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共享教案,我们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教案,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端午的科学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粽子、鸡蛋、艾蒿、荷包、五彩线、端午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共同品尝端午食品。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2
第一阶段:联结与建构
教学目标:能对端午节的习俗理解图画的含义;能朗读儿歌,感受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能理解“挂”、“缠”、“系”等词语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完整的故事;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挂香蒲、划龙舟等。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教师说一个挂于粽子的谜语,请幼儿猜猜谜底。示范:“四个角、四个面、六条棱;外面穿着一件绿大衣,中间系着一条白腰带;摸上去软绵绵,掂一掂沉甸甸。”(向幼儿展示彩线纸粽子)这个粽子是老师用彩线和纸做的,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粽子?你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前几天,我们一直在听一首儿歌《端午节》,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吧。(播放儿歌的vcd,只播放声音,不播放画面。)儿歌中说过端午节的时候要做什么呢?我们一起看看大书。
阅读图画:
封面:封面上有谁?背着的背篓里有什么?她手里拿着什么?她会用这些叶子做什么?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看看书名叫做《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时哪天吗?对,封面上写着呢,端午节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
第一页:桌面上有什么?是用来做什么的?桌面的左边是谁?表情如何?心理怎么想的?(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同幼儿讨论桌面上是什么,用来做什么。)
第二页:小女孩在做什么,表情如何?妈妈在做什么?这页对应的儿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请幼儿指出香蒲和粽子。)
第三页:妈妈和小女孩在做什么?这页图画对应的是儿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请幼儿在画面上指出五色彩线。)
第四页:这幅画对应的是儿歌中的哪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小女孩腰间挂的是什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一学她的表情和动作。我们为什么要挂香包呢?
第五页:图画上有谁?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她们要去做什么?(把文字读给幼儿听)她们要去看什么呢?小姑娘手里拿的是什么?画面右上角是什么?
第六页:她们要去看什么呢?你能用儿歌中的话把这页的内容概括一下吗?你见过赛龙舟吗?
第二阶段教学:阅读与反思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如赛龙舟、戴五色彩线、挂香铺等;补充关于端午节的背景知识;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阅读文本和小书:教师为幼儿朗读几份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的端午节的背景知识,可以请幼儿补充自己知道的部分,也可以请幼儿提问不清楚的地方。
教师出示大树,和幼儿一起完整朗读儿歌一次;教师将小书发给幼儿,请幼儿自行阅读几分钟,然后和幼儿一起观察小书:书中有只动物每页都出现,它是谁,它在做什么?请你在每页上找出来;教师带领幼儿逐页翻看大书,讨论关于端午节的背景知识。
第一页:端午节在什么时间?我们说过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它是在什么季节呢?
第二页: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挂香蒲?你知道还要带什么东西吗?
第三页:为什么要佩戴五色彩线(五色即青赤黄黑白)?为什么要挂香包?为什么端午节会赛龙舟?
教师再完整带领幼儿朗读儿歌数次,提示幼儿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重难点:
重点:
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
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经验准备:
幼儿有过端午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儿歌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你们要仔细听,"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小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儿歌说的是哪个节日吗?
幼儿:端午节
二、基本部分
(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活动延伸:
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
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
做五彩绳。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4
一、活动来源: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起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风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外形、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童谣,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大班年龄段节庆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起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三、 大班节庆活动实施概况
1、屈原的故事(语??
2、观看赛龙舟(社会
3、我爱吃粽子(科学)
四、节庆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
1、班级中摆设幼儿搜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2、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现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进程及在活动进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如:有关端午的题目和对端午的传说与风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3、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干的操纵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浏览;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4、家长园地:先容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五、家园共育: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干资料的调查及搜集,丰富幼儿的相干经验;
2、可以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试试的快乐。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通过游戏感受赛龙舟时的激烈气氛,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
龙舟、竞赛中的龙舟竞渡、普通的船的图片:鼓,纸棍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竞赛中的龙舟竞渡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这项活动。
1、图上的人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划的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
图上的人正在开展龙船竞渡比赛,龙船竞渡的船是一条龙的形状,我们平时见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龙舟竞渡的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龙舟竞渡的传说》。
现在你们知道龙舟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讨论回答。
三、通过龙舟的图片引导幼儿了解龙舟的特征。
1、大家见过龙舟吗?它有什么特点?龙舟的中间是什么样子的?两头呢?龙头在哪里,像什么?
