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们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偷东西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偷东西读后感篇1
引子:
说老实话关于闾丘露薇的印象,完全是一副战地女记者的痕迹。本打算把《不分东西》作为本轻松的个人片段性的纪传体小说来阅读,却发现一路下来,自己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做起了读书笔记。
或许不得不说,这大概是一本能叩问我心灵的书籍。
一、梦·记者
关乎“记者”这个职业,长久以来就被自己视为种愿意付之一生的职业。而从来,我都认为可能它是种遐想。为此有时候,不甘的自己在大学里就开始为着这所谓的可能而努力着。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幸运,我最终如愿以偿了。只是在忙忙碌碌的每一天工作中,却猛然发现原本思维的空间和深度不在了。以至于,在看书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拿太渺小的自己和“闾丘露薇”四个字比较。
再突然想一想,其实我也会去思考。只是幼稚与否,就不言语了。
二、关于媒体本身职责——媒体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监督者;是看门狗,而不是宣传员
在刚进报社的那会,我特意在印名片的时候,查阅了下记者的英文单词,在确认是“reporter”后才心安理得起来。
有两个简单的英文单词,“reporting”与“propaganda”。前者的中文是新闻报道,后者的中文是新闻宣传。但这两者的差异显然再明显不过了。
我曾经和老师讨论过“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内在区别。他说,“大家都知道策划新闻就是假新闻,可现实是如今策划新闻的事件却是记者们喜闻乐见,既轻松又不费力,拿着公关的稿件就算完成了。而要去好好地做到个完备的新闻策划,或许不是记者们不想,但作为易碎品,到底时效性能体现新闻价值,还是深度能带出新闻的品质。多数人可能还倾向于前者。”
那时,还没有微博、画报的红火,我以一笑了之。可如今,对着这快速阅读的时代却让我开始感到崩溃。
三、关于中国未来发展,中国馆的八分钟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了好几次中国馆,说老实话给自己留下最大震撼,还要算上是那头一次看见影片《历程》。仿佛从没有经历这么多时间的跨度的我,能一下子站在历史长河上眺望。汶川地震的画面,让人就是不自觉的热血沸腾。为此,几乎所有都用了种啧啧称奇的调调来赞扬。
后来几次,却因为巧合都看了《和谐中国》。不是说它不好,可在看完后,总觉得什么都记不住。
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个爱国的好公民,并要时刻履行着和普通群众并不一样的阶级成分。小时候,看着家中亲戚的孩子说着流利英语时,总不屑一顾。后来更是对所谓的出国留学,抱着种吃不到葡萄时的嗤之以鼻。可工作以来,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很后悔当时我对于教育的那份态度以及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我不止一次觉得自己少了很多对于问题的思考,就算想了也是缺乏深度和理性的。我也不止一次地察觉如果有机会自己想去更有执着意愿的处境下和别人去表达,在一边告诉别人我怎么想的同时,找到一个告诉怎么做可能同样达到效果的人。而这些可能就是中国未来发展中最为缺乏的。
听过一则笑话,说年轻一辈的人现在都不想去医院看病,因为做医生都是他以前的同学。可就是这会里,有多少人能突然想到即使你的职业不是医生,可中国的未来发展却在一点又一点转移到你的手上。你在担忧别人不行的时候,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可以了呢?
