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可以锻炼教师的组织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授课过程,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安排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小学数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篇1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 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 1+3+4=
3+3+2= 5+2+3= 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篇3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篇4
?习作1我的心爱之物》教案??
教学内容:
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写自己最心爱的一种东西。要讲清楚它的特点,抓住这个物品的外形特点、来历以及你觉得‘心爱”’的理由写清楚。由这一东西产生的联想,能够让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体会你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爱的东西,也都有自己的喜爱之情。也会由此而产生联想。但要把它表达出来却有困难。不容易把它写清楚。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写出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组学习了联想的的写作知识,再这次作文中要得到应用。
2、巩固本单元的的写作知识。
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仔细观察写好初稿。
2、教师根据学生的初稿,找出范文,利用事物投影,引导学生分析评讲文章。
3、学生分组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态度。
2、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教具准备
1、作文描写的事物。
2、例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愿不愿意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他人一块欣赏?那就把你写的文章拿出来吧。
二、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的手稿我都看了。我觉得同学们写得都不错。象刘静、侯美燕、姜少丹、王路、周玉珊等同学尤其突出。但是我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命题不好,有的同学是这样命题的:写自己新爱的一种东西你认为好不好?
(2)字、词、句存在的问题,每个同学的作文中都存在,需要认真修改。
(3)没有达到这次作文的要求。
2、同学们记得这次作文的要求吗?
师出示要求:
(1)写自己心爱的东西
(2)写清特点
(3)写出联想
①师出示学生带来的玩具课件:玩具米老鼠(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喜欢它什么?请学生回答。
生答:耳朵特别大,象两把大扇子,它笑咪咪的,心里一定有高兴的事等等
……
师导,有个同学根据这个玩具写了一篇作文。
②出示课件:《我心爱的米老鼠》
要求学生轻声阅读作文,结合本次作文的要求,思考一下,这篇作文达到了这次作文的要求没有?
小组讨论。
师请学生回答,并结合要求具体谈一谈小作者是怎样达到要求的。
生:写清了米老鼠的特点,写出了喜爱之情,联想好等等
师小结:这篇作文为什么写得好?请学生回答。因为这篇作文符合这次作文写作的要求。所以这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③师出示课件:《小闹钟》病文
要求默读作文,结合本次作文的要求,进行讨论,说说这篇作文达到了这次要求没有?请学生回答。
生答:没有联想,没写清特点等等
同学们能不能把这篇作文修改成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发给学生作文材料。
分组修改。把修改的《小闹钟》的作文放在实物投影上讲给同学们听。
3、师小结:根据刚才的评改,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改好自己的作文?朗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的作文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生进行修改。
师巡回指导。
生交流修改情况。
4、请同学们谈这次作文的体会。
师结: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三、作业:继续修改,誊清。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新教材中要求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的学习,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本课就是将美术与信息技术课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初次接触电脑绘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担任系统画板程序的界面。
2、指导学生采用模板添色和界面上的工具进行简单绘画游戏。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如何运用“画图”程序中的工具进行绘画。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模板中的各种形象组合成一幅画。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示范作品,以及电脑设备。
2、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专用教室中的各种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做好学生进电脑教室上课的组织工作,安排好每个学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
基本操作的学习:
1、复习信息技术课上学的如何开机
2、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怎样从“程序——附件”中找到“画图”并双击打开。
3、利用大屏幕投影操作,认识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
任意形状的裁剪选定
其它很形象的图标:
橡皮__彩色橡皮擦用颜色填充取色放大镜
铅笔刷子喷枪文字直线曲线矩形
多边形椭圆形圆角矩形
4、示范各种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师每示范一种工具后都让学生进行操作尝试。练习目的:使学生熟悉各种工具,能够熟练的运用鼠标。
二、发展阶段:
练习:1、试着用铅笔中的粗线以红色画一画线。再用橡皮擦干净。
2、用画线工具画一条粉红色的直线和一条紫色的曲线。
3、用喷壶取草绿色喷出大颗粒效果。
4、选矩形工具画一个正方形,并用__填充。
5、选中矩形,并进行复制、粘贴。
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使用好各种工具,不会的地方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三、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安全的关闭电脑,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第二节:
一、引导阶段: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画图工具的使用。
2、学习如何利用模板添色:
打开菜单栏里的“编辑——粘贴来源——我的文档——动物”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粘贴到画面上。
运用涂色工具为动物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2、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电脑画笔工具和颜色,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制作出一幅有趣的电脑绘画作品。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和绘制。
3、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电脑前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三、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安全的关闭电脑,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的卫生和整洁。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后积极的寻找上机的机会,探索电脑绘画的魅力。还可以接触其它绘图软件,如“金山画王”。
札记:
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但初次接触电脑绘画还是感到无从下手,而利用剪贴板来组合画面就简单多了,很容易的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但本课设在一年级上学期有点早,因为学生认字少,看不懂界面上的文字,耽误了自由创作的时间。
人教版小学数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