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过高质量的教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气氛,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熊和小鸟音乐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熊和小鸟音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演唱有领唱、齐唱的歌曲,享受与同伴合作演唱的快乐。
2、感知体验小鸟对老鸟的孝敬之情,懂得要敬爱长辈。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内容图谱、演唱形式图谱若干;歌曲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听音辨音”
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感受领唱、齐唱、间奏部分的音乐变化。
“小朋友天气冷吗?我们来运动运动好吗?
带领幼儿听音乐做飞翔与拥抱的动作一遍。
师:“小朋友们飞翔的动作做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动作没有做出来,你们知道是哪个动作吗?”
幼:拥抱的动作。
师: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做抱的动作吗?我们再来一遍,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带领幼儿听音乐再做一遍
评:第一环节的“听音辨声”,能引导孩子去关注音乐的变化,又能让孩子熟悉音乐,起到良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结合故事,熟悉理解歌词内容。
“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两只鸟,它们之间怎么样呢?让我们来听个故事。”
1、简单讲述自编故事“鸟妈妈与小鸟”,提问
“小鸟小时候鸟妈妈是怎样关心照顾它的?”
幼1:很细心地照顾。
幼2:鸟妈妈捉虫给小鸟吃。
幼3:还筑温暖的窝给小鸟住。
“鸟妈妈老的时候小鸟又是怎样做的?”
幼1:捉虫给鸟妈妈吃。
幼2:不贪玩、不胡闹,关心妈妈。
“你喜欢这只小鸟吗?为什么?”
幼1:喜欢,因为这只小鸟爱妈妈。
幼2:喜欢,因为这只小鸟会捉虫给鸟妈妈吃。
师:我们一起来夸夸它“小鸟小鸟你真好”并出示汉字。
2、出示歌曲内容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并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图谱内容。
(评:在熟悉理解歌词内容环节中结合融入情感故事,旨在一开始便给歌曲注入情感因素,给孩子带来情感的感染,奠定学唱这首歌曲的情感基础,也更好地凸显情感目标。)
三、利用歌曲图谱,学习歌曲
“有一首好听的歌,名字也叫小鸟小鸟你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1、倾听教师范唱。
第一遍清唱范唱,提问:“你听到歌曲中唱了什么?”
“我们再听一遍,仔细听听你刚才没听清的地方。”
师:知道苦恼是什么意思吗?鸟妈妈为什么苦恼?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苦恼的样子?
第二遍手指图谱,再次清唱范唱。
(评:在教学中使用歌曲内容图谱,利用歌曲内容图谱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并学习演唱歌曲,为孩子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平台。)
第三遍听琴声范唱,师在演唱过程中遇到间奏部分时强调倾听的动作。
师:我在唱歌时为什么做一个听的动作?
幼:因为中间不要唱,要停下来。
师:对了,歌曲中间有间奏部分不要唱。
第四遍听琴声范唱,师在演唱过程中带领幼儿遇到间奏部分时做出倾听间奏的动作。
第五遍听琴声范唱,这首歌曲有几段?两段的结束句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跟唱。
教师借助图谱带领幼儿跟唱2—3遍。
四、学习歌曲中的领唱与齐唱
1、倾听歌曲磁带,学习歌曲中的领唱与齐唱。
第一遍倾听,提出问题“歌曲中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唱吗?”
幼:有的时候一个人在唱,有的时候许多人在唱。
师:一个人在唱是叫领唱,许多人在唱时叫齐唱。(解释同时出示形式图谱。)
(评:一张嘴和多张嘴的形式图谱对孩子们理解领唱和齐唱起了重要的作用,活动中可灵活运用形式图谱,特别是对于孩子们不太理解的地方可通过举形式图谱引导孩子辨别。如:在引导幼儿倾听前奏、间奏部分时还可以运用耳朵图谱。)
第二遍倾听,提出问题“歌曲中什么时候是领唱、什么时候是齐唱?”
