的尊严》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关于“尊严”的名言警句,写在摘录本上。

吉他的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内容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课文。(课前)

1.自己读课文,解决生字:包括、问别人等。

2.把课文读熟。

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导入新课:你遇到过乞丐吗?你在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妇女,她的做法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为了他的尊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中等生)。纠正字音。绺、濡、履……

2.小结学生预习情况。

4.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1—8段。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第一各乞丐原来希望从妇人那里得到什么?(钱或说施舍)

实际他得到了什么?(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他知道凭自己的力气可以挣到钱,用自己力气挣到的钱是有尊严的。)

联系课文理解:濡湿、慷慨施舍……

2.指名读9——13。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双手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

联系课文理解不屑。

3.指名读14—19段。

夫人为什么不接受这个人的好意?“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有两只手”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中的任务性格各不相同,你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一只手的乞丐凭自己的力气

妇人不接受照顾

双手健全的乞丐

吉他的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乞丐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2、师:在许多人眼里,乞丐是被人看不起的,是不被人尊重的。被人看不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板书:尊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和尊严有关的故事。(板书完课题)请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品读感悟,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弄懂哪些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并提出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2、对比学习“他”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

课题中的“他”就是故事中的(板书:乞丐),“他”长得什么样呢?请从文中勾出描写“他”样子的句子。

(1)学生勾画、汇报。

(2)师课件出示句子: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男生齐读此句,师问: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可怜)怎样可怜?(板书:独臂)

师:当乞丐挨饿受冻是常事,遭人白眼、被人打骂也是常事。他活得没有一点尊严,真是太可怜了。谁能读读这句,读出他的可怜?

(3)可是,若干年后,他却变了一副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女生读:(课件出示句子)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这时的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体面、董事长)句中哪些词写出了他的体面?(指导学生理解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和自信、自重,并从中体会到此时的他已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指导朗读这两句。

(4)师引导学生质疑:同一个人,原来是那样的可怜,现在却是如此的体面。此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生:他为什么会由一个可怜的乞丐变成一个体面的董事长呢?)

3、学习第13—21自然段

同学们到一个感人的场景中去找答案吧。(课件出示第13—21自然段的文字和配音朗读)

(1)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2)指名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读相应句子(并板书:妇人帮助自己拼搏)

4、学习第1—12自然段

若干年前,妇人是如何帮助乞丐,以致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呢?现在我们就通过品读妇人的语言来认识她吧。(课件出示妇人的四次语言)

(1)师:有一天,一个独臂乞丐来到一个妇人家里乞讨。她却是这样说的……

请第一组同学读句子:(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师:妇人怎样指着砖对乞丐说话?谁来读出妇人的毫不客气?独臂乞丐向她乞讨,她却毫不客气地说了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她……(太狠心、太没有同情心……)

(2)师:乞丐生气了,责怪女主人捉弄自己,可女主人并不生气,还动手搬起砖来。

请第二组同学读句子:(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师:妇人这样做,这样说,是为了告诉乞丐什么?

(3)师:乞丐怔住了,然后搬起砖来。砖搬完了,妇人给了他20元钱。他感激地向妇人道谢,可妇人这样说……请第三组同学读句子:(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凭你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师:与第一句对比,你现在对妇人的看法改变了吗?说说理由。(妇人是为了让乞丐明白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活得有尊严。妇人是在真正地帮助乞丐。)

指导朗读这句。

(4)师:妇人的孩子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叫乞丐搬砖。母亲对他说……请第四组同学读句子:(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一样”又“不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为了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把独臂乞丐和文中其他乞丐比一比,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先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再请学生汇报。

(相同:他们都是乞丐。不同:独臂乞丐只有一只手,文中其他乞丐双手健全;独臂乞丐搬了砖,双手健全的乞丐没有搬砖;他们的命运不同。结合学生的回答,品读独臂乞丐搬砖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他搬砖的不容易。)

再来理解妇人对孩子说的话。(“一样”指砖放在哪里对妇人来说是一样的。“不一样”指搬不搬砖对乞丐的命运不一样。因为“搬”就意味着把握一个机会,让乞丐有可能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脱离乞讨生活。)

如果乞丐向妇人的孩子乞讨,他会怎么做?

师:妇人的孩子代表了生活中许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的慷慨施舍只能满足乞丐的一时之需,却无法改变乞丐以后的生活。这样,更反衬出妇人通过让乞丐搬砖而使他受到的方法太巧妙了。

指导朗读母亲对孩子说的话。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指板书):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妇人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此外,改变他命运的还有他自己的拼搏。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独臂乞丐拿着妇人给的20元钱和那条由白变黑的毛巾离开妇人的家后,又经历了一些什么事,使他最终成为了董事长?

