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修辞能力,写作文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黄梅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黄梅作文篇1
在安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那婉转动听的黄梅戏了。不论男女老少,只要一提到黄梅戏,谁不是张口就能唱上几句呢?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呢!
在我小时候,有幸听过一场黄梅戏,从此便对它念念不忘。黄梅戏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充满了真情实感,让人不由得不心醉神迷。
真正接触黄梅戏,是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一次,为了参加活动,学校组织一些人来排练。排练很是辛苦,而我是最小的那一个,练起来更不容易,但因着从小的喜好,让我坚持了下来。
训练时,我们要唱准每一个字音,做好每一个动作,并要深深记在脑海中,不能有丝毫差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当然很苦,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一次次地重复,很艰难,很枯燥。但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经过努力的排练,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很荣幸地获得了一等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这令我感动不已。
后来,我们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多次取得好的成绩,令我们十分自豪,也更有信心了!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一代黄梅戏传承者,会用青春和智慧,创下更灿烂的未来!
黄梅作文篇2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呀好新鲜……”这是我最喜欢的戏曲唱段。按说作为河南人的我应该喜欢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黄梅戏,特别是《女驸马》。
那天我称妈妈不注意,偷偷打开电视准备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这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在播放黄梅戏《女驸马》中那女扮男装的冯素珍和公主在洞房里的唱段。那演员俊俏的扮相、高亢的唱腔一下吸引了我。通过妈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民女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来李家败落,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珍在花园赠银于李兆廷被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宫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之子。冯素珍男装逃出,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召为驸马,花烛之夜冒死陈词感动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过人的古代少女形象,演员的一颦一笑得得的吸引着研婉转的唱腔显示。显示演员的薄厚功底我简直佩服的不得了,我开始喜欢上了黄梅戏。现在的我还不时也会很上几句。
中华戏曲博大精神,希望大家不要把“遗忘”了,因为每部戏都是之不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还要继承戏曲的博大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黄梅作文篇3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南腔北调,各种戏种多如繁花,数不胜数,且每一种戏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的熏陶。而我,独爱于黄梅戏,或许是因为我是安庆人的原故吧。
现如今多元素发展时代,物质丰富,流行乐盛行,而作为中国文化隗宝的戏曲,面临新的发展与振兴,作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尤为重要。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唱响与安庆,从小就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那时候,黄梅戏在山村里相当盛行,人人传唱。每当听起悠扬的二胡声,心情都相当激动,母亲也时不时的清唱上几句,相当悦耳。我老家有一台传声唱机,都是黄梅戏的传声带。在我上学的年纪,更是偏爱黄梅戏,那时我买了一个磁带的随声听,去堂哥家借了很多黄梅戏的磁带,回家慢慢听,特别过瘾。九十年代末,家里终于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才感受到黄梅戏里面的情怀,可以在电视里看见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风采,风靡的《天仙配》美丽善良的七仙女爱上了朴实的董永,冲破重重阻挠,槐荫树下结连理,天上与人间的真情,让人向往,荡气回肠。《女驸马》耳出能响,一句“为救李朗离家园”唱出那辛酸与无奈。冯素贞为救夫,冒死顶替李兆庭之名应试高举状元郎,被招为驸马,洞房花烛之夜,陈词感动公主,被皇帝收为义女,新人最终结成秦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善良、聪明的古代奇女子。让人感动肺腑。
黄梅戏,轻轻唱,唱到了我的心坎上,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子,磨的是,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荞麦花。一曲对花,对出美好生活之花,荞麦花、莲蓬花、葵花、茄子花、芝麻花、石榴花,对花对到我们的家,家乡生活之花,自然之花。
我并不是一个懂戏的人,但我喜欢黄梅戏,词好,曲好,听一次,醉一次,它带给我的是快乐,让我深深的陶醉。戏曲中那至情至性的美 ,在我心中荡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唱响了爱情的崇尚,真爱洒满人间。
我爱黄梅戏,我爱黄梅戏的精彩,我爱黄梅戏里的传唱,我享受在生活的戏里。
黄梅作文篇4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 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黄梅作文篇5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道理很简单,我外婆是戏班子里的,外婆把爱黄梅戏的基因传给了母亲,母亲再传给了我。
一般都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黄梅戏其实生根于鄂东南地区,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而我们那里正是处于鄂东南,靠着黄梅县,所以黄梅戏在我老家是很盛行的,也是伴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的。
黄梅戏在我们那儿是很受欢迎的,一般人们都能随兴哼唱一两句。然而却很少有年轻人说喜爱黄梅戏的。随着现代音乐的流行,黄梅戏的受众越来越少。我对黄梅戏的热爱从小到大却只增未减。
记忆中,最令我欣喜与难忘的事便是跟着母亲四处“蹭戏”,说是看戏,实在还是跟着去尝那些美味的小吃零食,因为母亲看戏时的心情通常都是很好的,不会像平时那样“分分计较”,更不会拒绝我的请求。
人人都可以蹭戏,然而搭台唱戏实在是一桩“劳民伤财”的大事,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办得起,一般的门户只有冲喜和送丧时才会“请戏”,所以看戏这件奢侈的事一年中也碰不到几回,而仅有的每一次的“蹭戏”都是一段丰富难忘的儿时记忆。
由于忙于学业,近几年没再去蹭过戏,最近一次看戏不是去蹭的,而是外婆请的,而这却没有增多我的“自豪感”,那次搭台是为外公送丧的。
那次搭台是在外婆为外公的坟头添上了最后一抔土后开始的。母亲先是帮着张罗着撑戏台,而后是牵拉着外公的亲朋好友们入座。开唱时,外婆和母亲坐在最前排,外婆靠在母亲身上,母亲握着外婆的手,流畅清脆的曲调一直在进行,似乎要为外公做伴,送他最后一程。不知何时,外婆也上台了,没化妆,用她沙哑的嗓音唱起了《小辞店》中的唱段,记得彼时,外婆的眼一直红着,母亲也不时用手揉着眼睛。
用最喜爱的戏剧送最珍爱的人最后一程,这该是一种怎样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呢?