请幼儿听到齐唱部分用与同伴搭肩膀的动作来表示。
2、幼儿练习领唱与齐唱。
教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幼儿练习演唱。如:“师幼合作”、“个别幼儿与集体合作”、“幼儿分组合作”等。
五、交流分享
1、鼓励幼儿说说应该怎样关心孝敬家中的长辈。
2、幼儿要像歌曲中的小鸟一样去关心孝敬家中的长辈。
活动反思:
“小鸟小鸟你真好”这一活动取材于福建省编教材,是一节“老课”了。若能通过我们的“一教三研”把一节平平常常的老课上得有新意、有创意,会不会更有益于指导我们平日的教学活动呢?这是我们选择这个活动的初衷。
这首歌曲中蕴涵的情感非常丰富,老鸟与小鸟之间互相关爱的感情尤其感人,因此,我在一研活动中紧紧抓住情感线,在熟悉理解歌词内容环节中结合融入情感故事,旨在一开始便给歌曲注入情感因素,给孩子带来情绪感染,奠定学唱这首歌曲的情感基础,也更好地凸显情感目标。但是,在幼儿学唱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歌词的过程,部分幼儿对歌词不熟悉。
同时,这首歌曲中的`重难点很多,有领唱、齐唱,有前奏、间奏、尾奏,还有休止符……经过探讨,我们确定在一研中着重于学习领唱、齐唱,而对其他的难点忽略不计。因此,制定目标时也着重于这一点。为了让幼儿更容易掌握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张嘴和多张嘴的形式图谱来表示领唱与齐唱。活动中,教师手指形式图谱引导孩子练习领唱和齐唱,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因此,我认为在活动中可灵活运用形式图谱,特别是对于孩子们不太理解的地方可通过举形式图谱引导孩子辨别。如:在引导幼儿倾听前奏、间奏部分时还可以运用耳朵图谱。
回顾整个活动,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已经摒弃了传统的“老师教、孩子被动学”的局面,我们提倡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再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策略与平台,从而让孩子主动学习。但我也发现,在活动中孩子随机冒出的一些小细节我没有及时抓住加以放大,让一些很好的契机流失,因此,我们应加强自己把握契机的能力。
熊和小鸟音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创编活动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用绘画的形式创编部分歌词,尝试用问答的形式演唱歌曲
3、在绘画活动中倾听歌曲,熟悉旋律,初步学唱歌曲,唱准休止符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水粉笔、纸偶小鸟一只、图片(问号,太阳,花朵)
活动过程
一、教师哼唱歌曲并提出问题,吸引幼儿
1、指导语: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
2、指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唱的歌提出了里什么问题?(并把问题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二、教师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画出答案
1、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答案画在纸上好吗?
2、指导语:我们手里只有一张纸,要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该怎么办呢?
三、幼儿自主作画,教师范唱歌曲,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1、幼儿作画,教师弹奏歌曲旋律,边唱歌词: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
2、邀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画,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四、熟悉歌曲的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绘画的内容,教师帮助理解成词
2、倾听教师唱歌,边画图边问唱(画出曲线,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歌曲后半部分的旋律)
3、教师出示小鸟,用小鸟的身份问幼儿那哪里有阳光?哪里有花香?并借助幼儿的画唱出答案
五、初步学唱歌曲
1、教师用小鸟选择两张幼儿图画,替换问号,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2、幼儿看着图谱和教师对唱,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唱歌
六、邀请客人老师合唱
1、客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唱小朋友画的内容
2、客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扮演小鸟唱歌
七、活动结束
熊和小鸟音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单圈集体舞,能根据标志辨别顺时针方向。
2、喜欢集体舞的形式,感受集体舞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相关音乐、布置好的场地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小鸟喜欢在什么地方做窝?为什么?
