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思路,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通过写观后感能让我们总结观影体验,提升写作技巧,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禁闭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禁闭观后感篇1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禁闭岛》电影看了一遍。很坦白我不是聪明人,看了一次还不是很懂。上网查了不少影评,就里面提到的一些医学名词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一日主角下班发现妻子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悲愤而情绪失控的主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烧了自己的房子和尸体,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从此患上'被害妄想症' 及' 精神分裂症' . 50 年代美国患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会被强制执行' 脑前额叶切除手术'.为了抵御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手段,精神病医学界的专家发明了一种叫' 角色扮演' 的群体治疗法,为了证明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替代' 脑前额叶切除术',主角成为最佳的实验品,被送到禁闭岛上。
很好奇究竟脑前额叶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一个人切除了脑前额叶之后还能活着,个人觉得十分的不可思议。后来查了一些医学书籍,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848年9 月,盖奇被炸飞的一根一英寸粗铁棒插入脸颊,戳穿左眼后从颅骨顶盖穿出。但是奇迹发生了,经过治疗2个月后,盖奇完全恢复了,可以走路说话,对周围环境也能做出正常反应。但是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经过解剖,盖奇脑部受损的位置就是脑前额叶。科学研究发现: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达到整个高级心理过程的机能统一。可以说脑前叶是高级神经活动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刚发展起来的时候(20世纪50 年代),美国有很多人支持脑前叶切除手术,作为治疗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莱坞女明星弗兰西斯·法默,也没有躲过这项手术,由于其过激的性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最终被其母亲送进精神病院,并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被切除脑前额叶。多年后她重返社会,已是一个目光涣散、神情呆滞的中年妇女。传记电影《弗兰西斯》最后一幕,她当年的朋友去见她,却被她异样的神情和举止所震惊,他们分别时,她独自一人穿过整条空旷的街道,直到走进黑暗。切除脑前额叶的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绪让他们成为温顺的白痴,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可怕的并发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随境转移计划和组织能力差、原始反射、脑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个人自由权利赤裸裸的剥夺,是个人私欲极端膨胀功利主义的体现。因此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反对这项手术的呼声越来越大。
引用网站一篇文章的话,作者谈到'脑前额叶切除术终于不再被当作是施加给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终废止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有时候是错的,有时候走弯路,总还是前进着。真理永远只是当时当地人们所认为的真理,等待着在将来被修正。'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被修正,脑前额叶切除手术废除后,对脑前额叶的研究一直没有终止。脑前额叶作为大脑的指挥官,对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白痴。同样只要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必将使人成为天才。随着对脑前额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理论验证了脑前额叶对于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久保田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注于脑前额叶的研究,他采取了独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从刺激脑前额叶充分开发对人的积极影响作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脑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急速的发育。但脑前额叶到了2-3岁时前额叶才正式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 岁达到高峰,6 岁后发育就会趋缓。在这3 岁到6岁的急速发展时期,对脑前额叶的正确的训练,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脑前额叶控制下表现出来的五项基本能力。在儿童3-6岁期间,通过对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锻炼能有效开发脑前额叶。而运动与做游戏是最有效的锻炼方式'