至今,无事时,我就会想起那次看戏的经历,而后就会习惯性地打开音乐,一遍遍地听一曲黄梅,忆一回人情温暖。
黄梅戏先前也叫采茶歌,我想来,黄梅戏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先祖在劳作时交流爱意的歌曲呢?应该是吧,否则她怎么能如此天衣无缝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呢?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是在爱意与温情中长大的,外婆将这种爱意与温情交给了母亲,母亲又交给了我。
黄梅作文篇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至今流传,黄梅戏就是其中之一。
从记事起,每次到爷爷奶奶家玩,他们总端坐在电视机旁的摇椅上,兴致勃勃地观看电视上一群人唱戏。当时我还小,并不明白这是什么。只是坐在奶奶怀里,咿咿呀呀的哼着。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爷爷奶奶他们看的叫黄梅戏。
我对黄梅戏了解并不深,但也知道些,毕竟这是我们安徽的特色文化。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最出名的莫过于《天仙配》和《女驸马》了。
记得有一天傍晚,百般无聊的,我想去公园逛逛,便拉上弟弟奔向公园,还未走到公园,就远远的看到那里灯火璀璨,似乎隐隐约约的听到有主持人讲话。我立即起了劲,冲向公园。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人在公园里搭了戏台子,正准备表演黄梅戏,围观的人大多都是老人,偶尔有几个孩子。即使是这样,人还是很多。我和弟弟始终挤不进去,就找了一个较高的地方坐下,远远的看着。第一个就是黄梅戏的经典《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听着听着,我便沉迷于这曲调之中,不愧是经典,不愧是黄梅戏,这曲调甚有韵味,让人念念不忘。由于偶尔会带几句家乡话的缘故,我总感到很亲切。一曲很快就完了,我意犹未尽地等待着下一曲。下一曲的《女驸马》也是较为出名,只见一个身穿古代状元衣裳的人从后台走上前来"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这一曲我听过很多次,所以会唱一点,便跟着哼了起来。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妈妈让我回家了,我回头看了看台上,依依不舍地回去了。自那以后,我对黄梅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有人搭台子唱黄梅戏,我都会坐在台下,兴致盎然地看着。
黄梅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他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大区域。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调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是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安徽特色文化。我们这些中华儿女应传承下去,让它流传千古!
黄梅作文篇7
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去青少年宫报声乐班,没想到在选班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班,坚持要学黄梅戏,爸爸帮我一起说服了妈妈,就这样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爸爸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唱腔,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随我们黄梅戏老师去安庆少年宫,和那里的小朋友交流学习黄梅戏心得。安庆少年宫“小小黄梅戏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虎跳、涮腰、跨步翻身、卧鱼、点步翻身等经典动作,她们的基本功棒极了。随后她们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到底人间欢乐多》,十分精彩。我们也不甘示弱,表演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观灯》,她们用雷鸣般的掌声作为回报。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从中我得知,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是唱黄梅戏《小辞店》出名的。因为她在那场戏里演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改名叫严凤英。严凤英学习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随后,我还看了许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从严凤英身上,我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功,是没有平坦路的,只有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从王少舫的身上,我也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梅戏已经伴我成长四年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总会唱一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每每都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传承,深深扎根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每当我在灯光炫目的舞台唱响黄梅戏时,都会深思:这传承至今的戏曲,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呀!
黄梅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