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与追求,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时,首先要明确其定义与目的,事迹材料是对个人或集体突出事迹的总结,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前途就掌握在青年的手上。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广大青年继续要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在新时代建设中发光发热。
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迈向成功。历史实践证明,能成大业者,均是有远大理想、崇高信念的有志青年。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自觉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青春的力量捍卫信仰,用担当和责任成就梦想。青年要时刻心系国家,我们还要将家国情怀融入理想信念当中,不断为国奋斗,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青年要不断学习,提升个人本领。人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学习,想要实现梦想,就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青年处于身体机能的最佳状态,因此青年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要珍惜时光,在青年时期好好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为成就事业打牢根基。学习不能循规蹈矩,要灵活变通,要紧跟时代潮流,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提出新方法,在学习中升华、在实践中成就伟大事业。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青年不仅要有远大理想,还要有实干精神。广大青年要不怕困难,敢于接受挑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自身领域中创造出一番新天地。在工作中要有工匠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潜心专研,在不断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2
你要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上岸,阳光万里,路边鲜花开放。
---题记
黄昏的天空很美,斜阳下的光亮印在白墙。虽正处在深渊,但光明就在眼前。在2020年的开年之景,声势浩大的新冠病毒席卷人心。人人皆惧,但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绝不向命运妥协。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中华儿女多奇志,如有可能,我愿是医护人员,在前线与死神斗争;如有可能,我愿是人民卫士,尽心尽力保护国家安全;如有可能,我愿是志愿者,给有需要的人送去他们所需的帮助。可惜的是,我并不是其中任何的一员,我只能在英雄的保护下,去瞻仰他,去以笑容给他希望,我会带着我的热情和向往,等待那个风雨夜归的人。
在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可当你心向光明时,光明也会奔向你。把脸一直向着光明,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了。请你一定努力,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因为你呀,需要坚定,为了更好的遇见,才赠予了距离和时间,那一天,值得等待,那一眼,满载星河。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无论我,在这里,在那里,却明白此刻应该做些努力,当听到你说,还有你在,忽然我满怀希望,开始期待,开始仰望未来,这世界也填满色彩。当乌云和阳光拥抱,便化出满地繁花。
我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风,我看见点点星光,以及那道无限向外延伸、延至天边的光。他们用坚硬的外壳挡住世界上所有的恶意,他们是心底柔软的人,一尘不染。可他们,也只是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穿上大人的衣服,去保护自己崇敬一生的祖国。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成功,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星星是银河送给月亮的礼物,而你会是世界赠予我的恩赐。好好等,会晚些,但会更好些。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的祖国,五岳向上,江河滚滚向东,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3
他是一名消防战士,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刻绘着一名消防战士的最高使命——维持社会安定和人民财产安全;他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唯一宗旨——为人民服务。他就是武警湖南省岳阳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特勤班长刘达京。刘达京,男,汉族,1985年10月出生,江西南昌市人,2003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任武警岳阳市消防特勤中队二班班长兼任抢险救援班班长。曾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记公安部消防局一等功一次,被湖南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系统抗冰救灾先进个人”,总、支队三等功两次,嘉奖六次,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士兵。2008年在公安部消防局举办的“我心目中的消防英雄”评选活动中入围“中国消防卫士”候选人。
