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科技手段的教案,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一年级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级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年级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羊”字头。
(3)了解小鸡在鸡蛋里发育直到破壳而出的常识,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从生活经验入手,精读感悟;培养观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 朗读、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讲授、讨论、随文识字、启发引导、多媒体辅助。
2、学法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观察、分析、体验。
3、课堂组织形式:师生互动,集体合作,个别辅导相结合。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鸡蛋;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生字、词卡片。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向家长了解小鸡小鸭的孵化常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鸡蛋,把它放在鸡***怀里,过了些日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鸡蛋都会变成小鸡。)
[这是以问题引发兴趣的。鸡蛋能孵化出小鸡,学生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但有的鸡蛋不能孵化出小鸡,学生不一定知道,如何让学生明白,看来是有难度的。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显然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二、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小鸡的孵化过程和配音朗读,观察了解小鸡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
2、小鸡来到这个世界后说了句什么?
[鸡蛋是怎么孵化出小鸡的,道理明白但过程是不知道的,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学生体验了生命的过程,同时创设了情境,产生了好奇。
借助小鸡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话,这是生命对生命的体验,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
三、品读课题
1、课件出示课题:“16 世界多美呀”
2、认读“世界”、“美”。
3、试读课题。提示:读这个课题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要读好这个课题那些词是关键?为什么?
4、对这个课题你是怎么体会的,读出来让大家听一听。
5、讨论:什么叫世界?
(过渡:世界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小鸡一来到这个世界它看到了什么?我们读读课文吧!)
[因势利导,自然的揭示了课题。随文识字,认读“世界”、“美”,初步感知音、形、义。试读课题“世界多美呀”,是以体验为前提,再练习读出感情色彩的。抓住关键词“世界”讨论,从而准确的明确的世界的含义,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的基础,]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朋友用“ ”划出,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同桌合作再读,讨论:小鸡眼里的世界先是……再是……?
3、汇报展示句子:
①蛋壳里的小鸡先是睡着的,后来它醒了,看见四周黄乎乎的的。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②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学习生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所以,这一环节应给足时间,相互交流、相互检测,教师也要注意效果的评价,加强反馈,打牢基础。
问题尽量让学生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再拿出来讨论,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宽泛,最好能牵动全篇。]
五、品读句子,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句①:
蛋壳里的小鸡先是睡着的,后来它醒了,看见四周黄乎乎的。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1)认读:“小鸡”、“黄乎乎”。
(2)品读感悟。如果你是小鸡看见四周黄乎乎的,会有什么感觉?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让大家听听,还可以配上动作。
(3)齐读句①。
(设问过渡:这是小鸡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世界?蛋壳外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抓住关键的句子,让学生朗读感悟,这是很适用的方式。朗读的同时要注意积累,特别是新出现的词语,要读熟,且要理解。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体验、读有语感,这是阅读的根本。教师让学生以假想的方式体验小鸡的内心,这是生命的交流与沟通,展示了孩子的心灵。配上动作表演读,符合儿童的心理,学生一定能读得有声有色有情。]
2、课件出示句②:
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1)识字:你会读这个句子中的那些生字、词,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吗?学生自主认读“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2)品读感悟。你想用什么语气读这个句子?为什么?读读看,让我们也感受这蛋壳外世界的美。
过渡:多美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
(3)齐读句②。
[紧紧抓住识字和积累词语展开学习活动,不仅是重视了语文的基础性,而且也是在渗透生学习方法。由词到句到读,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怎么读,教师没有盲目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讨论,体现的学生的主体性。]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一边识字、一边读句子,知道了小鸡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你们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朋友吗?
4、认读:“很久”、“站”。
(过渡:生字朋友我们记住了,现在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这次要读得通顺、流利、还要有感情,有信心吗?)
[由渗透学法,到总结学法,体现了由教会到会学的过程。学法的总结应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尽管说的不全面,但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尽量避免齐读,齐读不利于读出个性]
五、朗读全文
1、齐读课文。
2、指读,评议。
3、小结:小鸡看到得只是世界得一小部分,得美景等着它去发现。
[谁想读谁就读,谁愿意读,就站起来跟着读。没有参与的,老师再提议他大胆的读。这样面向的是全体。]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美”。
(1)分析“美”的结构、字形和“羊”字做偏旁的变形。
(2)练写“美”字。
(3)展示作品。
2、出示生字“世界”。
(1) 读笔顺表,自主练写“世界”二字。
(2) 展示评议。
[写字指导要扎实,体现过程性。应先让学生看书,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规律,特别注意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学生先说说,老师根据学生的要求,有重点的边讲边范写。一定注意让学生看老师的'操作,让学生临摹。]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操作题(以下任选一题)。
(1)画一画小鸡的孵化过程和小鸡眼里的世界。
(2)请家长帮忙收集有关小鸡孵化的图片或资料。
[作业有选择性,实践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关注了小鸡的未来生活。]
综述:教者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体现了以问题为情境,以品读为手段,以合作为促进,以体验为归宿,重自主、重朗读、重积累、重感悟、重实践。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生命来体验生命,放飞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激励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思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关注的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创新意识。教学活动的展开,多与学生商量,让学生提出怎么学习,注重学生自我的选择性。(当然,低年级学生这样操作有难度的,但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长期的培养下去,学生自然的就生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一年级教案篇3
听音乐
听音乐,照例写出曲名,学生依此念出:“梁──山──伯──与──祝英台!”