2、请幼儿观察图片并回答。
老师小结:
龙舟上有龙头、龙身、龙尾、桨、舵。龙身上会画有龙鳞,龙舟一般中间宽、两头窄,都有一个长长的龙颈,龙头装在长长的龙颈上,龙头和龙尾向上稍稍翘起,好像一只野鸭浮游在水面上,有时龙舟上还会插一面小红旗。
3、你知道江西的龙舟在哪里吗?引导幼儿了解上饶的龙舟是江西的龙舟。
四、了解龙舟竞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体性活动。
1、龙舟需要几个人呢?为什么一个人不行呢?龙舟上的人怎么分工才能使龙舟划得又快,相互之间又不会碰撞呢?
2、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结:
龙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个人没办法划龙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进行的比赛。人们在划龙舟时分工合作,一人当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桡手,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前后用力划,步调一致,这样龙舟就可以飞快地前进了。
五、通过游戏感受划龙舟时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大人们划龙舟吧!现在我们来分组玩这个游戏,我做鼓手为大家助威,你们做挠手,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从前向后划浆。大家动作要到致哦!不然龙舟就不能快速向前划动了。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坐在自己小椅子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尝试划龙舟,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3、,刚才我们在划龙舟的游戏时,你感觉怎样才能大家的桨都是一个方向不会碰撞呢?
老师小结:
在玩这个游戏时,我们一定要听同一个鼓声,从一个方向开始划桨,大家的速度、动作都要一致,这样才能合作完成划龙舟。所以你们看到的划龙舟速度很快,都是在家合作得非常好,非常齐心的,才这么出色。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龙舟的故事,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划龙舟游戏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端午节》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是儿歌,以浅显的语言表达了端午节的地方风俗习惯。本此次活动从引导幼儿回忆端午节习俗入手,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感知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引导幼儿大胆运用有节奏的朗诵,体验儿歌的韵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地方风俗习惯。
2、学习儿歌,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尝试仿编儿歌,体验创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物质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回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提问:端午节就要到了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小结:每个节日都有各自各的习俗与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下来许多的节庆活动,像现在端午节举行的包粽子、插艾蒿、挂香囊、龙舟比赛等。
2、结合教学课件欣赏诗歌,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1)组织幼儿交流倾听儿歌后的感受。提问:儿歌里说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2)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相应的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3、结合课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1)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导幼儿理解,加深印象。提问:刚刚的儿歌里面,你听出哪些音比较像?
小结:小朋友听的很仔细,听到了阳(yang)和囊(nang)很相似,老师发现儿歌里还有一些你们没有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2)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念读儿歌,重点念准以下发音:阳(yang)囊(nang)妆(zhuang)香(xiang)。
提问:为什么这些音听起来很像?
小结:原来人们为了让儿歌更好听,让最后一个音都听起来很相似,这便是运用了押韵的方法。
(3)引导幼儿朗诵儿歌,感受作品的节奏感。
提问:第1段儿歌前两句有几个字?最后一句话有几个字?第2段、
第3段呢?这样朗诵起来有神们感觉?
小结:这首儿歌每一段第1、2句都是3个字,最后一句都是7个字。这样的儿歌朗诵起来既整齐又有有节奏感,给人美的享受。
4、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尝试仿编儿歌。
端午节还有哪些活动?我们一起把这些活动也编到儿歌里吧!鼓励幼儿用儿歌里的句式结构进行仿编活动,体验创作的快乐。
附儿歌
端午节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端午的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感受过端午节的喜悦情感。
2、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能积极参与节日庆祝活动。
3、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幼儿自带的粽子,鸭蛋
2、知识经验准备: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1)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2)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3)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
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
4、幼儿品尝粽子,体验端午节的快乐
(1)幼儿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粽子:形状、口味。
(2)幼儿分享粽子。
5、活动延伸
亲子游戏:划龙舟。
游戏规则:将班级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幼儿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家长分两队面对面插缝站好然后平躺在地面上,家长将双手举起来,让幼儿可以在上面平稳的爬过去。游戏开始前幼儿在起点排好队依次从家长的手上爬过去。
游戏提醒:家长躺下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调整家长的位置,保证家长双手举起来的时候是一条直线。家长在运送幼儿的时候注意配合左右的家长关注幼儿的位置。老师注意家长搭起来的“龙舟”上面最多只能两到三个幼儿。
端午的科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