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写教案是能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步的,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地理课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地理课教案模板篇1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 (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 执教班级: 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地理课教案模板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地理课教案模板篇3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地理课教案模板篇4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地理课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xx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地理课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