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优质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电影的画面和音乐是观后感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想要通过电影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我们就要及时写好观后感,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优质7篇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1

?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感受到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大爱。

尔冬升导演这次还是以平常人的视角,用现代和回忆双条线交叉进行,为我们娓娓道来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

影片除了让我们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壮阔美丽之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种善良淳朴,这次最大惊喜就是马苏。没想到这次她会灰头土脸真实演绎了一个付出全部爱和真心的内蒙额吉。而且全程用蒙语。原来不明白片名的意义,看完之后才略晓其中含义——海洋有时波涛汹涌,让人容易产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发生的状况。

只有无私的大爱和胸怀才能驱散这种阴霾。就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样。真的是56个民族永远团结如一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2

这是一部寻人的电影,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怀着为什么母亲找了那么多年也没找到女儿的疑问,以及哥哥为什么都退休了也没帮着母亲找妹妹的猜测,随着哥哥开始了寻人之旅。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只是从父辈那里听到当年情形。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有太多的无奈。但是在某个地方,有大爱成全了这些孤儿,可歌可泣!

此片没有用口号来宣扬大爱,而似细雨滋润着人的心灵,最感人的是百岁老人在哥哥耳边低语,眼泪都有些控制不住了。影片使用的是蒙语,环境的带入感很强,演员表演质朴,不造作,看着很舒服。寻找的过程就像有迷雾包裹,剥开一层又一层,直到影片的末尾,一直吸引着观众跟着哥哥去探寻。此片值得推荐!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3

作为北影节备受期待的开幕影片、尔冬升导演《海的尽头是草原》,在看似平淡的叙事语调之中,却有一股劲风吹过草原的力道,人世的悲怆与大爱,就在那沙尘暴起、流沙肆虐的时刻,一览无余地出现了。

这部电影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来自南方的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主动请缨,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大草原,牧民们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养育了这些孤儿。

如何将这个辽阔的时空交代清晰,又让如此“巨大”的历史背景投射在普通人的身上,这很考验主创的功力,而《海的尽头是草原》还是用“人性”去牵动叙事,让观众在一对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中感受到了无边和煦。草原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孩童,也原谅了他们的青涩幼稚,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这恩情并没有断裂,而是变成了另一种联结,承诺以生命,流淌于心田。

影片的女主人公杜思珩,有一个化解不开的执念,她懵懂于自己的身世,从上海到内蒙的这段路途,在童年的记忆里要坐很长很长的火车,从此隔开了故土亲人,就算她来到草原生活了十多年,就算善良的额吉对她温柔如水,就算她已经有了离不开的”父亲“,就算她已经能够策马驰骋如履平地,她还是无法跨过自己心里的那道伤痛裂痕。

杜思珩的人生际遇与时代的轨迹相吻合,她是三千孤儿中的一员,她的所思所想有自己的独特印记,又有着脆弱孤独的共性,他们都在努力地融入草原,但那永远的乡愁也是无法割舍的。这是悲情的起始,也是大爱登场的壮丽,这道伤痕,已经太深了,草原上那如同亲生父母般的爱,就算持续了十年、二十年,都可能会被吞噬,也许只有一生那么漫长的不离不弃,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才能弥补。

而这正是作品细腻扎实的地方,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在爱与善的前提下,有着自己的“私心”。杜思珩的私心是要去明了一个真相;草原额吉和杜思珩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缘分,然而,额吉也有着对于自己儿子那木汗未来的考量;而杜思珩的同胞哥哥在面临分离时,也是在做着“自私的决定”,因此,影片不是在用历史来套住故事,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用不同人的人性起伏去织就历史,使得这段历史不空洞,而是带着人间的气息和热度,用海一样的胸怀去承接那悲欢离合的泪水,然后又化为大爱无声。

影片中,杜思珩在上海的亲生母亲和草原上的母亲从未谋面,却因为抚养了同一个女儿而有了情感的共通,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而这其中冷酷的一面,风雨飘摇中的无助和饥饿,却要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良善和真诚去化解。这让影片始终被一种明亮的、暖暖的氛围烘托着,就像是阿云嘎在蒙古包外擎起的那盏灯,在黑暗中,那团光晕不足以明耀四方,却能够照亮眼前的彼此,让每位观众的眼睛也泛起泪光星辉。

