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u的教案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都会将教案制定好,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u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u的教案7篇

认识u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毛巾、电话、几种防火安全标志。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方式导入活动:在哪里看到过火,火有什么用处,它能干什么?

教师小结:火有很多的用处,能烧水做饭,能照明,能取暖

二、观看火灾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火灾的`危害。

师:可是火也有它的坏处火不仅能烧毁房子,烧伤人,还会烧毁森林,污染空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引导幼儿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

1、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幼儿园或者家里着火了怎么办?

师:如果着火了我们要找消防叔叔,并且给他们打电话119,让他们来帮助我们。

2、那着火的时候,消防叔叔还没到,我们自己要做些什么呢?让幼儿自己思考并说出自救办法

师小结:

①预防火灾,小朋友们不能随便玩火。

②蚊香不能靠近容易着火的物品。

③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

④小朋友不能玩未熄灭的烟头,见了没熄灭的烟头应及时踩灭。如果着火了我们要找消防叔叔,并且给他们打电话119,让他们来帮助我们。如果消防叔叔还没到,我们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猫着腰从安全出口离开……

四、出示防火安全标志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并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与技能。

五、游戏:"安全防火自救"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遇火不惧怕、不慌张,提高幼儿防火自救的能力。

认识u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28~30。

教材简析:

千以内数认识的教学,在借助直观模型数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1000的含义,认识计数单位“千”,沟通个级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编排了3个例题。

例1三幅图涵盖学生今后要认识的个级里面所有的计数单位,教材借助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数较大数的过程中体会以百为单位去数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2借助计数器学习千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体现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借助这个直观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位值制,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3是教学千以内数比较大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制,发展学生的数感。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拓展,既承接了一年级时百以内数的认识,又为接下来万以内数及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教材从体育馆召开运动会的情境图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让学生通过猜猜体育馆大约能装多少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为引出万以内的数做准备。例1通过一个一个计数、十个十个计数小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进而引出计数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拓展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借助模型建立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概念,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进制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具体的数数的过程,认识并能说出千以内数的组成;知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进一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能按顺序数千以内的数,感受千以内数的顺序。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设计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阶段,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1 — 20 各数的认识和100 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上学期没有涉及数的认识,学生缺乏计数大数的经验,对于同一个数,用不同的单位计数有困难。但计数单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不容易接受的,学生在前面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已经到达了产生按群计数的需要。而本节课要完成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计数单位进行联系和梳理,以及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由此如何将抽象的计数单位具体化,是本节课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认识u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同学们,关于分数,你想要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师:先自学一下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课本上能不能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呢?它又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呢?同座位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师:谁能给大伙儿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 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块月饼该怎么表示呢?

师:1/2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师生共同用手势演示1/2的意思)同座互相说一遍。

(2)教师出示另一块月饼(圆形纸片)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块月饼,现在我把它分成两份(不平均分),左手的这一份是这块月饼的1/2,右手的这一份也是这块月饼的1/2。老师说得对吗?为什么?

师:这句话中,你认为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呢?

师简要介绍“每一份”“它”的意思。

师: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判断图中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师: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你喜欢的图形的1/2。

教师选三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展示(说说表示的意思)

3、认识1/3

(1)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想到些什么?(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1/3表示的意思?

(2)课件出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

师:你能用桌上的纸还能创造出其他的一些分数吗?动手折一折,并用彩笔画出来。

展示交流的作品吗?

4、认识1/5、1/10

(1)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1/5、1/10,教师演示课件1/10

(3)师: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几个分数来吗?”

师:这些分数你们都会读吗?(学生齐读)

师: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板书)

6、反馈练习

(1)做书上练习第一题(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思考题:课件练习6

三、小结

师: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能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认识u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叮当这个人物,告诉学生这节课它会陪着我们一起来学习,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让学生把小叮当带来的礼物分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请小朋友分组来分一分,老师也参与进去。

学生汇报

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物品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起名字,并说明理由。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让学生感知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

师动手脱掉花外衣,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说明。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小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反思:“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种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概念,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遗憾的是课堂纪律不够好,有待多加强化管理训练。

认识u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 桃子图 例6 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 3×3+2=11

(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习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 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4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4×3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新课的导入,层次清楚,目的明确。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授新课时,以2×3=6为范例,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送信”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再次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最后两张卡片,有些变化,要想把“信”送出去,需要学生灵活地思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送信”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将加法改写成乘法.