“你们知道他们?”
“知道!”几个声音在喊。
“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两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们都死了!”
“都变蝴蝶了。”
“是的,他们最后都变成蝴蝶了。”
“嗨!蝴蝶!螳螂!”
“蜻蜓!蚂蚱!我喜欢逮,一蹦好高!”
“还有蝈蝈!”
自发的讨论立刻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喂,听音乐。”我喊。
12月28日 星期二 阴
芽卫东
对于明天来听课的茅卫东,学生有知情权。
照例,我在黑板上写字。他们读“教师报,记者,芽卫东。”
忍住笑,我注上拼音,他们更惊奇了:“茅!__毛?”
“一小时之内必须做完”
第七单元测验,90分以上29人,80分以上19人,70以上2人,60分以上2人,不及格3人。
不懂得“日用品”的意思,绝大多数谜语干干净净去掉5分──其实,很多95.94的孩子,其实得分是100,99分。
所以,我很佩服他们。
问过他们,家长带领复习的时候,强调时间了吗?
很多人回答:“爸爸妈妈让我一小时之内必须做完。”
这次,孩子完成速度整体加快,整齐,王艺伟按时做完了。
项文静100分。
朱紫晖在稳稳地跟着走。
一对姐妹花──92/91;91/90;这次是88/88。
12月29日 星期三 阴
改奖品
第三堂,读书课继续进行。
“同学们,刚才的《花好月圆》我们没听完。我知道,大家很喜欢这支曲子。下面的汇报中,如果大家读的好,听的好,老师就把《花好月圆》作为奖品发放──好不好?”
“好──”
“老师老师”,声音小得如同蚊吟──只有紧挨着她的我才隐约听见。蹲下身子,极轻微地:“盛建福荣,你说什么?”
“就是上次,我们听的那个,”眼睛看着地面,依旧是蚊吟的调子,可是我听见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有听完,我很想听。”
于是,奖品改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惜,还是没有听完。
12月29日 星期三 阴
答记者问
记者:你如何看待如怀才不遇?
看云:这要看你想“遇见”什么,如果你想的“遇”是升官,是社会体制内的认可,那么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赖外因,依赖遇见赏识你的上面人。如果你将得志定位于和学生一起成长,并且获得幸福,那么,没有人可以挡住你求取和拥有幸福。怀才不遇──对于我是不存在的。
一记者:想过离开这里吗?
看云:我既不缺房子也不缺钱,为什么离开?
记者:如果在待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离开可以让你有更开阔的施展空间呢?
看云:我离不开学生。
记者:出去也可以教书啊。
看云:我舍不得这帮刚刚上路的孩子,虽然地球离开谁都转动,可是因为我是爱他们的,所以总自做多情地以为:离开了我,刚刚上路的他们,好比被抛弃的孩子。
记者:对于将来,你有什么设想?
看云:没有,跟着感觉走吧。事情太多,也没有时间多想。
记者:你说你喜欢过安静的生活,讲学对你的安静有影响吗?
看云:不但没有打扰,反而促使我更深入地钻研教学,更细致地关注学生。
记者:不明白。
看云:出去,使我积蓄的能量得以释放;出去,接受同行的质询挑战,往往回来觉得动力更足,或者被掏空,于是更加勤勉地读书、思考──研究学生。可惜眼力太差,否则,阅读和的量,至少翻倍。
记者:你说过,不以为自己的工作对孩子一生有重大影响,为什么做的怎么投入?
看云:是的,我从不高估自己的影响力。可是,我知道,知道只要我愿意,还是可以在他们心里留些爱的碎片的,为自己留些温暖的记忆──比如今天你听到的音乐和儿歌,将来他们必定想起,人生第一次听《渔舟唱晚》是在我的教室里;第一次整本的背诵一本书,是因为我的指引;我是他们一生中第一个用文字记录他们的苦乐悲欢的人──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是因为我才开始留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芸芸众生,谁能影响谁?太多的夫妻,都不能彼此*近!而我,能在55个孩子,一些家庭──留下或大或小或暂或久的影响。这多么好!