导演尔冬升和编剧对于影片节奏风格的把握有一种溯洄而上的从容,演员对于角色的诠释也是层次丰富,精准到位。陈宝国饰演的哥哥一角可谓满腔都是复杂的情绪,而他却能够在每个线索的机关闪现时,都能冷静地处置,让角色在抑扬之间,展现内心深处的沟壑与阅历。马苏饰演的“额吉”萨仁娜能够让观众忘记她是马苏,而去体会她一颦一笑中流淌出的草原母亲的宽容与慈悲;阿云嘎饰演的父亲有着一种凛然正气,其中一场与女儿星空下的对谈,展露出铁骨柔情;王锵饰演的“草原兄长”那木汗以及时代少年团成员丁程鑫饰演的马正元都洋溢着青春意气,给影片加入了少年人特有的情愫。而杜思珩的倔强与哀愁,也为人物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从上海到内蒙,长空碧草与沧桑人面,如同书页一般,组成了一本生命之书,历经了那么多的岁月,遇到了那么多的人,一个人的故事成为了一群人的守望相助,在两个有着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传唱,那海的浩瀚,草原的宽广,也只是人心大爱中的一隅,连绵无尽,一往而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4

?海的尽头是草原》,我很喜欢这个片名,它充满了诗意和乡愁。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海就是上海,草原就是内蒙古。是什么把这两个遥远的地方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名字应该还有下半句,就是“海的尽头是草原,而草原的尽头是人。”我不会说蒙语,可以说半句都听不懂,但是看完电影后觉得蒙语是那么好听,里面的人是那么美。萨仁娜、伊德尔、那木汗……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还有那美丽的大草原。

电影改编自中国的真实事件,历史背景聚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大批南方的孤儿面临营养不足,饿死的边缘。在这个紧要关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动请缨,将上海的一大批孤儿接到大草原,他们最后都被当地牧民领养。因为尔冬升的电影,这段尘封的往事被重新提起,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段历史是隐藏的,不为人熟知的。至少作为80后的我是第一次听说,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去一探究竟,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可以将历史照进现实。

电影中的人物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情感和故事无疑都是真实的。杜思瀚和杜思珩是一对亲兄妹,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的母亲带着他们来到上海找丈夫,然而没有找到,又赶上自然灾害,饥荒,灾民一批又一批,无助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寄宿在上海的一个好人家里。无奈之下,母亲只能选择将妹妹放到儿童福利院,因为这样,孩子才可能不会饿死,有口饭吃。相信普天下的母亲,没有哪个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抛弃。可是在那样的年代,朝不保夕,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大家都是那么渺小。就像有一双命运的大手,推着这一家人往前走,杜思珩自此开始了漂泊的一生。她紧紧拽着一条小毛巾,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上面刻有她的名字——杜思珩。她不想忘记自己的汉语名字,那是证明她来过的地方——上海。因为此后,她需要听着另一种语言,过着另一种生活,事实上,杜思珩一开始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她一直有一个心结,妈妈说会来接她,如果她不回去,妈妈就找不到她,在内心深处,她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她和别的孩子不同,她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感,直到那木汗的死。

电影很好的描绘了小女孩的心理变化,从起初的抗拒到最后的完全接纳,其中的生死考验,起承转合并不生硬。从哥哥的寻亲之旅开始,中间穿插着各种回忆,我们仿佛跟着人物一起走进了那个神秘的大草原。 电影很好的融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风格,牵涉到真实历史背景的时候,就像在看纪录片一样严谨克制,而牵涉到具体人物的时候,又从小入手,细致入微,哪怕是配角也不例外。比如带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到内蒙古寻人的司机,一出场就是迟到,但豪爽地和陈宝国道歉保证,说明他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再到车子坏了和修车的哥哥吵架,在陈宝国的劝说下,和哥哥重修旧好,剧本写得幽默又有人情味,把普通人的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这里也暗合了亲情关系,杜思瀚失去了妹妹,余生都在思念中度过,所以不希望明明有眼前人,却不懂得珍惜。还有和小女孩杜思珩一起长大的几个哥哥,大哥、二哥、三哥,他们一起骑马、一起赶狼,妙趣横生。草原的片段让人看着非常舒服,仿佛透过那个大屏幕就能闻到草地的清香,看到蓝蓝的白云。

影片中有两个妈妈,一个是杜思珩的亲生母亲,她柔弱无助,因为记忆久远,她一直面容模糊,唯有绣小毛巾的画面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心里。还有一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蒙古族妈妈,马苏饰演的妈妈充满了母爱的光辉,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做家务做菜都是一把好手,她活得长命百岁,充满了悲悯之情。这两个妈妈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个永远的刻在心里,却无法相见,一个在身边陪伴,却总是伤害她。最后,蒙古族妈妈用自己无限的爱和怜悯成为了杜思珩永远的妈妈。

那木汗的死无疑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王锵饰演的那木汗是一个从来不说话的“哑巴”,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不是哑巴,而是小时候发高烧烧坏了喉咙,几乎无法发声。直到最后将陷在流沙里的杜思珩救出来,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发出的呼喊是“不要过来”,他在用生命保护从小一起长大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妹妹,哪怕这个妹妹从小到大还惦念着回到上海。草原上的人表达爱的方式是淳朴的,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吃,奶茶、奶豆腐,但是因为南北差异,在他们看来最珍贵的东西,却是你无法下咽的。