游戏准备

制作4个信箱和若干封信(如下图).

游戏过程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4个信箱.

2.要求学生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把信送到信箱里.

游戏:找朋友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活动准备

一些写好算式的卡片(如下).

活动过程

1.将卡片发给学生.

2.请拿着得数相等的两个卡片的学生站在一起.

认识u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认识时钟ppt。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练习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时钟的用途,激起幼儿认识时钟的兴趣

1、请幼儿猜谜语: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钟表)

师:你们见过钟表吗?在哪里见过?

2、钟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出钟的用途)

小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我们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二、观察活动

逛钟表店,观察钟表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哪些地方是相同的?通过观察活动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秒针的不同。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2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3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3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秒针、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师:孔老师手里有一个时钟,小朋友仔细看,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看把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看一看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从12到1上)时针和分针转动方向怎样?

3、得出结论:秒针、时针、分针朝着同一个方向(顺时针)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当分针走12个数字(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出示整点,问这是几时?分针和时针指向哪里?

提问: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哪个地方一样?分针和时针指向哪里?它们分别代表几时?小结: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时。

2、出示半点,问这是几时?分针和时针指向哪里?

提问: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哪个地方一样?分针和时针指向哪里?它们分别代表几时?小结:分针指在6上,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3.小朋友第二次探索活动,练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

五、通过练习掌握整点和半点

六、通过视频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延伸: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资料,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认识u的教案篇7

一、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25日

二、活动地点:

中班教室

三、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西方的节日和西方文化背景。

2.中班孩子年龄特点在公共场所参加聚会的礼仪,让幼儿充分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体验与家长、老师、同伴共庆节日的快乐情绪。

3.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如何与人交流,例如:孩子在参加活动时大方,不扭扭捏捏。

四、活动前期准备

1.教师准备:

环境布置:策划大型活动的整个流程。教师手绘玻璃橱窗、为幼儿准备材料进行空间悬挂装饰。

活动宣传:制作节日海报,设计邀请卡,及时把活动流程在博客中落实;

2、幼儿准备:为幼儿准备节日盛装(女孩子穿最喜欢的公主裙子扮演公主、男孩子穿衬衫马夹深色裤子,也可以打领结扮演王子)幼儿利用老师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美工活动,进行装扮教师,让幼儿成为环境中的小主人。

3、家长准备:1)准备化妆品(当天幼儿都是由家长进行自由发挥式的化妆);

2)准备当天聚餐需要的食物,我们按照学号顺序分组进行准备;

3)家长准备一道自己拿手的菜,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

家长通知:

星期六我们一起共度圣诞节,需要家长们准备以上物品当天带到幼儿园,大家分工不同,让我们一起完成简单的食物制作,最后共享美味!

如果您也想一展厨艺,欢迎您也带一道拿手的菜品与大家分享!肉类、青菜类、炖菜、炝拌菜等,有此想法的家长请提前告知老师,请把菜名在周二早晨写好交给班级老师(避免家长之间菜有重样)注:由于您带来的食品是给孩子食用的,请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家长带来的菜一定要用微波炉盒子装好,并且做好记号!

注:为保证家长带来食物的可口,需要微波炉、电磁炉各1台,如果您离幼儿园较近,方便带到班级,请提前告知老师,谢谢!

认识u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认识6》幼儿教案5篇

小班认识字教案8篇

我认识的...作文参考7篇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7篇

做糖果的教案7篇

好玩的车教案反思7篇

球宝宝的幼儿教案优质7篇

会计认识实习心得5篇

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心得5篇

电气认识实习心得5篇

认识u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