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教案包含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谁上面呢?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兴趣非常的浓厚,于是我抓住了这一契机设计了这一活动《浮与沉》。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让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很感兴趣,在通过实验验证时我说一个幼儿放一个,应该让幼儿自己放物品更能调动积极性,应多进行此类活动。在科学角应投放沉与浮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
2.乐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通过染纸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材料准备
宣纸、画画纸、牛皮纸、颜料、标签、表格、染纸样品、塑料筐、抹布、旧挂历纸、泡沫板。
●活动过程
1.感知3种纸的不同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
2.制作有趣的染纸画
(1)引入染纸画,出示染纸样品。
(2)幼儿取纸,教师介绍染纸基本方法。
(3)幼儿操作。
(4)相互交流。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
小结:宣纸做染纸最漂亮,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
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
3.提出问题,引出新活动
“今天是用这3种纸来做染纸画,如果用这3种纸叠成小船,放在水里会怎样?”
●活动评析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提问1:这是什么纸?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幼儿回忆、确认已经熟悉的纸,同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对纸的名称达成基本的共识。
关键问题2:“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同时这个问题也在提示幼儿关注自己的探究结果――发现纸的不同,让幼儿明确探究的任务。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很多外在特性,颜色、薄厚、结实程度、光滑程度等等。
关键问题3:“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关注3种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虽然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孩子们的发现可能会有很多。
关键问题4:“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具体,它能引导着幼儿发现宣纸做出的染纸最漂亮,通过思考原因,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吸水性,并对纸的吸水性发生兴趣。
探究纸的吸水性可以成为孩子们继这个活动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纸的吸水性已经超越了探究纸作为单一物质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纸与水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老师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颜料和各种各样的纸,鼓励和支持幼儿继续进行染纸活动;还可以提供毛笔、毛刷、棉签和海绵棒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质地的纸进行作画,他们会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纸作画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在这种似游戏、似探究、似美术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探究的魅力、美术的奇妙……总之,孩子们的获得与发现会有很多很多!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并感知沙子有粗有细,颗粒状、松散、不溶于水的基本特性。
2、体验玩沙的快乐,初步了解沙的用途。
3、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4、体验同伴间友好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套玩沙工具(铲、箩筐、小桶)、搅拌棒、水、玻璃杯等物品。
2、用来自制沙球的矿泉水瓶每人一个。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发现沙子有粗有细、颗粒状、松散、不溶于水的基本特性。
2、活动难点:能在认知沙子特性的基础上,了解沙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3、指导要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通过多次的尝试探索活动,不仅感知了沙的特性,并且初步了解沙与人类的关系。
四、活动过程
1、玩沙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沙。玩时,要把袖子卷起来,不要用手揉眼睛。
2、初步感知沙的'主要特征。
(1) 让幼儿感知沙有粗有细,并结合相关的卫生教育。
幼儿分组进行筛沙游戏,请幼儿观察。提问:“你们筛沙时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些沙子漏下去,有些还留在筛子里)留在筛子里面的沙子和漏下去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沙子有粗有细,人们称它们为细沙或粗纱。小朋友玩沙时要注意不扬沙,保护自己和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器官。
(2) 让幼儿感知沙是一粒一粒的。
提问:请幼儿摸一摸沙,有什么感觉?用眼睛仔细看一看,沙是什么样子?
小结:沙是一粒一粒的。
(3) 让幼儿感知沙是松散的。
提问:我们用沙来团“汤圆”,可以团成吗?试一试。
提问:为什么橡皮泥可以团成汤圆,而沙子团不成汤圆呢?(小朋友有用橡皮泥团过“汤圆”的经验,教师要迁引幼儿已有经验进行对比。)
小结:沙是松散的。
(4) 让幼儿感知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提问:沙放进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还能看见沙子吗?
小结:还能看见沙子,沙是不溶于水的。
3、总结沙的特性。
我们和沙子玩了游戏,知道了沙子是一粒一粒的、松散的;沙有粗有细,不溶解水。
4、初步了解沙的用途。
提问:沙有什么用处?
小结:沙子有很多用途,可以铺操场供小朋友们游戏;沙和水泥搅拌后可建高楼;小朋友们喜欢吃的栗子也是用沙子炒出来的。
5、自制乐器—沙球,进一步扩大对沙的功能认识。
请幼儿每人拿一只空矿泉水瓶在教师指导下装进少量的沙,摇动已装沙的瓶子为歌曲”大公鸡”伴奏,结束活动。
五、评价要素
1、是否了解沙子的主要特性。
2、是否主动参与体验玩沙的快乐,并和同伴合作玩沙、交流感受。
小百科:沙子,指细小的石粒,或者是形状像沙子的东西。也喻指不完美的瑕疵。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了解其颜色、味道等特征。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并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体验同伴交流的乐趣。
4、懂得水果对身体的好处。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几种常见水果若干、神秘纸盒一个、画有水果轮廓的作业纸若干、水彩笔若干。幼儿有对水果的认识经验。
2、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几种常见水果)。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几种常见水果的外形特征
谈话导入活动。今天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水果宝宝,小朋友们看看是谁呀?
