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的作文8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路径,我们写作文是学习中的一种创新能力培养,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被质疑的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被质疑的作文8篇

被质疑的作文篇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后人常以此勉励读书人,认为只要多读,就自然懂得其中的意思,并把这视为传统经验。果真如此吗?我看不见得。

封建社会的儒生,整天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地将书读得滚瓜烂熟,然而满口之乎者也的教书先生们也未必懂得其中的含义。

所谓“见其义”是指真正了解书中的意思,而“读百遍”不过是一个数字罢了,读者如若不加以思考,书中的意义何以自见?依我看,许多人一惯恪守的“读书=见义”的这个公式,早就应该改为“读书+思考=见义”了。

高尔基把书比作美味可口的面包,他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但是,如果面包被人不加嚼咽就吞了下去,那么,这块面包即使被人收入肚中,那也是不能消化的,更甭提吸收其中的营养了。吃东西时是如此,读书时亦然。如果只对着一本书简单而无味的通读,而不加以思考,即使你能把这本书倒背如流,那也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毫无用处的!

画坛巨匠达·芬奇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对他那传奇的成名故事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达8226;芬奇由画蛋步入艺术殿堂的奇迹,是多少常人所望尘莫及的。有人会说:“不就画蛋嘛,我也会,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好运不能在我身上发生呢?”奇迹?好运!达·芬奇仅仅依靠着这两个词吗?不是!我敢断言,如果达·芬奇不是对每一个蛋都有所揣摩,不是对自己的技术有所思考,那《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旷世奇画就无缘与我们见面,不是吗?

当然,我并不否认“读”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你想吸取前人的智慧,最基本就是要读,而且要熟读,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只把眼光停留在十遍、百遍地“读”上,而忽略了思考,那最终的结果将会是一无所得!

世易时移,变“读书法”宜矣!

被质疑的作文篇2

这是一个纵声喧哗的时代。

我们任凭各种声音涌入我们的耳朵,不管真实或虚假,不管诚恳或虚伪。而那百家争鸣的灿烂时期也早已成为泛黄的竹简上几行字,保存在历史的博物馆里。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有的观点都被染成一致的色彩,真理亦被漂染变质。屈服于权势的人们以主人之姿立于天下,而敢质疑者反被诬为虚伪的代表,受到公众的唾弃。于是,世间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屈从,他们将真相压在了箱底,愚蠢地站在了大流的一方,所以,苏格拉底蜡制的苹果也会发出芬芳,所以水摇身一变成为一氧化二氢也可有生化武器般的功效。

可是啊,生活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那些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大众,敢于质疑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才会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这似乎已成为明哲保身之人屡试不爽的借口,然而真正有独立精神的人又岂会在意这阻碍:韩寒,一个饱受争议的青年作家,他没有郭敬明的矫揉造作,也没有三毛的细腻温柔,更没有顾城的忧郁伤感,他只是他自己,他也只做他自己。有人说,他继承了鲁迅的投枪匕首,有人说他有着那种“我的存在就是要让所有人皱眉”的气概。他敢于发出所有人都不能发的言论,即使面对强权压迫,他仍能平和地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马寅初为《人口论》罹祸,以八十高龄单枪匹马为真理辩护;陈寅格双目失明,却为了捍卫学术独立,断然拒绝向意识流形态的紧箍咒低头。

只可惜,世上这样的人太少。其余人都迫于权威屈服了。“众人皆醉,亦饮其糟而啜其醴;举世皆浊,亦滚其石而扬起波。”少说了真话敢质疑的人,独立的人格何在,独立的灵魂何在,独立的民族何在?

生活中,需要质疑的声音,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种德行,一种顿悟。因为敢于说真话,敢于质疑权威,所以即使身披荆棘也不觉痛苦,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哀。

生活中需要质疑的声音,以此来唤醒麻痹的神经,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坚持真理才是真英雄。

被质疑的作文篇3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也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正的知识。

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里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

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站出来勇敢地质疑吗?是的,从那以后人们都只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完全下了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也就是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通过‘割圆法’经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π等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

只有学会了质疑权威,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

所以说质疑可以打开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讲的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不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感谢吗?

所以,请发挥出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

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

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

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

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

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

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候,你可能是对的,权威可能是错的,关键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信念。

有个刚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天,医院接收了一个转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术专家的助手,这位专家也是该院的院长。

复杂的手术进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快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缝合。这时,那个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我们用了10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块,要不要再检查一下?”

院长看了她一眼,但是没有理睬她的话,说道:“继续,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满脸的不解,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又继续说道:“做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任,你们不能这样做!在找到第十块纱布之前,不能缝合!”