一边是亲情的魂牵梦绕,一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呵护陪伴,杜思珩的成长伴随着这样的撕裂,亲生父亲早已不知所踪,母亲和哥哥只存在于遥远的记忆中,而现实生活中的蒙古族妈妈和哥哥又那么的无微不至,大草原的一切从最初的不适应也渐渐被爱包围。和几个蒙古族的哥哥们一起骑马上学,学会在空旷的草原上挖个坑上厕所,把狼认成小狗的危险,慢慢学会了蒙语。长大成人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衣服参加一场传统的蒙古族婚礼。走在外面,她就像一个从小在大草原上长大的少女。然而,上海,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梦,要怎么才能回去?骑马走出草原然后扒火车?这条路真的好远好远。

虽然这个女孩很任性,但是我们完全能理解她,可以和她共情。因为不是她不愿意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而是一个人的出生是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最后,能融化这刻在骨子里的南北差异的,唯有人和人之间最真挚的爱。

在生死攸关时刻,那木汗救了这个妹妹,这个从上海远道而来,命运将彼此联系起来的缘分存在,在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他会想我要不要救她,我该不该救她?不会,那是一种本能,就像真正的一家人,哥哥总是保护妹妹,妈妈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那木汗死了,本来萨日娜和伊德尔完全可以抛弃杜思珩,然而,他们没有,伊德尔兑现了他曾经的诺言“我永远也不会抛弃你”,就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我们都能原谅他们。从此,杜思珩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她要留在这个草原上,替那木汗活下去。从此,她隐去了自己的汉族名字杜思珩,改名叫“那木汗”。

这个故事的精巧之处在于,一个女孩,通过自己的身份转换,完成了两代人的“爱的连接”。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人有归属感,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杜思珩失去了上海的那个家,但是她拥有了草原上的家,她在那里长大、结婚生子,她和这片草原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当她的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应该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是,她的另一个哥哥那木汗死了。

当这些人站在草原上,面对着镜头,当草原的落日渐渐下沉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相信尔冬升导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真正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因为“爱”不会骗人。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5

前天下午,由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去沙坪坝区凤天大道金阳时代汇博纳国际影城(凤天路店)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怕堵车迟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细观看大厅里的海报: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脑子里开始想象,三千个孤儿千里迢迢去内蒙,三千个家庭来接纳,该是多么宏大的场面?如此浩大的“工程”会怎样叙述?能打动观众吗?很是期待。

三点正式开演,产生错觉,怎么是这样?原来是其它几部电影的宣传片。

因为看了海报,知道主演是陈宝国,看到陈宝国突然被惊醒坐起,知道电影正式开始了。没想到开头这么平实、质朴,并没有我想象的宏大场面,而是从个体的小家庭视角切入,展开整个故事。

陈宝国扮演的知识分子杜思瀚,被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声音惊醒,走近母亲身边,医护人员也来到母亲病房,母亲把护士认做唯一记得的女儿,杜思瀚的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将三千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交给了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

一段历史佳话就此开启。

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妈妈送他去“孤儿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病,无奈之举,妹妹被送去了“孤儿院”。就这样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获得了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与呵护。从小思珩不习惯“原生态”解手方式、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花了近一个小时来呈现。当然现实生活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不料被流沙淹没,以为就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观众无不为之惋惜。

镜头切换到知情人的难以言说,杜思珩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为报答也为救赎。因为救她,哥哥那木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从此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面大段的平稳铺垫之后,电影最后却充满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现,说自己是那木汗,这一刻,简直惊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历史和个体经历过命运后的通透与释然。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那一刻,泪如泉涌,因为我真实地听到过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

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

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

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

我想说的是,走进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

一部将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紧密结合,遥相呼应,真实动人而不说教的,值得观看的充满爱和真情的好电影。

最后要感谢小演员的表演,真挚、机灵、可爱;感谢陈宝国精准的演绎,质朴、内敛、节制;感谢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走心的小礼物!

