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事迹应充满正面价值观,激励他人克服困难,事迹是指一个人或团体在某一领域的表现和贡献,58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年感动的事迹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1
在同事们眼里,刘伯明被称作“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
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刘伯明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十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刘伯明的对答如流所震惊。
短暂辍学打工后发奋读书
如今,从依安县城到东升村,是平坦、宽阔的沥青路,10多公里的路程开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条路是条泥土路。
晴天,满是灰尘。雨天,满是泥泞。冬天,满是厚厚的冰雪。
当时就读于依安县第一中学的高中生刘伯明,每天就是自己一人骑着自行车,风雪无阻的通过这条路往返于家和学校。
1983年,刘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读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母深感吃力。
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而是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走读。
在大哥刘伯真的印象中,二弟刘伯明上高中时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吃上母亲做的早饭,然后6点左右从家骑车出发,7点左右到学校上课。到了晚上下课,再骑行一个多小时回家。
就这条泥土路,刘伯明来回骑行了3年,一天往返就是20多公里。
刘伯明当年上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三时的班主任张福林曾经介绍,在他的印象里,刘伯明一年四季好像没有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
由于那时刘伯明家里困难,全班除了刘伯明以外,别的同学都住校,惟独刘伯明每天骑一辆破旧自行车早晚往返于农村的家里与学校之间。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读高中时的刘伯明曾经短暂辍学,到附近砖厂打工。
刘伯明的亲三舅向极目新闻记者证实,外甥刘伯明在高中时曾短暂辍学,到附近的一家砖厂推板车。
“我到现在都记得,二弟伯明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曾经辍学一个多月到附近一家砖厂推板车拉砖,后来觉得还是读书好,就又回到依安县第一中学读书。”刘伯真说,从那以后二弟刘伯明读书更用功了。
那一段艰苦的求学生涯,让刘伯明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格、坚韧的毅力,令他受益至今。
20__年,刘伯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中辛苦的跑读生活,磨炼出了他竞争的性格,特别要求上进,特别胆大、敢于奉献。
依安县第一中学,如今还有一个名字为依安县伯明高级中学,就是用刘伯明的名字命名,在当地家喻户晓。
当地居民张女士表示,虽然她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刘伯明这个老乡,但是对于刘伯明的故事耳熟能详,所以也一直教育自己在依安县第一中学读书的儿子像学长刘伯明学习。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2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按照计划,江梦南将于明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她就读生物信息学专业,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时间回到29年前,在江梦南仅有半岁时,因为肺炎误用药物,导致她的左耳损失了大于105分贝,而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临床上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
虽然在她1岁时就配备了助听器,但听障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上课”对江梦南而言十分吃力,硬生生地听了几年课后,她练出了读唇本领。从此,江梦南开始了用观察唇语去“听”别人说话。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她考出了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士。
在2018年,江梦南的困扰得到了缓解。研究生入学前,她在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蜗,告别了26年的'无声世界。然而,人工耳蜗只是解决了“听到”,但由于听觉中枢空窗期太长,需要坚持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来解决“听懂”的问题。
2021年试用集成腾讯天籁音频ai技术和腾讯会议远程康复功能的“美讯听宝”后,江梦南的听力康复变得更简单高效,听力康复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江梦南从未停止探寻“优化交流”的方式,她尝试在“美讯听宝”app上,通过腾讯会议接受远程的听觉康复训练。这是腾讯天籁行动推出的首个集成“听力测试+ai辅听+远程听力康复服务”的平台,可提升单音节识别率66%。
3月3日晚,江梦南入选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就在同一天,也是全国爱耳日,腾讯天籁行动启动2.0升级,中国聋人协会、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社、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联通、腾讯公益、南方周末等机构共同发起“天籁听未来行动合作体”。
为了帮助更多青年听障人群的扫清听力障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联合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天籁青年人才基金”,宣布未来一年内将为100位以上听障青年人才进行人工耳蜗手术补贴和听力言语康复补贴,使他们听得更好,说得更好,打破听力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在各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像江梦南这样的听障人士还有很多,他们仍在等待像天籁行动这样的科技公益项目救助,为生活带来新改变。”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表示。
如今已是厦门大学博士的赵蚰竹,在“天籁青年人才基金”的帮助下植入人工耳蜗。目前,蚰竹的盲听基本可以达到60%。尽管有些声音还听不太明白,但是它带来的新鲜、生动、丰富的声音让蚰竹非常兴奋。
随着“天籁青年人才基金”的成立,希望有更多的“江梦南”和“赵蚰竹”受益,扫除听力障碍,更好地向社会施展才华与抱负,实现自己的梦想。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3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24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里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李国秀天生缺双手,家庭贫困。虽然生活艰难,但两人从没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骑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运输力所能及的材料,减少家庭支出,他们共同营造出完整、幸福的家庭。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他们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与当地村民同步奔小康。
所获荣誉
2020年10月16日,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称号。
2020年11月20日,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2021年7月,入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9月,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2021年12月,云南省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的决定》,授予张顺东同志“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
2024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4