忠诚可靠赴汤蹈火竭诚奉献为人民
入伍9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忠实履行职责,先后参加各类灭火救援1600余次,从高空、高速公路、深井、火场等处救出了上百名遇险群众,为国家和人民挽回财产损失约2000多万元。刘达京用一次次冒死救人的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感动了“三湘大地”千千万万的人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已救人的消防卫士之歌,为保卫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2月的一个傍晚,一艘停靠在岳阳市华荣港务公司码头的重庆籍货船发生火灾,船上满载550吨氯酸钠和5吨燃油,船上8名船员被困,情况十分危急。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了特勤消防中队、市消防一中队5台消防车,40名余官兵前往救援。到达现场后,只见浓烟滚滚,熊熊的大火映红了湖面。货船已被白色烟雾笼罩,船舱温度正在急剧升高,氯酸钠在高温作用下似熔岩般在沸溢。险情就是命令,他迅塑穿好避火服,戴上空气呼吸器,携带破拆搜救工具和两名战友冒着高温,在滔天烈炎满是浓烟、毒气的.货船上,仔细的搜索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人员的角落。终于在船舱内的卫生间和厨房发现了被困的8名船员,在他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8人全部被安全疏散;4个小时后大火成功扑灭。
2008年1月,50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袭击湖南。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导致交通、电网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困难,对全省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月20日,刘达京随同特勤中队官兵40余人、消防车四台,奔赴太阳桥,投入破冰保路的战斗中。他和其他官兵们不顾凛冽的寒风,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铁铲水枪齐上阵,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此次抗击冰雪的攻坚战,恢复了道路的畅通。2月6日下午,支队指挥中心又接到报警:京珠高速羊楼司收费站高约20米的顶棚由于前一段时间连续大雪,积雪过多,造成顶棚无法承受,并且向下排水管道冰冻,冰雪融化产生的水积在顶棚,更加重了顶棚的承载压力。造成顶棚已出现多处裂缝,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被压变形,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由于羊楼司收费站是京珠高速湖南境内最大的收费站,一旦倒塌将严重影响京珠高速的车辆通行。刘达京主动请缨,跟随中队云梯车,奔赴羊楼司收费站。此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严寒高空作业的危险爬上顶棚,用丁字镐破出了一块又一块坚冰。由于天气寒冷,手被冻僵了,鞋子也被冰雪浸湿,长时间的劳作,双手磨起了血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总队迅速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深入灾区,5月16日,总队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到群众提供的线索,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20公里外的石坎、水观两乡,有数百名群众已经被困6天5夜、其中绝大部分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和急需救助的伤病员。根据上级指示,刘达京与第三突击队80名突击队员一道,从南坝镇出发,前往石坎乡进行救助。在转移途中,他发现一位老人急匆匆的往山里赶,职业的直觉让他觉得很不对劲,别的群众都往山外撤离,而老人却背道而驰,他连忙上去仔细询问,得知原来老人60多岁的老伴和1岁零3个月的孙子还困在大山里,生死不明。他立即向突击队负责人汇报,请求进山救人。在征得同意后,在老人的指引下,翻山越岭徙步走了六、七公里才到达位于石坎乡新建村的老人家中,老人居住的平房几乎被夷为平地,几扇残墙摇摇欲坠。最后在房屋后的一块空坪上,终于找到了满眼无助的刘老太和尚在襁褓中的小孩,他顾不得休息,立即背起老人往山下走。由于石坎乡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灾区之一,道路大部中断,加之余震时有发生,中途崩塌的山体不断有山石塌落,道路崎岖险峻,十分危险,背着老人和孩子小心翼翼的往前走,艰难的通过一段段死亡之路,当走了大约4公里时,一条大约50米宽的河道挡住了去路,面对湍急冰冷的河水,他毫不犹豫地涉水过河将救生绳牢牢栓在河对岸,然后泅过来,背起小孩先行过河,就这样,往返走了三趟,经过近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将爷孙三人安全转移到安全地带,此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了。晚上,为了能让老人睡个安稳觉,他顾不上一天的劳累,又赶紧搭建临时帐篷。把老人和小孩安顿好后,自己却在外面和衣而睡。
2011年6月9日以来,岳阳地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引发山洪泥石流,造成房屋倒塌,农田被毁,城区进水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次特大洪涝灾害中,面对严峻的水情、雨情、灾情,作为特勤班长的刘达京同志更是身先士卒,积极主动参与救援。10日凌晨05时,接到指挥中心命令,临湘市詹桥镇因山洪引发泥石流需要增援,他不顾疲惫,继续投入到重灾区,他和战友们在大雨中坚持救援,搜救被埋人员。由于持续下雨,河谷水位明显上涨,缩小了救援作业半径。急剧上涨的水位对全体救援人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救援工作仍未停止,雨水使泥土更加稀烂,现场就像一个巨大泥潭,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水里,一层一层地往受灾现场的中心区域搜索、挖掘。