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过是个实习生的小护士,这时,一直表现得很冷漠的院长微笑了一下,举起了左手,里面拿着一块纱布。他说:“第十块纱布在我手里,别担心,缝合吧!”

手术结束后,院长决定让小护士留在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原来,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认真对待工作的品质。

小姑娘当然知道自己是对的,别的医护人员也知道。可是顶撞权威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肯出声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不应该盲从权威。当权威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

对于二十多岁的你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那些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谓的“权威”,你自然应该尊重他们丰富的经验,但你不该盲从他们的一切结论。在你的奋斗之旅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提出疑问,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这对你将会大有裨益。

被质疑的作文篇4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只是万千人中最普通的那个一个,身前有无数个巨人,学会谦卑地承受着他们的压力,抑或是挺起蜷缩着的身子,扬起手中的拳头,奋起反击。

同那些伟岸的巨人辩论。哪怕他们伟岸若皓月,也有如米粒般渺小的萤火选择站起来。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再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得出了与当时主流学说不同的结论。倘若他敬畏权威,倘若他质疑自己,倘若他放弃了自己的实验,或许他能幸福地度过余生,无人知晓。但他真的会快乐吗?一生被权威这座大山压着,于奋发蜷缩中徘徊,他真的快乐吗?他自然是秉承心中之志,于是他登上了高台,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实验结果。他被当地的教皇组织捉拿给火化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于此,升天。他死了,却也为这看似牢固无比的权威,凿开一个小洞。后世,他的事迹被写入了教科书,他的名字也被千万人所敬仰。

反观那些终生被压在权威脚下的人们,他们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余生,但毫无作为,若行尸走肉般,他们也就这样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过一次又一次,连一个渣子都不曾剩下,就如从未来过一般。

曾有位哲人说道:勇敢,是强者的谦辞;’怯懦,是弱者的托词。我们缺少涌起提出甚至表达异于他人的看法和见解。我们不应该止步于此,向着权威的梯子拾级而上。

让我们点燃智慧、勇气的火把,从权威脚下爬起来,用烈火焚烧虚假,让火光照亮真理。

被质疑的作文篇5

“学问”中的“问”巧妙地告诉我们问是学习的一大法宝。许多时候,只有发问,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好。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认真地抄着黑板上的笔记,聆听着老师的话语。教室里,老师的声音在回荡,同学们抄写笔记的“沙沙”声和粉笔与黑板摩擦出的“咔咔”声相映成趣。

“好了,下课吧,检查完笔记的就回家了。”同学们疲惫的心立马解放了,争先恐后地奔向讲台。我却为今天讲的一道题而犯困,埋头苦思。同学们的噪声阵阵传入耳中,我于是堵着耳朵,继续思考。

同学一个个走出了教室,只有老师还在整理讲义。

在实在是无法理解这道题的情况下,我的疑惑又加深了:为什么同学们都没有质疑,莫非是我错了?老师讲的,怎么会错?一个个问题困扰着我,疲倦和饥饿也折磨着我。最后,我坚定了,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勾起我的睡意之前,向老师求助。

我向老师说起了我的困惑,老师依旧埋头备着他的课,整理讲义:“你说说你的看法。”我有些畏惧但还是说了。老师终于抬起头来,面露喜色:“恭喜你,你是对的。”

什么?在我半信半疑的心情下,老师道出真相,这个题是他故意讲错的,就是想考察同学们的听课质量。“原来,老师真是在考验我们。”我大吃一惊。老师又说,常问学生们有问题吗,却得到的是“没问题”这个一贯的回答,他感叹,现在的质疑精神正逐渐走下坡路。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道题的答案位写上了无解,竟正确了,原因是此题有误。我便深受启发,也敢写无解了。以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教会挤压,下场凄凉,后人却证明其正确性;伽利略质疑“圣者”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比萨斜塔亲自进行实验,最终得到真理。有时候,追求真理的路需经过一道槛,那就是质疑真理,但许多人没有勇气,终停滞在此。阅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只有质疑权威,才能成为权威。问,成了必不可少的步骤。

只有敢于质疑,有“敢写无解”的精神和勇气,才能抵达真理。

被质疑的作文篇6

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权威之言,专家头衔层出不穷,人们出于本能地屈服于他们的侃侃而谈,这其中自然大都是真实的、科学的。但对于那些荒诞死板的“权威教授”,我们又能否像井底之蛙一样,勇敢的质疑与反驳吗?