叔本华曾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人类从不知道脑前额叶为何物,到任意生命权切除脑前额叶,到最终认识到脑前额叶的重要性,提出在儿童时期合理开发脑前额叶。这一个过程恰恰是人类自我探索和突破的过程。我们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认识去锁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够冲破已有常识,停留在过去而固步自封,或许我们走向的只有灭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应该成为永恒不变的奋斗主题。
禁闭观后感篇2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电影的背景像是发生在70年代左右,电影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它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54年(比我预期的还早),军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和同伴查克(马克·鲁弗洛饰)被派去调查一个从精神病院失踪的女凶犯的下落。精神病院在一座岛上,它主要收治那些有精神疾病的罪犯们。在他的调查过程中,在66名精神病罪犯外,还有一个编号为67的人,但没人承认这个人的存在,泰迪深信这个67号就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莱迪斯,而且他怀疑这个精神病院里有一个天大的阴谋。
泰迪在一个山崖上的隐秘洞穴里发现了失踪的女犯人雷切尔,雷切尔告诉了他这个精神病院在进行一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而她原先是这个病院的精神医生,为了逃避其他人的陷害才躲起来的,还告诉了泰迪灯塔上有答案。泰迪想解开这个谜团,于是他准备上灯塔去调查。他上去以后没发现任何证据,却发现主管医生考利一向在等他。考利向泰迪说出了所有事情的缘由。
原先那个67号病人就是泰德自己,而查克是他的主治医生希恩。医生告诉他的真名叫安德鲁·莱迪斯,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后自杀,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他在自己的意识中创造了一个凶手莱迪斯杀了他的妻子,自己则是一个警探。而且着一切都是考利医生为了治疗他而编造的,如果不能治好他,医生只好对他执行死刑,因为他来到岛上后几乎伤害了所有人,但他自己却一无所知,经历过战争洗礼又患有精神病,潜在的危险很大。
泰迪最后清醒了过来,他明白了这一切。但当医生诊断治疗是否有效时,希恩问他“你此刻感觉怎样样?”泰迪回答“我要带你逃出这个鬼地方,查克”。“查克”着称呼让医生断定泰迪还没清醒过来,医生无奈地摇头,只好执行死刑。泰迪最后向希恩问了一句话“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此时希恩明白了泰迪的意思,其实泰迪已经清醒了,只是他宁愿选取像好人一样死去,也不愿一向生活在痛苦中。希恩最后喊了声“泰迪”,但泰迪没有回头,因为此刻他只求一死来解脱。于是他被带走了。最后的一幕是悲鸣的音乐和寂静的灯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泰坦尼克号》是他的成名作,最近热映的《盗梦空间》也是由他主演,都很不错。这部影片以前拿过北美票房冠军,没有华丽的特效,显得很真实,值得一看。
禁闭观后感篇3
有时候所有人,都在给你灌输思想,你就会无法认清现实
昏君不知醉
这部电影于前几年上映,但是,现在,把这部电影拿出来再看一遍,依旧烧脑。
对于结局的猜测,观众更是众说纷纭,每个人对结局的理解都不一样,很多人看完之后,都去搜索最后的结局,到底是诉说着那种真相?
泰德他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三个孩子后自杀,而他也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在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中,把自己三个孩子忘的一干二净。
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莱迪斯,和那场记忆深刻的火灾,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莱迪斯”被他设计成面带刀疤、波斯猫眼、十恶不赦的凶手。
他自己则是一个退伍后从警,和妻子恩爱有加的模范丈夫“泰德”,只有在他做梦和出现幻觉的时候,都是他原本的记忆。
而他给自己杜撰的身份,更像是一种逃避,每个人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都会下意识的逃避,但是没有多少人会直面他们。
小编认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诉说,逻辑推理能侦勘片,更像是在说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思维能力所造成不同结果的故事。
如果按照百科或者导演解释的去理解,那么上述的几乎就是这样,但是在小编观看后,感觉到了毛骨悚然的触觉。
按照泰德是正常人的角度去理解,这完全就是一个洗脑的过程,包括和泰德的朋友查尔,都是其中的帮凶之一。