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刻苦训练创佳绩
“炼钢需要最好的铁”。这是刘达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4年3月刚下队的他就被直接分配到岳阳市特勤消防中队,初到警营,人们怎么也没有与现在的“训练标兵”和“岗位练兵技术能手”联系在一起。那时瘦小的他,是新兵中身体素质最差的一个,连基本的动作都做不来,体能训练也远远达不到要求,他硬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坚强的意志搞训练,别人没训练,他在加练,别人休息,他在训练。他每天给自己的训练“加餐”,在训练之外,给自己外加500个俯卧撑、500个仰卧起坐、100个单双杠。他曾经彷徨过,曾经流过泪,但他从来没有向挫折和困难屈服过。
2006年,全市部队执勤岗位大练兵,刘达京更是和拉梯.挂钩梯较上了劲,挂钩梯对消防队员来说,并不陌生,但想练好并非易事,然而,刘达京的这个项目却是练得最好,16.30秒,他在这个项目中的最好成绩。殊不知,这个成绩是靠坚强的意志努力得来的。所以,平时的刘达京一有时间就在训练塔前练挂钩梯,挂梯,爬梯,抛梯。慢慢的,训练成绩有了较快的发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8月份全市执勤岗位大练兵比武,刘达京以16秒30的好成绩夺得全市部队挂钩梯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0年4月参加省总队打造铁军灭火救援攻坚组集训队。他就在心中烙下“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铮铮誓言,他深知身在“铁军队伍”不进则退的道理。到攻坚大队后,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一,自己近几个月没有正式开展体能训练,而对于攻坚队员来说要求特别高。第二,在全省集训中,体能等各项业务突出的“尖子”队员很多很多,对于一名上进心强,不甘落后的战士来讲压力能不大吗?所以强化体能是首要解决的任务。在第二批灭火救援攻坚组开训后,他每天都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在完成攻坚大队的训练任务外,自己还要加练,训练场中,每天第一个出现和最后一个收队总是他的身影。每天早操后,他自己坚持进行负重单、双杠训练。在背着空气呼吸器练单杠时手磨出血泡他将血泡挑破继续坚持训练,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坚持做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每天坚持长跑训练超越一名战友。在攻坚大队第一次摸底考核中他在膝盖旧伤复发的情况下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坚持跑完五公里负重。在整个集训期间他都在与伤病作斗争,而每一次不甘落后的他都不会提出休息,他恐怕耽误一节训练课。在大队开展的25公里长跑训练中,大队安排他开车运送队员可以不参加25公路,当时他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可他考虑领导的安排他只有无奈的服从。结束25公里归队后已是晚饭时,他没有吃饭毅然决定在教导大队730米的营区跑二十五圈弥补今天的“遗憾”。说跑就跑,换衣服,扎护腰……开始,一圈、两圈、三圈……忍着膝盖的疼痛凭着坚韧的意志跑完了二十五圈。由于训练强度没有达到身体极限所以他又开始进行单、双杠的训练一组、两组、三组……在完成六组后,刘达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消失在夜幕中。每一次训练他都要将身体逼到极限。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好的成绩,在攻坚大队结业考核中他五公里负重项目勇夺第二名,他的成绩也从刚来时的23分钟提到了19分10秒,这也是他最好成绩。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时常对自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凭借这种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在攻坚大队组织的第二批灭火救援攻坚组考核中,各科成绩名列榜首,最终在第二批攻坚组队员全面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模范带头乐于助人素质过硬当标兵
刘达京同志尊敬领导,团结同志,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中队干部的好参谋,战士心中的好班长。工作中,他处处做好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训练中,他身先士卒,严格自我要求,并耐心热情的帮助后进的同志;灭火战斗中,他冲锋在前,最危险的地方总有他的身影出现;管理上,他严格按照条令条例的要求加以实施,对老同志尊重而不迁就,对新同志严格而不体罚;生活上,关心体贴战友,做战友的贴心人。正是由于他能管理会管理敢管理,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志的积极性,他所任职的班成为了中队各项工作开展的模范班,本人也多次受到了支队和中队的表扬。同时对于中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总是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并及时给中队干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中队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他平时生活俭朴,为人诚恳正直,工作作风正派,在官兵中树立了优秀的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绿叶无悔扑向大地,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是因为它曾有一段生命的美丽。虽然刘达京同志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消防战士,犹如满天繁星、默默闪烁,犹如沧海一粟、静静流淌,但他依然热爱消防这个职业,依然无悔奉献,并将用自己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再展的风采,坚持“人民消防为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他是我们消防战士、热血青年的楷模!