(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

2、师总结:是啊,只有拥有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取得成功。老师送几则名言给大家,齐读(课件出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只要愿意做,人无所不能。

(3)弱者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强者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帮助

独臂乞丐——-——董事长

(可怜)自己拼搏(体面)

吉他的教案篇4

一、揭示课题、创设爱的氛围

1.同学们,静静地看……

板书:高尔基

△知道他吗?你对他知道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文坛巨匠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段美丽的故事。

板书:和他的儿子

3.谁来读读课题?

表示人名的词儿连读,意思可以表达得更清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4.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儿子是怎样种花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只有一句话,看似简简单单,其实字里行间蕴藏着动人的小故事。仔细品一品。

2.全班交流:

(1)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整个假期没有停止过,很辛苦。

(2)各种各样,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让我们了解一下:儿子有多大?

△对儿子来说,种这些花很不容易。那他是种着玩的吗?

3.闭上眼睛(学生),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这块芳草地。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配乐)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

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

听到:风儿和花在做游戏,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闻到: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师叙:这儿原本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的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

△想亲自去吗?美美地读读吧。

△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什么?

△在父亲的眼里呢?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个打比如的句子,这样的比如恰当吗?

△你能读出感受来吗?试一试。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儿子思念父亲,父亲又何尝不想着儿子呢?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

(1)捧着父亲的信,儿子会怎么读?请同学们自身读读7—9自然段。

(2)父亲的希望,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

△第二段信的内容中,父亲再次提到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花、协助、关爱、为他人奉献……)

△给什么?给予、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什么?索取,一味得到他人的关怀而不付出。

是的,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当一个人把协助他人、为他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样的人生因此而快乐吗?

(3)连起来读读这封信的内容,想读给谁听,就去吧,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他。

(4)你们小小的年纪,也许父亲的话语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但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加,你会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张老师也是在童年时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十几年过去了,是这句话随同着我长大的,生活的体验告诉我,付出真的是一种快乐。请允许我来代替父亲,代替高尔基向大家诉说他对儿子,更是对每一位小朋友的期望,好吗?

2.听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看到儿子为父亲种的花,高尔基广博深沉的爱包围着我们。

板书:爱

3.老师再送两句高尔基先生的名言,希望它们能随同你们长大!

幻想,使精神得到休息,还可以打扫一下心头的生活灰尘。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吉他的教案篇5

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策略: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文“从实到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板书: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

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吉他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基、妻、姹、嫣、晃、阵、霞”;积累词语若干个;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基、妻、晃、阵、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5两节。

3、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高尔基的画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名言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几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师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轻声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

3、出示高尔基像:这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写给儿子信中的一句话。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4、总结:

(1)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块儿来学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生字:基。(变形的其加土)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

2、逐段检查,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矍头、栽花等词语。

3、学习生字:妻、晃、阵、霞(妻:正确书写上半部分。霞:正确书写下半部分,并组词。)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5、师小结:儿子种花,将美好的鲜花留给高尔基。高尔基写信,将深刻的道理告诉儿子,让他知道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会使自己感到快乐。

三、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仔细读读课文,想想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鲜花的?(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矍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2、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留下这美好的鲜花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只有……还: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

4、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一心想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他,我们称这种行为为给予。(板:儿子、种花、给予)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我们说有给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们再

来读读文中的“得到”。2、学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高尔基得到了什么?(鲜花)美吗?从哪儿看出?

(姹紫嫣红、阵阵芳香、引来蜜蜂)

理解:“姹紫嫣红”一词。教学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义上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红”就是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关的图片)。(指名说)学生读课文。(引背)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都会有哪些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

6、师小结:(板书:高尔基、赏花、得到)

四、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信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读了信后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给予”了之后,儿子的生活会获得哪些快乐呢?(学生自由回答)(板:、写信、明理)

4、其实你们想的也就是当时高尔基儿子想的,让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告诉高尔基,好吗?