今年63岁的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20xx年,她用从各方筹集到的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的女孩。12年来,已经有1800多名女生从这所学校走出,考上大学,实现梦想。
每天清晨刚过5时,华坪县女子高中学生们的`一天都是从校长张桂梅的喇叭声中开始的。
5时30分开始,读书声就会陆续在学校各个角落响起。这里的女孩都来自贫困山区,基础差、中考分数低,要想考上大学就需要付出更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去世后,她申请从大理来到华坪县教书,没多久就查出身患肿瘤,让她没想到的是,华坪县妇联为了救她发起了募捐。
张桂梅在山区家访时发现很多女孩早早就辍学在家、嫁人生子,延续着贫困,她想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女孩能够继续读书、考大学、改变命运。20xx年,张桂梅在县里财政和各方支持下创办了第一所女子高中。12年来,华坪女子高中连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她也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现在张桂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多种疾病让她每时每刻都在咬牙坚持,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
目前,丽江市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子高中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5
多少次看见您上课的英姿,感受您的热情。您用爱心播种新的希望,用热血点燃心灵的火种,用知识充实智慧的行囊。
经常抱怨:作为学生的我们怎么总那么累,是多么不收家长们的理解。可那时的我们又可曾想过,其实我们的身后又何尝没有比我们更累的人呢!每天早上,早早地来到教室,到了晚上,又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门,再有不放心时,就会来到寝室楼检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入睡的准备。这时的我们有可曾理解她的辛苦或许我们有抱怨的借口,那是我们太年轻,不懂事;但她未尝没有借口,就是用默默奉献代替……
有人说:“班主任,是除父母外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了。”此话一点不夸张。在没上高中之前,我一直以为高中的老师应该很少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管理班级事务中去,可是在刚进入这里时,我明白我错了,现在我更加清楚:其实高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认真程度一点也不比初中老师逊色,投入的精力也不比初中老师少。年少气盛的我们有时就像一群不懂事的孩子,不懂得控制脾气,会冲动、会顶撞您、会惹您生气、会挑战您的极限。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成绩一直不是太好,更糟糕的是连纪律分也跟人家差好远,要强的您一向不允许这种事发生,总是耐着性子指出我们的各种缺乏,替我们分析。或许我们真的很叛逆,转眼,一学期快过去了,我们没有表现出什么进步,就算到了这时我们好似也觉得没什么悔悟。在高一学考的前几天的某个晚上,您的抱歉敲醒了犹在睡梦中的我们,刹那间,我们的心颤抖了有些许懊悔,些许自责,些许失落,些许惊慌,总之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错其中。因为在我走过的这些年里,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像这样真诚地向她的学生抱歉。
是的,我们从来就不懂得珍惜,我们从未发现身边竟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从没想过抱歉,留给我们的是“悔”。
说来也幸运,命运似乎是给了我们一个弥补的时机。这学期,我们又成为了她的学生。这次我们再也不会留给自己遗憾,既然命运给了我们感恩的时机,那我们就用行动证明吧,证明我们真诚的感恩之心。
不计辛勤一砚冷,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轻易树人难。深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老师,您对我们的好,其实我们都懂。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6
30年来,好人王娅倾尽所有坚持助学,直到弥留之际,王娅还专门写了一封遗赠书,委托陈海兰把她去世后会得到的一些钱款捐给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并委托居委会帮忙进行公证。遗赠书里写着:“本人王娅,女,66周岁,特立遗赠书如下,料理自己身后事,以终余年,了无牵挂。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王娅生病期间,来自河北、浙江、甘肃,甚至海外的爱心人士纷纷为她捐款、捐药。陈海兰说,所有个人捐款王娅都退了回去,因为这有悖于王娅的初衷。
“王娅资助贫困学生多少钱都不在乎,但是她对自己节省到苛刻。”王娅生前好友高桂芬边收拾王娅的遗物边说,王娅买菜都买处理的,问她原因,她只说“你不懂”,直到后来,高桂芬才知道王娅将省下的钱用来助学。“虽然王娅走了,但是她的大爱还将继续温暖着贫困学子,也将影响着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说。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王娅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自己的身体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陈海兰一直照顾着她。陈海兰告诉关心王娅的人,王娅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11个月,她走得从容安详,红十字会尊重王娅的遗愿,已经帮助她成功捐献遗体。而得知王娅病逝,很多关心她的人参加了她的缅怀告别仪式,表达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娅最后一程。
王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间大爱,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国网人”。她的无私奉献,烛照人间。
2024年感动的事迹篇7
他伟大而又平凡,他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善良,用自己的大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敬重,他就是“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中烟台招远的92岁老人――刘盛兰。
听到名字,还以为是一位老奶奶呢!其实他是位老爷爷。刘盛兰一生贫苦,晚年一直靠拾荒为生。他住着破旧房子,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却靠着省吃俭用,坚持捐资助学20xx年,捐出善款10多万元。在他的资助下,100多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刘盛兰爷爷,白白的头发稀稀疏疏,常常戴着个破帽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捡垃圾。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后来还是散了,从三十几岁开始,他就一个人生活,他那粗糙的手,泛红的血泡,却扛起来了100多人的命运。其实他每月的收入不超过50元,却资助一个个学生上学,从73岁开始,一直到他不能再动。对他来说:“剩下每一分钱才是最重要的。”二十几年他没有吃药,没有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是从垃圾里捡的饭菜,和邻居给的吃食。就是这样一个人,谁能想到他在二十多年来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上学。捐款多达十几万。他90岁那年过生日,他资助过的学生都聚到一起,陪他过生日。那是他二十多年来吃过最好的饭菜。哪怕风烛残年,也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啊,我们应该向刘爷爷学习,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学习他的真诚善良,学习他的无价大爱,更要学习他的崇仁厚德。
想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里,从来不知道要节约,看到别人有什么高档或是好看好玩的东西就嚷嚷着要;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学习不用功,还常惹老师同学麻烦……这些习惯真的有些糟糕。看了《感动中国》,我深深地被刘盛兰爷爷感动了,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珍惜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乐于助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作贡献。
2024年感动的事迹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