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4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共青团中央与全国青联于网上向全社会公示了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或集体名单相关资料,〝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给予当代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奖项,这个奖的宗旨在于树立政治进步。品德优秀。贡献突出的青年典型与模范标杆,更是反映当代新青年的精神风貌。品德修养。价值追求等,为广大青年们竖起了一面永不倒的〝精神旗帜〞和学习榜样。在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名单中有位特殊人物,他的照片只是人物轮廓,没有实体样子,照片最显眼之处就是他的胸前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对于他的介绍虽然只是寥寥几字,但却是最令人难忘。最感人肺腑一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知道他是英雄。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一百多年前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在无数热血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广大工人阶级代表们的感召下拉开了序幕,他们勇于探索真理。敢于革旧创新。以创造可爱之中华为己任,用行动诠释了一代青年当有时代之责任与担当,并用文字唤醒了一代国人思想上的.觉醒与感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先辈致敬,传承五四精神,做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更以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新青年当有的〝五四精神〞。青年强则中华强,青年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承载着社会的期望,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支柱,是民族的未来之柱,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5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又到了一年的五四青年节,这意味着马上又是五四奖章颁发的时候了,不晓得小伙伴们内心有何感慨?对于五四奖章精神又有何感想?相信朋友们心中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感触。
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一起感悟五四奖章精神,是一件多么舒坦的事情。新时代的我们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盛开,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青春的我们是新时代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朝气澎湃,全身散发出积极上进,努力向上的气息,传承五四精神,为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伟大的祖国添上更加绚丽的一笔,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姿态。
当我们认真地去感受五四奖章精神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种伟大且可靠的'力量,对于这样的力量,我们应时刻铭记好其中的意义,坚持这份力量继续往前走,相信我们会有机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在学习五四奖章精神的时候,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不思进取,不能不求上进,而是要懂得以史为鉴,学史明史,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奋斗,为祖国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人活着的意义,其最大的价值展现莫过于让自己更好的贡献社会,报答以及感恩祖国,有祖国才有我们的存在。所以,我们都要牢记过去这段五四期间的历史,让其化作一股心中的力量,加油奋斗,让中国,在世界傲然。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6
xx入职两年多,她积极参加公司共青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加入到新闻宣传队伍中去,借助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积极报道团工作、团活动。
在公用工程部“青心驿站”的活动过程中,本人多次协助布置场地、准备道具,同时做好记录、摄影和报道工作,及时将本部门特色活动推广出去、宣传出去。留心工作点滴及时报道,展现青春风采。在“6.5”环境日、三级生化公众开放日讲解、岗位学雷锋、管线标识等多次活动中承担宣传任务。紧跟现场追踪进度,力争掌握第一手动态,保证通讯工作的时效性。笔耕不辍,不断进取。她平日注重知识积累,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做好宣传报道。
她说:“作为一名青年员工,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图片、新媒体作品等形式将有爱又充满活力的石化大家庭展示出来。”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篇7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五四青年奖章事迹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