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读后感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激发对生活的反思与理解,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致橡树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致橡树读后感5篇

致橡树读后感篇1

我们都知道,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致橡树》却并不朦胧,它具有口语化的特征。诗中用橡树和木棉作为意象,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橡树完美地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是体现女性的独立精神,两者的对话,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诗的前面用了两个假设反面否定了一些爱情观,例如“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就否定了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做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沾沾自喜,也不愿意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做一厢情愿的泉源,也不愿意做痴情的鸟儿为了树林不断鸣唱,更不愿做盲目支撑橡树却牺牲自己的山峰。这样容易在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互相钦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这种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的的爱情观。。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体贴和温柔,但并不是顺从,不能停留在只是默默在背后奉献,不求回报,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理想为代价的姿态,这种并不能表现爱情的全部,真正的情应该建立在互相独立,互相尊重,平等的位置上,所以诗人说”不,这些都不够“

然而比肩站立并不意味着互相逼迫,橡树和木棉只是静静的这样站着,两颗坚毅的树,两颗坚守高尚的心,橡树像勇敢的卫士,舒展它所有的枝叶阻挡外来的风雨,而木棉则像热情的生命,为其呐喊助威,两个共同面对困难,互不离弃。有风吹过互相摆动一下枝叶,就心灵相通,无需言语。

诗人所向往的这种爱情理念其实在现代比较多年轻人所追捧,但传统观念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剔除,只是在内的活动不同了,女性主要在家做家务,带孩子,在丈夫回来的时候备好饭菜,就能叫做贤妻良母了。或者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可见,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还是普遍存在的,但女性似乎当然也有依附男性飞黄腾达的想法。尤其在潮汕家庭,女性的地位可以说是很卑微的,只要男方有钱,就是嫁得好,为他生儿子就是女方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们看一个潮汕家庭的孩子都是很多的,母亲已经没有精力再在生孩子之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且男人生意上的事很少容得女人插手,因此,我们所强调的男女平等恋爱,在历史悠久的传统封建观念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致橡树读后感篇2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致橡树读后感篇3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更多的是在为满足自己的锦衣玉食而奔波,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那些陶冶情操的文学。纵然有许多活跃在写作一线的各类作家在俯首耕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味同嚼蜡,给人一种骗稿费的错觉。这也引来不少人在感慨中国诗坛近乎枯萎,纵然如此,还有前人留下的那泓清泉供我们去汲取,为我们的茶余饭后存有一阵清风。

在现代诗歌的舞台里,朦胧派以其不可琢磨的梦境占据了一角。而作为其中的主将,舒婷书写了华美篇章,《致橡树》就是她手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生成于新旧更迭、开放思路的诗篇以其对新时代爱情的宣言而传诵至今,亦将继续它的华美。

凌霄花纵然攀上高枝,不过是炫耀过后的虚荣,终会凋落在风尘中;鸟儿痴情确实让人怜惜,可那不变的歌调何以填补生活的那片空白;泉源的清凉常年相伴,可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险峰用自己的身体成就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日光、春雨促进你的成长……可这些在木棉的爱情面前显得那般苍白。

作为一个伴侣,木棉从自己的根到枝与橡树相连,一起经历风雨,彼此相知相依。红硕花朵般配了铜枝铁干,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了雾霭、流岚、虹霓。纵然不能融为一体,却始终相依。不论对方身处何地,贫贱富贵,只要有一份永恒的爱情足矣。木棉用自己的伟大成就了一份爱情,谱写了世间的一份真情。这般坚守足以秒杀种种。

而今,不少拜金女横行网络,小三小四不以为耻,求包養更是吸引大众眼球,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众人的不幸。此刻,捧读着这份伟大的爱情,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知是被它感动,还是气愤当今社会。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美丽爱情中流露着的幸福,让人羡慕不已。在经历大动乱后,舒婷用自己的笔为心中的美丽爱情奋起呐喊,不仅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更是指引了新时代的爱情观。此刻的我渴望那么一份爱情,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能像木棉和橡树那般永恒。那些还在恋爱路上的人们也有必要读读这诗篇,或许对自己的爱情有新的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将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自己的写照。

致橡树读后感篇4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致橡树读后感篇5

我轻轻合上《橡树上的逃亡》这本书,慢慢地闭上眼睛,太有想象力了!太有震撼力了!这是一部历险小说,也是一部幻想曲,更是一篇保护环境的宣言……

你能想象一棵橡树上的世界吗,从树梢到树根,每个树枝都是一条街道,街上有很多小房子和数不清的人,橡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切。他们生活、工作在自己附近的树枝上,树枝间的距离简直就像从中国到美国旅行那么遥远。托比的爸爸桑,一个发明家,因为拒绝把自己的发明应用于开发大树而被逮捕,他只是不想让大树太早走向灭亡。托比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身高1。5毫米—你能想象那是个怎样的生命吗?就这样的一个孩子,开始了逃亡生涯,开始了拯救大树的行动。托比勇敢、孝顺,尽管已经伤痕累累也不停下奔跑的'步伐,尽管连自己最好的朋友都背叛他们的友谊,尽管知道前面很危险也绝不放弃自己最深爱的父母。

树上的世界,就是一个微型的现实世界,这里有掠夺,也有保护,有丑恶,也有善良,有贵族,也有流浪者。其实,这大树难道不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开发,我们创造,我们让地球千疮百孔。大树是有生命的,地球何尝不是有生命的?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承受不起人们的伤害了,我们将要去哪里呢?

保护地球,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自己!去看看吧,你把它当做一个男孩的历险记也好,把它当童话也好,看了,你就会走进那个世界,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致橡树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致春天作文7篇

致青春勇担当心得体会7篇

致教师心得体会6篇

致教师心得体会推荐7篇

致春天作文优秀6篇

致初一的我作文参考6篇

致初一的我作文推荐7篇

致教师心得体会优秀6篇

致诚信的演讲稿7篇

致教师心得体会优质6篇

致橡树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