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多与少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能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2、学会将垃圾分成玻璃、电池、纸张、金属、塑料等几大类,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3、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窗外的垃圾堆》的前半部分,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使幼儿懂得垃圾会无污染环境,对身体的健康有害。
2、让幼儿了解我们在幼儿园里产生的垃圾,如用过的废纸、吃点心时扔掉的包装袋等。在家里产生的垃圾,如废弃的牙膏皮、旧牙刷,装味精、盐、糖的袋子,盛洗涤剂的瓶子,吃剩下的饭菜,丢弃的果皮,果核等。
幼儿讨论:有了垃圾应该怎么办?教育幼儿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无论在家、在幼儿园、还是在公共场所,有了垃圾要扔到垃圾箱中,不要污染环境。
3、教师和幼儿一起倒出被放置一个月的塑料杯里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腐烂了,哪些东西根本没有变。使幼儿知道不能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垃圾分类箱,并画上回收标志。
幼儿讨论:
怎样进行垃圾分类?教师可示范一些组合型垃圾的分类,如香烟盒最外层的包装属塑料类,中间的香烟盒属废纸类,最内层的锡箔属金属类;啤酒瓶的瓶盖大多为金属类,瓶身为玻璃类,包装纸属废纸类。请幼儿操作,将塑料杯里的东西进行分类。按照废纸、废塑料类、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的废品分别放入自己制作的贴有回收标志的纸箱内。这样将垃圾分类,即可以减少污染,又能节约能源,一举两得。
4、教师请幼儿观看《垃圾分类与再生利用》的录像,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利用这种方式是防止环境污染,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读、编制车牌号码,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地排序。
2、初步了解车辆牌照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自制车辆、数字卡片、车牌操作卡片和车牌号码若干。
活动提示:
一、了解车牌。
(价值分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并了解车牌的作用。)
1、出示一辆车,情景导入。
2、提问:为什么这辆车不能开到马路上去呢?(幼儿自由表述)这辆车上还缺了一样什么东西?(车牌)
3、车牌有什么用?马路上的车为什么要装上车牌?
假如没有车牌,会怎么样呢?
小结:车牌就像我们小朋友的名字和学号一样,可以用来区分车辆,有了车牌可以方便我们找到自己的车辆。
二、制作车牌(价值分析:动手制作车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1、观察车牌。
(1)提问:车牌上有些什么呢?(有文字、号码、有英文字母)
(2)看看,王老师家的车牌号码是:沪d25136。就像小朋友说的牌照上有文字、号码、英文字母。
(3)你们家的车牌号码是什么呢?
小结:这些文字、字母和数字都代表着一定的意思。
2、车厂里的许多新车子出厂了,请小朋友们来帮忙上车牌。
(1)利用1、2、3数字制作车牌,教师示范启发孩子们还可以怎么做车牌。
教师:我们用三个数字,变一变,变出车牌号码,我做的车牌号码是沪a123是用数字1打头的。请你们也去试一试,怎么变出一个车牌号码。
(2)幼儿制作车牌,教师指导。
(3)交流:请你们来告诉大家,读一读自己的车牌号码。
(4)幼儿观察:哪些是1打头的?哪些是2打头的?哪些是3大头的?的车牌号码,共有几种车牌号码?(在心理默数)小结:三个数字,排法不一样,可以排出6张不同的车牌。
(5)启发孩子一样的车牌,想一想再变一变,让它们变成不一样的车牌。
提问:这些一样的车牌也想上到车子上,怎么办呢?(车牌的颜色、文字、数字等都可以变化)
三、游戏巩固。
(价值分析:在情景游戏中幼儿继续认读车牌数字,发展幼儿认读数字的能力。)
1、游戏:小汽车,真啊真漂亮,嘟嘟嘟嘟,喇叭响,我是汽车小司机。。汽车开到了金叶商厦,停一停。这辆车的车牌号码是什么呢?