电影看第一遍的时候,给小编的感觉,这座禁闭岛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每个人仿若,被一个幕后人在布局着,而主角泰德则是挣扎的人。
其他的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每个人都在隐瞒着什么,但是每次都是欲言又止,让人止不住的想一探究竟。
泰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寻找杀死妻子的人,他几乎可以冒任何险,让人致幻的烟,岛上所关的人话里有话,johncawley医生的态度,房间里播放的音乐。
很多时候电影里,故意暴露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破绽,吸引着泰德的探究,也让观众想进一步了解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每次在泰德几近崩溃的时刻,他总能看到自己的妻子。
从踏入禁闭岛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妻子总是以梦幻的方式出现,湿淋淋的带着窒息的气氛,要泰德为她报仇。
还用肯定的口气告诉他,杀死她的凶手就在这里。
可是就在我们相信泰德,深爱他妻子的时候。
剧情开始翻转,并且在结尾的时候,充分的说明泰德是一个精神病人,他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世界。
在整个事情的发生发展,几乎没有人帮泰德逃出这个岛屿,而让泰德赶紧离开的女病人,和在山洞里的那个女人,都可以定义为帮助泰德的人。
可是就算是这样,泰德最终都逃不过被割脑的结局。
整部电影都压抑的难受,让人难以从中逃脱,小编没有办法接受导演和百科的解释,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是一场关于人性考验的电影。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值得让人一再重温,一个朋友说,他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好的电影似乎就是这样吧,百看不厌,每次都有新的体验。
希望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每次成长都使得我们更加的完善,最终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始终是别人的,所以,在别人的经验和布置的环境中,我们只会越来越迷失自己。
在自己的脑海里重温曾经的种种,好的坏的,疼的甜点,任何一种都会使我们,越发的强大和完善,自己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血肉。
就像泰德说的;“我们不能,像怪物一样活着。”只知道吸收,不知道辨别好坏,否则坑坑洼洼和平滑相兼容的灵魂,就格外的怪异。
就像泰德精神失常,还是有自己的坚持所在。
禁闭观后感篇4
这部在豆瓣评分上8.7的高分悬疑电影,在我看来远不止8.7分。故事开头,主人公一进入禁闭岛,沉重的音乐就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岛屿的神秘,而在进入一道道铁门时,又像一只鸟进入巨大的牢笼,巨大的阴谋。
一部以查案开始的,精神病为主题电影,结局总是扑朔迷离的,这部电影更是如此,主人公似乎总是深陷与自己的梦境,在这其中反反复复,与盗梦空间有一定的相似,但是这部电影似乎给人更多的反思,结局也给人更多的想象。
主人公走的每一步路都像是一个个陷阱。所有的声音包括海浪声,老鼠的叫声都像是恰如其分的将男主角引向迷雾中心,渐渐地发现事情的真相,而医生的每一句话就像是笼罩在泰德心中的一团迷雾。而无论是泰德是一名真正的联邦警察还是一名真正的精神病人,无论是他趋于现实的压迫,还是他的精神病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不管最后一句“我们要离开监狱,回到陆地上去,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太糟了”是什么意思?查克的摇头又是什么意思?朋友还是敌人?而那个藏针的包裹是用来做什么?熟悉的音乐为什么又响起来?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是想当一个活着的怪物,还是做一个死去的好人”而泰德的选择又是什么?而他又有没有成为那个他寻找的67号?都是导演的一个留白。而这个留白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无论是哪一种猜测,都是一个让人感到可惜的结局。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我想这句话就是对这部电影男主角结局的最好解读。
开放式的结局似乎给了这部电影更多的意义,让人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思考。然后知道了有的时候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不能轻易的就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前路有很多人的阻碍,也许你迫于无奈的向现实低了头,你并没有成功,但是你的灵魂是高贵的。你不是一个活着的怪物,你是一个死去的好人。