2、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
(1)引导幼儿听出这是几拍子的歌曲,并用拍手、拍肩等方式表现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
(2)启发幼儿说一说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3)幼儿用跟唱的方式熟悉歌曲。
3、学习单圈集体舞。
(1)借助地上的箭头标志,练习按顺时针方向做小鸟飞的动作。
(2)随音乐练习打招呼的动作。
幼儿站圈,随音乐自由表演小鸟的动作,在每一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停下,并用双手向老师摆手打招呼。
(3)幼师分别带好头饰,练习圈上的碎步动作、单腿跪地动作以及在“大叔”身边摆造型等。
(4)幼儿随音乐完整表演集体舞。
教师评价:建议幼儿之间的相互配合等方便进行评价。
4、请2~3名幼儿共同站在圈内扮演大树,游戏继续。
活动反思
?小鸟落落》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虽有两段但有重复,唱起来轻松、明快。它向人们展示了爱鸟、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不失为对幼儿进行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好教材。歌曲一开始,就以活泼轻松的口吻欢迎小鸟落落,为什么呢?因为这儿的风景最好,这儿的人们最好。同时,在歌曲的最后,点明了“欢迎小鸟落落””的根本原因,因为“爱鸟爱在心窝”。
在活动开始,我以《小鸟》的.故事作为导入,引导幼儿初次倾听歌曲,感受三拍子乐曲节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意境中。提问幼儿对乐曲的初步印象激起幼儿的思考并再次聆听熟悉三拍子歌曲的特点。然后,在幼儿谈论歌词的时候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幼儿减轻记忆歌词的压力。再在我层层递进的提问中不知不觉记住歌词。在学唱部分,听好一遍范唱后,我鼓励幼儿跟着伴奏练唱,让幼儿初步获得成功感,然后再次倾听并与自己演唱的作为比较,将有几处唱的不够好的地方加以纠正,再演唱。我重点指导了休止符的演唱。“请你们再看看图片,小鸟、小鸟后面要停顿,落落两个音要连贯。”并随即画上休止符和连线,加深幼儿记忆。
在教学时,我注意范唱要活泼、优美,歌曲中的休止符应唱得较轻巧跳跃,而其他不分则要连贯优美。幼儿在我的影响下,对于休止符演唱的较为准确。但也有不足之处,提问有待更为严谨,应引发幼儿去探讨和学习,在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熊和小鸟音乐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身体动作表演,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分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2、通过讨论简单的配器,使幼儿初步了解高音和低音的音色特点。
二、活动准备:
1、大森林背景图,大象、小鸟图片。将活动室布置成大森林。
2、音乐磁带,打击乐器:大鼓、碰铃、沙锤、圆舞板。
3、大象、小鸟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情景化的语言将幼儿带入音乐背景里,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带小朋友去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
2、教师和幼儿一起走进“大森林”里。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大象和小鸟的角色特点。
1、教师边用大象和小鸟的口吻说话边用身体模仿大象和小鸟的形象。
2、引导幼儿理解:
(1)大象说话声音粗粗的、重重的、沉沉的,走起路来慢慢的。
(2)小鸟说话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飞起来快快的。
(三)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通过身体动作表演,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分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第一遍欣赏音乐。
(1)师:听!大象和小鸟在说话唱歌呢!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名字就叫《大象和小鸟》,我们小朋友仔细听,听听哪一段音乐像大象出来的声音,哪一段音乐听起来像小鸟出来的声音。(幼儿欣赏音乐)
(2)提问:
①刚才我们小朋友在音乐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②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③是粗的还是细的?
④粗的听起来像谁出来了?
⑤细的听起来又像谁出来了?
(3)师:在我们的音乐里除了有好听的声音还有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大象的声音,粗粗的重重的,高音就像小鸟的声音细细的轻轻的。
2、第二遍欣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一支手模仿大象鼻子,一支手模仿小鸟飞。
(四)通过讨论简单的配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音乐中的角色特点,初步区分高音和低音的音色特点。
师:看这边这么热闹,小乐器也想我们小朋友一起活动呢!
1、和幼儿一起讨论配器。
2、一部分幼儿用大鼓演奏大象出来的音乐、一部分幼儿用碰铃演奏小鸟出来的音乐。
(五)请幼儿用整个身体进行表演。
师:小乐器的声音真好听!大象和小鸟可高兴了,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表演呢!
(六)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大森林玩的真高兴,时间不早了,我们给大象和小鸟再见吧!
熊和小鸟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象走和小鸟飞的不同音乐性质。
2.能随着音乐变化做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
3.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挂图、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春天》导入。
2.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
(1)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出示图片,再次倾听音乐,感受不同音乐性质。
(3)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探索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并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动作。
3.分角色合作表演。
(1)男孩扮大象,女孩扮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下,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合作表演,表演时,教师鼓励幼儿表演,要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朋友。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熊和小鸟音乐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