2、幼儿认读不同的车牌号码。
活动建议:
利用车牌的游戏可以继续延伸。例如:让孩子做小警察,发展孩子的瞬时记忆,问问孩子看到的车牌号码等。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食物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小学教案。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源自于绿色植物。
4、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5、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学会找、写食物链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食物链同学们,都猜过谜语吧?现在,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谜语呢,有兴趣试试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称)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杨梅。
为什么是草莓、杨梅呢?教师边解释边板书:草→羊→狼谈话:在科学上呢,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1、游戏“帮我找位置”谈话:接下来咱们再来玩一个“帮我找位置”的游戏,好吗?现在这儿有几张生物的卡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张卡片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应该怎样放?谁愿意到前面来,帮他们把顺序排一下?【出示卡片:高粱 蝗虫 小鸟 蛇 鹰】提问:你能给大伙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吗?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谁被谁吃”2、谈话:的确,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你是怎么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的?【学生讨论过后齐读食物链的概念】发现了吗,刚刚我们猜的两个谜语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有趣的食物链!对吧?(草→羊→狼)3、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呢?学生举例。
师:好像我们学过一个成语,讲的就是它们之间的故事吧!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课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板书:蝉螳螂 黄雀】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螳螂、蝉、黄雀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教案《实验小学教案》。
三、认识食物链的构成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食物链,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2、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还能发现从第二环节起的这些生物呢,都是去捕食比它们弱小的其他生物,那么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谁知道?教师讲述: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这些绿色植物可以自己制造出食物来,真的是很了不起呢!其实在一条食物链上不同生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能自己制造食物,有的必须以其它生物为食。
生物学家就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我们来看看。
?视频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刚才我们看了录像的介绍,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
还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以前面几条食物链为例,解释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
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那么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书本中出现的这些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45页)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链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尝试画一画食物链,好吗?课件示范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表述,课件演示】活动:画食物链。
?给每个小组分发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尽量找齐所有的食物链,注意箭头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边汇报一边听取别的小组的意见,尤其要注意的是,上来汇报的必须是跟其他小组不一样的。
看大家找到的这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五、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取食联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都知道链条其中一环如果断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食物链呢?以刚才同学们画的食物链为例,如果没有了植物,哪些生物会受到影响?接着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小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
破坏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关系的中断,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课件总结食物链跟食物网的知识。
六、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我们人类在食物网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自由讨论)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也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
瞧,如果农民在地里喷洒农药(书本46页图片),会发生什么情况?(鼠和鸟等吃了有药的庄稼和虫会死去,猫和猫头鹰吃了有毒的鼠和鸟也会死掉……)其实,关于人与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事实上它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那么,作为掌握着先进科技的人类,我们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间,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生物呢?学生回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也能意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不要去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七、板书设计有趣的食物链草 →羊 →狼高梁→蝗虫→小鸟→蛇→鹰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感知溶解的现象,并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活动准备:
1、奶粉、国珍、味精、盐、糖、沙子、黄豆、洗衣服、奶糖等。
2、纯净水、勺子,透明容器。
3、每生一个小茶杯。、
4、幼儿用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白糖水和淡盐水。
师:为什么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
幼儿:因为糖是甜的,盐是咸的
师:你们在水里能看到糖或者盐吗?
幼儿:看不到。
师:为什么?(因为化在水里了。)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教师请每组幼儿分别在两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里各放一勺盐和一勺糖。
师:糖和盐在哪呢?(在容器底部)
师:为什么没有不见呢?怎么做才会不见呢?
引导幼儿用勺搅动。
教师:有什么发现?(糖和盐不见了)糖和盐到哪里去了?
小结:糖和盐放进水里慢慢地不见了,这是因为它们溶解在水里了。
3、讨论:什么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不能?
师:哪些东西是不能溶解于水的?
师: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东西中,你们认为哪些是能溶解于水的,哪些不能。
幼儿做试验,边记录。
可以溶解的物质,幼儿用水杯尝一尝味道。
教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并随机指导。
4、幼儿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实验方法。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6
教学设计:
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了解橘子的外形特征,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橘子的认识和发现。
2.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愿意探索剥橘子的方法。
3. 体验观察、认识橘子和自己动手剥橘子、品尝橘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人一个小的布口袋且里面装有1个小橘子(橘子事先擦干净)
2. 餐巾纸、大框、小盘子。
活动过程
1. 调动感官初步感知口袋中的橘子。
教师:这里面是什么?怎么做才可以知道?(引导幼儿调动各种感官,摸摸、闻闻、掂掂)
教师:袋子里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述用感官感知橘子的特点,如用鼻子闻到了橘子的气味,用手摸上去的感觉…)
2. 观察认识橘子
教师:到底是什么?我们把它拿出来看一看。(橘子)再把袋子放到桌上的框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使用材料的习惯)
教师:橘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眼睛仔细观察橘子的颜色以及橘子上下的蒂和脐等部位的特点)
教师: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橘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橘子的大小、颜色)
3. 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剥橘子。
教师:橘子里面是什么样?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自由大胆猜测橘子的内部特征)
教师:请你拨开橘子皮,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的?数一数有几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拨开橘子了解其内部结构——橘皮、橘肉、橘子核,并感知一个橘子分成了几瓣)
教师:我们再尝一尝,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启发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述品尝的感觉,如酸、甜、凉凉的、有汁等)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科学多与少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