禁闭观后感篇5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大学生乔治从一家精神病院出来后,连杀三个人,在法庭上,他对他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但他恳求法官不要再将他投进那所精神病院。一个纵火犯雷德斯纵火烧死了法警泰德的妻子,雷德斯在被投进乔治所说的精神病院后没了任何消息,像从人间蒸发了。这些让法警泰德对这所精神病院充满了疑虑,他推测这所精神病院其实是一个迫害人的监狱。泰德在集中营时亲眼目睹一场谋杀,这让无法容忍任何迫害的存在,他决定调查并揭开真相。于是,他和他的助手扎克借着一个女病人走失的机会进入了这所精神病院。泰德执着地查找证据,却不知道危险近在咫尺。原来,请他来调查这个案件根本就是当局设下的圈套,当局早就注意到他对这所精神病院的质疑,所以才故意将他派到这里,而他的助手扎克其实是这家精神病院的医生。了解了这一切的泰德再也无法离开这所精神病院,然而院方并未罢休,他们还要将泰德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可惜泰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太强,于是他们只能借助残忍的外科手术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部多义而且复杂的电影,我主要就其中几点谈谈我的感受,先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这所精神病院关押的犯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犯了罪被放到这里做人体实验的,一类是了解这所精神病院的真相然后被强制关押在这里的,如泰德、瑞秋、乔治。第一类人的设置是对暴力的批判,对所谓正义革命的嘲讽。正如精神病医生瑞秋所说,这所医院从事的工作和纳粹没有两样。这让我想到,许多时候,革命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所谓的胜利者除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外在精神上并不比失败者更优越,更高尚,所以,他们一旦成功之后就会用和失败者同样的暴力血腥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民以及敌人。因此,历史不一定是文明取代野蛮,它更多地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搏杀,在这种搏杀中,暴力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文明就只能饮泣吞声。第二类人体现的是强权对异己的迫害。一个政权越邪恶、越狭隘,就越容不得异己的存在。他们会从肉体上禁锢他们,进而从精神上迫害他们,这点在泰德、瑞秋、乔治身上得到了绝佳的体现。如果你不认同强权,他们就会宣布你为精神病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那么多所谓的权威专家都有理有据地说你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们会根据你的经历来制造出合理的精神病理由),谁还会相信你的辩解?于是,你就被合理地驱逐到了人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涉及到的其实是个身份的问题。什么是精神病人?什么是正常人?这两者之间如何界定?谁掌握界定的权力?这些都很难说,所以一旦权力失去科学正义的保障,就会成为强权迫害异己的手段。对强权来说,将异己驱逐出人群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造他们。这种改造分两种,一种是迫使你认同强权,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错了,这个广泛体现在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改造中,还有一种就是电影中对泰德的处理,先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病人,这个不成,就干脆让他成为一个没感觉没感情的活死人。
接着从精神病院的控制者来说,电影中的他们除了瑞秋全都麻木不仁。但我想他们最初一定不是这样,没有人天生就是刽子手。是谁把他们变成了这样,又是谁赋予了他们对罪恶的认同感?一种可能是广泛存在的罪恶让他们失去了对罪恶的判断。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在作恶,就没有人认为自己在作恶,错也成了对。正如到处打打杀杀的红卫兵,他们成长于那样的环境,从来体会不到暴力的血腥。这些行刑者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这让我想到独立思想与自由人格的可贵,只有拥有独立的判断,人才不会成为傀儡以及暴政的工具。
禁闭观后感篇6
本周在周四下午的消费心理学课程上观看了影片《禁闭岛》。观看电一影的起初并不能理解讲述精神病人的故事与“消费”有什么关系,但是再反复的观看后才渐渐理解在讲述查克的故事的过程中,用了许多心理学的原理。
在心理医生告诉查克他才是真正的雷迪斯的时候,他说查克想象出的所有的人物的名字都是同样字母的不同组合,用的就是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用到对近似读音和字母顺序形成联系的方法。
同样的,在消费心理学中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比如广告中不断用产品名称和适用产品的场景等相关单词不断用同样的字符进行颠来倒去的.重复,给消费者实际造成不断强化的刺激。造成甚至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只要听见或看见广告词中的任意一个字符就能够联想到该产品的印象,并进行消费。这种利用消费者潜意识达到目的的同时有着一个好处,消费者会认为有着极大的自主决定消费的能力,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实际是按照商家设计的方式进行消费。
人的潜意识是一个完全唯心的世界,因为在意识中很难像跳出意识的维度去真正分辨意识的范畴,就像在梦里很难发现自己在做梦那样。商家可以很容易的利用消费者的潜意识,来实现刺激消费者消费的目的。
禁闭观后感篇7
什么世界是真实的?活在怎样的世界是幸福的?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是该呆在真实世界的c区监狱,还是走向彼岸世界的孤独灯塔?有答案么?没有么,究竟我们的人生是在那个世界当中?究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取?选取的权利是我们还是人生?