记者:同事说你也打孩子,是这样吗?
看云:是的,可是我的打,是洛克式的冷静理智,所以打得很少,但很有效果。
记者:最后一次打他还记得吗?
看云:我们都记得,是初三下学期,一次化学考试之后。我告诉他,以后再不打了。我对儿子的是,小学阶段抓阅读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初中比较关注理科和英语成绩;高中基本不管。所以我起飞,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儿子。在我这里,除了读写教的良性循环,还有一个更大的循环,是家庭和职业工作的循环。
12月30日 星期四 阴
夜里下雪了,早起天寒地冻。地上的薄冰溜溜的滑,我步履蹒跚如同老妇。
上午第一节语文课,一进门,吃惊不小:黑板上挂了一溜排的彩纸。他们,小小的他们,竟然会布置元旦联欢的会场了。
愤怒
“……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读完之后,是说话训练:“讲讲你们能做的事吧。”
穿衣、扫地、洗碗、擦桌子、拖地、取奶……所答大致如此,周子善技高一筹:“我会自己灭炉子!”
“是你家饭店的'炉子吗?嗬,你真能干。”
李卓然站起来,眉头紧皱,语气甚冲:“我家什么事情都是我做。扫地,洗碗,擦桌子,买酱油,买盐,叠被子──我妈妈真懒,连他们的被子都要我叠。我每天做很多家务,我都累死了!”
“哈哈哈哈……”
一片笑声中,我提高嗓门才能让她听见:“你知道老师的孩子,小时候做什么吗?”
“不知道。”她摇摇头。
“要吃雪糕自己批,要吃龙虾自己买、自己剥,老师我只管洗洗炒一下。老师也很懒呢,可是老师孩子的能力锻炼出来了。你不觉得你比别的同学能干吗?这就要感谢爸爸妈妈啊。”
“可是我还是觉得我做的太多了。”
“跟他们谈过吗?”
“谈过。”
“妈妈怎么说?”
“以后倒水就不要干了吧。”
“老师老师我要说。”邢虎威径直站起来,“我爸爸让我给他买烟买酒!”
“别的事情可以干,买烟买酒不答应!”我说。
“可是,他非要我买不可!”又是一个愤怒的人。
这就是所谓生成型的语文课堂──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直说到了“买烟买酒不答应”。
李旭冉妈妈说过:“人家告诉我,你儿子是上名人。上经常挨批评。”
我大为诧异:“没有哇。那些人的理解力也太差了!他们眼中的批评,其实是教师对孩子可爱瞬间的记录。”
不知道今天这张帖子,“家长读者”会怎么看。希望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健康、幽默、开放的心态,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也是父母可以印射到孩子身上的内在阳光。
所以,关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毫不谦虚地说,不仅是在教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读帖的成人。
一年级教案篇4
训练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复习三、口语训练《可爱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 能认真地观察画面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听音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自己最喜欢哪种动物和喜欢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看图,理解图意,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说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练习说完整的话。
教学准备:
1、 投影仪、相关投影片,录音机、相关磁带,小动物图片。
2、 学生认真听相关的录音带2至3遍,做好预习。
3、 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想想为什么喜欢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激趣:
1、 谈话引入。欣赏配套音乐歌曲《小毛驴》片段。(学生可打拍、跟唱、边歌边舞,尽情放松)
2、 听相关配套录音、猜谜语。(谜底:小白兔、金鱼)
3、 让学生说说家里养过哪些小动物。教师贴出小动物图片,板书:可爱的小动物。
(二)看图说话: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几位小朋友家里观看种几小动物,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 投影训练内容插图1。
⑴想一想,图上画有谁?正在干什么?图中小动物长得怎样?你喜欢吗?
⑵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话。
3、 投影训练内容插图2。学法如上。
4、 投影训练内容插图3。学法如上。
5、 同桌之间根据3幅图的意思进行说话。
6、 小结。
(三)听音想象:
1、 播放配套教师用带3至13(有关猫、狗、鸡、鸟等小动物的叫声)。
2、 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可以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并进行模仿)
3、 听到这么多的小动物的叫声,你想起哪些小动物在干什么?
4、 分4人小组进行说话。
(四)拓展思维,延伸课外:
1、 检查课前布置学生“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完成情况。
2、 让学生拿自己的画上讲台前说一说最喜欢哪种动物及喜欢的原因。
3、 好朋友之间互相看画、说话。
4、 播放歌曲《小毛驴》。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小动物的可爱,从而更加爱护小动物。
5、 布置课后要求: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故事给家人听。
一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六、作业(2题选1题)
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2.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山、雨秋、晚
自然美远离尘俗
明月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莲动——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一年级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