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既要关注整体结构,也要留意细节,做到全面而深入,我们可以从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来撰写读后感,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xx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读完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充满阳刚之气。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3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读后感《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阅读伟人篇)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5
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有着与众人眼中不同的精神与性格,在他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梁衡独具一格的赏析,他认为,辛弃疾是一个刚毅的军人,是一个爱国的政客,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不光是辛弃疾这个人,他的词也在梁衡的笔墨下,更加有声有色,就如破阵子一词,梁衡写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瞧,他将辛弃疾的这首词所表达的铮铮铁骨,用简洁深沉的笔触从内之外的为读者展现。
梁衡的构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点笔触放于辛弃疾的“愁”,写他应贬而愁,应国而愁,应姓而愁。其实,也不能说他应姓而愁,只能说应“辛”而愁,无数的“艰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绘制出一幅令人概叹的画。
辛弃疾他刚毅、辛弃疾他柔情。但说到底,他也只能说是一个由武从文,由文从政的政客兼词人。
辛弃疾他爱国,但就是被“国”所局限了自由,在20多年间他有37次频繁调动,可到了最后,都是因为他的过于尽职,导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无数的作词,表现他的愁,表现他的哀,表现他的喜,表现他的愤慨,他将自己胸腔里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愤,全部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融合了千千万万的情感,倾注于一首词中。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7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感人,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奇迹,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义。《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时间在这如此险恶的地方植树造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和五位老汉的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种树。
“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是作者在文中对老人的评价。我认为周恩来和华罗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与政治家周恩来和科学家华罗庚相提并论,体现老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后代的奋斗的精神和周恩来华罗庚是一样的。
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耗费自己一生心血去做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这是一位苦守边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说的一句话。他从24岁起,就一直守卫在边疆,没想到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边、放养,每日重复如此,无法想象,这么多年,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76岁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草原。
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辛弃疾,一个武者,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年少时杀反贼,摛叛将,一腔报国热血,却不料,性直烈,久置闲,只得泪洒纸上。生活中的壮志难畴,化作点点词句,最终功绩寥寥,所作诗词流传于世。
悲壮?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说,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无珠。可能吧。他带的一小支军队,战斗力再大,也势单力薄。显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于是他上书百封,作诗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爱国之心。可换个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宁,不是打回去。他以此番作为,正直,但并没有最高成效。既在朝中,不仅要为国拼杀,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让皇帝认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响他想法的机会。试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会怎样?
还有人说了,这种做法正是辛弃疾之所以为辛弃疾的所在。并不见得,辛弃疾人格所在,是爱国的魂,不是性情(这只是表现形式)。只要他仍心忧国家,他就是他。为了报国这个志向,他既便无法如前文所说一样,也应该收敛一些,得到更多领兵的机会,同时谨慎为官,使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再动摇。
于是有人又说,他的热烈的报国之心是无法抑制的。他的做法,应落到报国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目标是收回失地,结果若是收复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终会为爱国之人所容。毕竟能达到的话,表达方式的改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辛弃疾,历史长河上如此耀眼的星。如果能稍做改变,也许他在世时,能少几分忧愁,历史上会多一位能臣。至于文坛上那位身披战甲却远离沙场,只能寄情于词话中的诗人会怎样,也就不得而知了。
终究,历史无法改写,辛弃疾的血泪成为了后人们对他的悲情赞歌。可这歌声,他听不见了,只能在无奈于慨叹中了完一生。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所谓爱国,也能明白让人生无悔的一种选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猴王读后感8篇
★ 妞妞读后感8篇
★ 尘埃读后感8篇
★ 鸟奴读后感8篇
★ 感人的读后感8篇
★ 野马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