当看到泰迪被医生揭开真相时的表情,我震惊了,心被紧紧的揪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挤压出心里最后的一点点东西。莱昂纳多的眼神告诉我:他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他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世界。多么熟悉的眼神,多么熟悉的情绪。曾几何时,我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是也和他一样的瞬然间崩塌。
当泰迪带着茫然无助的眼神说出:我就是莱迪斯。这种情绪,这种自己对自己说的语言,像什么?像不像自己每一天醒来对着镜子要告诉自己:我自己是谁,这天是新的一天。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当泰迪走向那个灯塔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是同情?是解脱?是羡慕?是遗憾?还是有着些许的小小感伤?泰迪释然了,理解了,走向了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站,那个耸立在海角的灯塔。真的释然了么?真的理解了么?是理解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营造的世界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现实呢?这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也许只有泰迪自己心里明白。
现实的世界很真实。电影里面的现实世界是一座精神病医院。现实中呢?现实中是什么?就应是和谐平静的花园吧?也就应是催人奋进的画卷吧?还就应是真诚贴心的国度吧?更就应是正常人的天堂吧?没有麻木,没有冷漠,没有胡言乱语,更没有欺骗,也更没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多么完美的世界,不是吗?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病人在现实世界的精神病院每一天做着同样的治疗,每一天吃着同样的药品,应对着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不是很好吗?不是正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一天过的是如此的相像吗?
营造的世界很虚幻。泰迪的营造世界里自己是一个检察官,妻子因为一次大火失去了生命,自己每一天活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之中,到禁闭岛是为了找到造成妻子死亡的元凶:莱迪斯。充满着对自己妻子的无限眷恋与爱意,充满了对自己的搭档查克的信任和依靠。多么简单的世界!正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床沿,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分时光,回味着自己的每一件心事,看见记忆中的笑脸在朝自己微笑,听见记忆中的人对着自己喃喃耳语。不是很简单吗?
虚幻的终归是虚幻的!现实的毕竟是现实的!但不知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残忍,那么伤人。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现实,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营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虽然是个病人,但是起码他会幸福,他会依然相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会依然在寻找着杀死妻子的凶手,心中有着梦想,有着期望。也许这样的他会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正常。()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现实,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没有了那些欺骗,虚伪,离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够在梦中坚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着有些看起来不且实际的梦,看着记忆和梦中人的笑颜,听着他们在自己耳边轻声低语,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但是为什么现实总是要让我们一次次的应对,一次次的想去逃避,而又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自己是谁。一次次的满身伤痕的去应对。
泰迪最后仿佛大彻大悟一般的说出: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灯塔。一个介乎于现实世界和营造世界边缘的东西,进去之后的结果没有人明白。也没有人明白泰迪以后究竟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但是我明白,进入灯塔之后,现实中就再也没有泰迪这个人了,只会有一个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但这对于泰迪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是随之而来的呢,是不是也是泰迪营造世界的崩塌。会不会连他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避风港湾都会随之而消失?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种很想流泪的冲动,替泰迪,也替自己。不是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造世界,但是生活呢?生活正在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中一点一点的抽离,让我们更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让我们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
电影结束,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映入脑海,我们的灯塔在哪里?能够让我们完全忘记现实的灯塔又在哪里?我们究竟是就应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就应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而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又是怪物?是麻木的好人?还是有思想的怪物?我迷茫了。真想能找到一个那样的灯塔,让我能够永远的去解脱。但是当灯塔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放下一切,像泰迪那样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吗?
想着想着,我麻木了,疲倦了,眼神也渐渐的模糊了。门口传来领导的声音,又要工作了。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当中。突然觉得领导长得和电影里面的医生真的好像,像的让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打开屏幕,茫然的对着闪烁的显示器,突然,我看见记忆中的人对我在微笑。
禁闭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