质疑才能超越,质疑前人的理论是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基础与常态。曾经人们认为天圆地方,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才证明地球是圆的;曾经人们坚信“地心说”,直到布鲁诺等科学家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才使“日心说”为人所接受;

曾经人们只能了解到身边的物质,直到霍金等国外科学家与中国“悟空号”的艰辛尝试,才发现我们所能触碰到的物质仅占宇宙物质总量的百分之五。试想现在的我们,是否敢于质疑课本、质疑老师?不言而喻的结果,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质疑才能前进,才能修正我们过去的错误,正如那到著名的奥数题。十几年了,辅导班、老师都这样讲,学生都这样做,没人提出异议,知道那位五年级的小学生站出来提出不妥。若是没有否认的勇气,这题目还要继续坑害多少学生?奥数的精神又是何在?

值得庆幸的是,有了这样一个孩子,大人们才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

质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若说宇宙的探索精神与我们普通人无甚干系,日常生活中的发明也是无法脱离与质疑的关联。爱迪生发明灯泡众所周知,他发现直流电后在世人眼中已成为近乎神明般的存在,“爱迪生是无法超越、无可置疑的”,甚至连他自己都如此扬言。然而就是那么一个人一一特斯拉,在他的嘲笑与重重困难中杀出一条血路,无视世人的质疑与恶意,苦苦的探索,发明了我们无法离开的交流电,这难道不是勇于质疑的成果吗?

我们的世界正在爆炸加速中,尖端科技层出不穷,人类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外太空。我们感谢前人的探索,但决不能囿于定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更是要发扬勇于质疑的精神,不断前进。真理之门将开未开,没有上下而求索的力量与志气,我们又何谈前进与超越?

被质疑的作文篇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清朝的一名学者曾这样说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最可贵的是存在疑问,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进步,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

一个人若不会提问,从来没有疑问,那么他学到的知识只是形式,而不是本质。善于思考,并对知识进行质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所谓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我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这些问题经过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讨论得到解决,这下不仅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解决问题,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敢于质疑问难,不是只是满足与一知半解。所以说,学贵有疑。

就像我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先把不认识的字了,理解了,在把一些生僻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了,而后再想想文章中的意思。遇到一些重点的句子提出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试着理解,在这一次次洗礼中,感受这篇文章的中心,这篇文章的主旨,并用一些一些简练的语言在书上批注,或许这些认识还很肤浅,但我愿意在这一次次的理解中进步,获得知识。得到这些理解后,在读一遍课文看看有没有别的新的体会和心得,或是别的优美的句子,再体会,经过反复琢磨,学习,对于第二天的学习,也许有很多的帮助。每篇课文都这样思考,提问在回答。一本薄薄的语文书中的厚厚的知识都让我们消化,这些小的疑问组成大的疑问,那么语文学习不就有更大的进步吗?成绩也不就突飞猛进吗?所以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敢于质疑,让我们由困惑,走向真知;敢于质疑,让我们由肤浅的知识走向深邃的大道理;敢于质疑,我们才会疑问解决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

被质疑的作文篇8

在人类史上,权威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有的人信奉权威,崇尚权威甚至是迷信权威,但敢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敢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才能不断推动人类和社会的进步。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很权威,这位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过贡献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曾经提出“物体越重下降就越快”的理论,但伽利略在二十多岁尚未成名时就具有敢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的精神,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理论很疑惑,举出矛盾之处并反复实验、计算,并在比萨斜塔公开实验,用事实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还有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学生布鲁诺,也就是“第一个坚持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人”。当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学说已经是权威。没人相信他,他因此受尽了欺压与迫害,最终被被活活烧死,但他宁死不屈。他死后,有人证实了“日心说”是正确的,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更具挑战精神的是大唐时期的“天下第一谏臣”魏征,在中国封建王朝,最权威的莫过于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皇帝了,作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一顶一的权威,但魏征不迷信权威,敢于指出李世民的错误,一生提了二百多条意见。这才使权威——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知道衣冠是否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权威,都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在认知上有所偏差,这就需要后世不断地来挑战这种权威。前文提到的亚里士多德也是曾因挑战他的老师柏拉图而成为权威,而他的权威也被别人挑战。权威只有不断被推翻、又不断形成、再推翻,真理才会浮出水面,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正如我国数学家周海中所言: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

我们也要带着这种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开创新天地!

被质疑的作文8篇相关文章:

团员被评议人个人总结8篇

学生被帮扶后心得体会8篇

大学生求职被骗心得体会模板8篇

采购被骗工作总结5篇

团员被评议人个人总结优质6篇

被辅导教师心得体会5篇

采购被骗工作总结通用7篇

采购被骗工作总结模板5篇

采购被骗工作总结优秀6篇

采购被骗工作总结最新7篇

被质疑的作文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