五、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1、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快乐,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乐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导写字:基、妻、晃、阵、霞。

教学反思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巨大的资源宝库,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第四节时,我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孩子在舒缓音乐声中,配上优美的美景图,范读这一小节,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看这块芳草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读这一小节,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同学们顿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跃跃欲试,“我闻到了花儿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花香。”“我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我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从孩子们口里冒出来。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吉他的教案篇7

[预习提示]

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2. 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乞、丐、臂、袖、慷、慨、怔、屑、革、迁、)。

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慷慨、鄙夷、施舍) 。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

5.想想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妇人为什么说“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

2.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

(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来老妇人家乞讨,老妇人让他搬砖才肯给他钱,他很生气,后来在老妇人的带动下,他搬完了砖,并留下了自己擦脏的白毛巾作纪念。

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写双臂乞丐宁可不要施舍也不肯搬砖,以及老妇人与孩子的对话,点明妇人坚持让乞丐搬砖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成功后,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接受这种赠送。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真学习了生字词语,初步感受了这个给人以启示的故事,独臂乞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检测]

1﹑抄写字词。

2﹑给下列字注音。

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3﹑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辟( ) 正( )

( ) ( )

由( ) 肖( )

( ) ( )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写下来。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板书:为了他的尊严) 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题中的“他” 是指乞丐。

你见过生活中的乞丐是什么样子的? (自由说)

过渡: 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乞丐形形色色,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乞丐的?

二、默读课文,整体回顾

1. 默读课文,勾出文中描写乞丐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课件2)

2. 指名汇报读 (前: 可怜; 后 :气度不凡)

3. 再读感受,乞丐前后形象的巨大变化(读出对比,读出理解)

过渡:是什么事让这个可怜的乞丐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妇人 劳动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 体会独臂乞丐劳动的辛苦

师:搬砖对于我们健全的人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只有一只手臂的人来说也会这样容易吗?

① 找出文中描写乞丐搬砖的句段,读一读 ,与同桌交流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生找重点词句,朗读并感受)

② 指名汇报(读乞丐劳动的情景,课件3出示内容 )

③ 朗读体会独臂乞丐搬砖的艰辛

(个别读——同学赛读——再读感受——亲身体验(搬砖)——齐读体会)

过渡:如此辛苦的劳动,值得吗?

2. 体悟独臂乞丐的所得

① 师:这位乞丐,他最初希望从女主人这里得到什么?(施舍)通过搬砖的劳动,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 (指名理解)

据答板书:找回 尊严

② 说说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小结:独臂乞丐通过艰苦的劳动不仅得到了应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他还找回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过渡:然而,对于搬砖这样的平常小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做法和看法。

3. 自读9-12自然段,比较学习

① 自由读9-12自然段,找一找,对搬砖这件事,还有哪些人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和看法。

② 指名汇报(课件4)

双手健全乞丐的做法:(设想他的将来)

其他乞丐的做法:

孩子的不解:

母亲的看法:

③相机指导妇人的话及孩子的不解

(课件5出示)“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齐读——同桌读——再齐读)

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自己思考后跟左右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搬,可以获得报酬,找回尊严;不搬,只能等待施舍,失去尊严)

小结:独臂乞丐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回了尊严,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只想不劳而获,也许永远只能做乞丐。不同的做法,就这样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课件6出示:)

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挣来的`是报酬,只有劳动才能找回尊严。(齐读)

过渡:明白了这个道理的独臂乞丐后来成功了,他回来报答他的恩人,但妇人却拒绝了。

4.分角色朗读13-21自然段,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① 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13-21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 指名汇报。

小结:这位可敬的老妇人,不仅尊重乞丐,帮助乞丐找回自己的尊严,而且同样要求自己用双手创造未来,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

5.品读回味:

(1)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小结:“妇人的孩子”代表了慷慨施舍乞丐的人,他们不懂得与其向乞丐施舍,不如唤起他们的尊严; “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那些能干活而不肯干活的人.宁可低三下四乞讨的丧失自尊的人。)

(2) 这篇文章中有好几个人物,让你最感动的是谁?为什么?

6.回归,升华情感

师:对于课题中提到的“他”,你还是认为仅仅指乞丐吗?(我认为他不仅指的是乞丐,也指了妇人,更是指我们不愿失去尊严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可以说用劳动创造自己的未来,不仅是为了他的尊严,也是为了妇人自己的尊严,更是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尊严。

[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课记叙的是 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2)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 ,实际上他得到了 。

2、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妇人的孩子”代表了 ; “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 。

3、制作书签。

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尊严的格言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想说的话写在这张小小的书签上,自己留存或赠送给你的朋友,相互勉励,经常提醒我们不忘维护尊严。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搬砖挣钱

妇 人 乞丐

找回尊严

吉他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儿认识序数的教案7篇

中班春天的音乐教案7篇

小班变色的蜗牛教案7篇

益智区的教案7篇

雨的季节教案7篇

认识u的教案模板7篇

千的认识教案7篇

中班溶解的教案7篇

端午的科学教案7篇

果实的教案7篇

吉他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