愿人间真情与大爱就像这卡片里包裹的种子,生生不息,永远繁衍。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6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xx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

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7

这个故事是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也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蒙汉一家亲的主题。是很合适与应景的。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彼此都是在那困难的年代,彼此扶持彼此帮助,撑过了艰难的年代,走向了如此幸福的当下。这段苦难中的每一份善意与爱都值得被记住,并感激。

浅浅的写一下电影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因为东西方世界的碰撞,我们可以说内忧外患。电影里从一个小家母女与兄妹分离故事,以小家反应出当时大时代背景下大家的困难,也反映出来了,内蒙人民的淳朴与善良,自己因为边界的缘故,本身也充满了危机,但是当决定收留这群孩子开始,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电影中,都是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三句话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很容易。但是放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是国家对于民族未来的考量,也是各民族间对于彼此的深爱。

说回电影,个人浅谈一下,不是专业的,只是想把看完电影自己内心的感受好好写出来。

一、叙事手法:

电影的是分了三条时间线来叙述。一条是,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哥哥寻找妹妹的现代线。另一条是回忆线,哥哥回忆母亲把妹妹送走的过程,以及一条并行线,妹妹在被送入内蒙过程中在孤儿院与额吉一家相处长大的过程。

三条线都是交替出现,这是非常考验导演功力的。我看完,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尔冬升导演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导演,成片剧情连贯性与叙事手法埋线布局收尾,都非常的合理与自然,不让人突兀与茫然不知所措。有很好的设置了一个小反转,这个反转也把电影最后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并且很好的点了电影的主题。让观众陷入演员带入的情绪里,久久难以平静而又震撼与感动这份无私里。

二、电影主题:爱与无私

这个主题,其实从知道电影开拍以后,有过担心,想着容易空洞乏味,容易令普通观众无法产生共鸣。但是当故事画卷完全展现在我面前,我却只能说一句,我能钦佩于当时他们无私,并且震撼于他们的选择

说一个个人认为的隐线。爱与无私,不只是当时无私收养上海孤儿的内蒙人民。更在于那个年代,无数为了祖国建设奋斗无私隐姓埋名多年的无数科学家与普通人。

杜思珩的父亲,一直是掩在这个电影大故事里,一个模糊的影子。但是,从她母亲收到父亲寄来的东西,确实转交给别人,以及母亲对话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家人的不知晓与无法知道在哪里,是否也是隐示着,这位父亲也是为了大爱,只能舍小家为大家,即使心怀愧疚,也要为之奋斗。当然这条线是我个人理解,存在偏差我也希望记录下来。

三、角色理解

只写一下自己印象很深的几位角色:

1、哥哥。

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双胞胎哥哥,故事的主线一直是他的视角,也从他的口中知道,母亲已然重病,却还是对60年前的女儿念念不忘。以及,自身重病,却因为对妹妹的挂念,为了不失去记忆,不想做手术。当最后被告知妹妹已逝(为了推进剧情),母亲病逝,自己要离开时,把东西送给导游。我想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孤身一人的孤寂感与决然感,让人怅然。而当后面见到那木汗,那一刻知道那木汗就是杜思珩的那一刻,哥哥的眼神与妹妹对视那一段,我还是被陈宝国老师的演技折服。真的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2、额吉。

这个角色,是杜思珩改变的开始,也是真心接受与爱着这个孩子。虽然也是有着自己的私心,但是到后面,独子逝去后,为了自己的承诺还是养大并照顾好杜思珩,我真的只能想到一句话,大爱无疆重信守诺。对于杜思珩亲生母亲的那句,虽然未能相见,但是感谢你生下她让我们都抚育过她。

3、伊德尔。

这个角色其实出现的并不多。但是确实这个电影里一份温暖的存在。他代表着更无私,额吉带着小私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也觉得该遵从杜思珩自己的想法。和杜思珩的初次交谈,在漫天星光下,和杜思珩一起聊天,也是将自己的爱与温柔展露给这个略显局促的孩子。而当后面他要随军出发的时候,去沙暴里找到杜思珩的那一刻,不只是杜思珩我也是真的开始把他的当作杜思珩真正的父亲。而当后面因为那木汗的过世,最后的那段回忆中,也很好的将一个父亲的愤怒与矛盾以至于到后面因为责任与爱,选择了包容。我的描述有些苍白,但是电影里通过演员的演绎,将这个人物一开始出现的.温暖与父爱如山,到后面独子去世自己的内心矛盾与愤怒演绎的有层次而令人动容。也是将这段电影尾声的高潮部分,演绎的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四、写在最后:

电影整体的运镜与色调,我个人是觉得非常喜欢的。对于苍茫草原与遍地牛羊的内蒙多了一丝憧憬。希望有机缘可以去这片土地感受上草原的魅力。

这电影是近些年我有限观赏国产片里面,完整讲完一个故事,并没有太突兀的影片之一了。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个感觉,用温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也许我们不会再在这个时代经历这些事,但是我们不该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该忘记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平凡但带着温度温暖着历史的每一位。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6篇

这里是中国1读后感6篇

这里是中国的读后感6篇

你是我的宝贝的读后感8篇

我的爸爸是谁读后感6篇

我梦想是作文优质5篇

我是小学生作文300字优质8篇

网络是好是坏作文优质5篇

诚信是本演讲稿优质8篇

宽容是金演讲稿优质6篇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优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