(1)依次出示苹果、香蕉、桔子、梨,我们向它们问个好吧?
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句子,“你好苹果、香蕉、桔子、梨宝宝!”
(2)让幼儿数一数有几种水果。
(3)认识水果的颜色及形状。
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充分发言。
2、鼓励幼儿练习剥香蕉、桔子皮等,并品尝多种美味的水果。
(1)说说水果的吃法。
这些水果怎么吃?
香蕉、桔子要剥皮以后才能吃;苹果,梨要洗净或去皮之后才能吃。
(2)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桔子并品尝多种美味水果。
(3)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品尝了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苹果:酸酸的、甜甜的.;香蕉:甜甜的;桔子:酸酸的;梨:甜甜的、脆脆的。
(4)教育幼儿多吃水果身体棒。
水果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水果不感冒,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强壮。
(5)教育幼儿不乱扔果皮,果核。
引导语:我们吃剩的果皮、果核应该怎么办?
4、游戏:摸水果
引导语: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盒,里面装着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
上来摸一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老师就把这个水果送给你。
5、给水果宝宝穿衣服。
果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宝宝都没有了颜色。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愿意帮助别人了,现在我们帮水果宝宝穿上衣服,好不好? 请幼儿给画好轮廓的水果涂色。教师从旁指导,指导幼儿在轮廓内涂色等。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5
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活动准备:
1、准备一整棵小麦,课件(麦粉制成的食品、麦秆制品、小麦生长过程挂图一幅)。
2、准备录音机、磁带、头饰等。
活动内容:
一、开始部分:以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观察小麦的外形特征。了解小麦的组成部分:根、茎、叶、麦穗。
2、出示挂图,结合提问帮助幼儿了解麦子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⑴ 小麦在什麽季节播种?(秋季)
⑵小麦在什麽季节收获?(春末夏初)
小结:秋天农民把麦子播种在地里;第二年春天麦子长的绿油油地;到了夏季,麦子抽穗开花、结果,麦粒由白变黄,由软变硬,说明麦子已成熟,农民伯伯要开始收割了。
3、找一找,说一说。面粉能制作出什磨食品,你还知道小麦的其他用途吗?了解麦子的用途。
小结: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以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秆可编各种用品,如草帽、扇子、席子、提包。
4、游戏“麦爷爷找孩子”。
请一个幼儿戴上小麦头饰,当麦爷爷。其余小朋友当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图片挂在幼儿胸前)。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那些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我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我是麦爷爷的孩子。”……
5、联想活动:在夏季里,小朋友还见过那些粮食作物?(豆子等)
6、思品教育:听儿歌《大馒头,哪里来?》。教育幼儿爱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三、结束部分:听音乐作律动,出教室。
四、活动延伸:泥工《制作面食》。
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
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白白的面粉哪里来?
黄黄的小麦磨出来。
黄黄的小麦哪里?
农民伯伯种出来。
伯伯阿姨劳动忙
大家都要爱惜粮。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7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糖果娃娃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磁铁游戏活动,感知磁铁能吸引铁的现象,提高幼儿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磁铁、糖纸、铁钉、铁垫片、牙签、橡皮泥、镜子、塑料板、纸板、书。
五、活动过程
幼儿讨论制作方案。
用彩色糖纸做娃娃衣服,用糖纸的一端拧出一个娃娃头,下边做娃娃的裙子。
探究的问题:怎样让糖果娃娃跳起舞来。
用同种材料给糖果娃娃搭建“舞台”。
试一试:让糖果娃娃在“舞台”上跳起舞来。
(1)把铁钉倒放在镜子上,将糖果娃娃套在钉子上,用磁铁在镜子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能跳舞了。
(2)将糖果娃娃用两根牙签固定在橡皮泥上,再将铁垫片放在橡皮泥的底部,然后用磁铁在镜子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跳起舞来。
(3)糖果娃娃里包上橡皮泥,铁钉套上铁垫片,再将铁钉插在橡皮泥上,用磁铁在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能跳起舞来。
试一试,厚薄不同的各种材料叠加起来,糖果娃娃在“舞台”上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用镜子、塑料板、纸板几种材料叠加起来,糖果娃娃可以动。
(2)用镜子、厚书叠加起来,糖果娃娃有时能动,有时不能动。
(3)“舞台”太厚,糖果娃娃不能动。
(4)“舞台”越薄,糖果娃娃动得越快,随着“舞台”的加厚,糖果娃娃的移动速度逐渐减慢,直至不动。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关于水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