四、媒体眼中的中美国家形象——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议题设置理论
在我们一边指责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之余,我曾经想到过一个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它强调其实现在人所接触的社会并不是个真实的社会。因为可能我们对于一个区域的直观感受,会因为距离所限,而全然地接受到是二手以上的信息。而更为重要的是,传递这些信息的往往就是我们认可的媒体。
媒体在一边传递其他地方形象的同时,也在设定自己所在区域的描绘图。
正如中国的形象到底怎么样,是种所在媒体所塑造的状态,而中国媒体怎么做会去决定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守门人在设置受众的议题时,也会反应出自己受众的形象,而一旦议题的范围过小,“无知”随之而即。那么形象自是无法“高”、“大”、“全”了。
五、在现在的中国,自由意味着左,而保护则代表了右。
这其实是和世界主流的价值观恰恰相反的。
左派认为,个人在生理上绝对是有区别的,但如果是制度造成的不公平,就需要改变。
右派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因此反对从制度上,比如通过税收等方式来取得公平。
因为名字的关系,我对“左”“右”的定义,一向是鄙夷的。但身边的人总像是打了鸡血似地喜欢讨论这个问题。
而往往这方面的深度是我永远领悟不了的。
“左”代表激进时,意味着毫不保留,大有殊死一搏的意味。“右”代表守旧时,总喜欢所谓的以不变应对着变化。其实按我的观点来说,中国的左右和世界的都不一样,因为中国式的两者过于带有太不一样的偏向性。而世界的却有着一致的偏向性,这就是“公平”。
六、男人将自己孩子的名字用了一个“斐”字,即否定___的含义。另一个孩子则用了个“方”字,因为周围有太多做人太圆滑的人,以至于显得不够正气。
快工作前,我和父亲聊过一次天。他说他一直很怕我在处事时,不够劳累。而在大学研究所帮忙时,和自己要好的老师也提了很多关于做事、做人所必须要遵守的潜规则。对此自己总奉为金科玉律,甚至开始牢记于心。
但真正工作了却发现全然社会不会有人们说得这么恐怖,自己始终奉行一条最为真实的想法——“以真心对别人,别人同样也会用真心来对待,反之亦然。”
或许,这也是因为如今单位各位老师的照顾有关,但王小明总在想:如果跌倒了,就应该好好查阅下到底自己在迈步时,踏错了哪一个步点。责任在于你,别人是拌不倒你的,因为视线好,你能跨过去。
七、要让民众关心是非,而不是让他们先确定立场,要为民众说清事实,而不是引领大家的好恶。
为此说,媒体不应有观点!记者的工作其实先聆听,再记录。
我在报社真正进入状态,可能只有半年时光,期间自己一直期望能够写新闻。但每每写新闻的时候,却在担心作为“周报”的身份,写不深报道。
为此,自己总会刻意地在写之前,找一些我所认为好的角度。甚至挖空心思不在事件本身,觉得好的报道应该是有一个独辟蹊径却可以被大部分认同的观念,随之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引领下顿悟,这一点是对的。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可笑的,先不说思考层面上的欠缺,光是我们真能代表读者的一点,就让我如坐针毡。
小学的时候,老师先让我们记事,逐渐大了,到了高中时候再让我们议论。
而说到写新闻,系主任曾经说过句,其实如果只从报道来看小学的文化就足够了。
八、同质化。思维上的同质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看问题的客观性。圈子是一个蛮可怕的东西。正如同阵营,对于追求相同利益的人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基础,但是对于希望思考的人来说,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束缚。
所以凡事要独立思考?
理性,是不会被外界喧嚣的声音影响自己的思维,从而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尝试追寻真相。
关于思考,自己一直觉得无非是说点自己所认可且能自圆其说的东西就行了。可不知不觉中,我喜欢在课堂上说一些自认为独特的观点,并在每一次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有种舒坦的错觉。
我一直认为人的价值其实就在于你能想到多少别人想不到,却无疑是对的东西,仅从这个概念来看,或许没错。甚至如同闾丘露薇而言,同质化将会是媒体的灾难,也会到了某个极点时成为世界的灾难。
可当这份思考做成习惯时,能在多少时确保正确,却又不得而知了。毕竟人随着时间积累的不仅是经验,更多的是骄傲。“纯净”比“不同质化”更难,特别是对中国的记者而言。
九、到底是有怎么样的受众就有怎么样的媒体,还是媒体决定了受众的质量。媒体该不该迎合大众的口味?台湾《联合报》的创办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百年的李登辉,却有一百年的《联合报》。”
我经历了一次报社的改版,闲来无事也总会问自己读者到底喜欢读什么、看什么?但现在想来却觉得幼稚得很,因为一旦一板一眼就认定读者至上的缘由,那么世界上的媒体估摸着差不多应是一样样的。
一个好的媒体,不是吸引受众的,而是培养受众的。只是在这一点在现有的环境下,哪家媒体能毫无顾忌地说句“是”呢?
以我的一句微博结束吧!
想了很多有关媒体责任的问题,觉得有时候很多思考的角度是源自自身不得不面对的利益,毕竟人的价值可能还是横在物欲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须直面的。
物质能正视,物欲却摆脱不了。
偷东西读后感篇2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看书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爱找东西的男孩》,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金敬礼。
金敬礼是一个内向、胆小的男生,他从小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爱捡东西,以至于受到很多人的讥笑嘲讽,但他并没有气馁,仍然坚持捡东西。
一天,他们班转来一位新班主任——向佐老师。向佐自来到样样垫底的四年七班后,为了激发学生,他突发奇想,让班级成为高度自治岛,让人人都有了不起的.岗位,于是班长成了机长一号,还有新闻发言人,超级领座员,维和警察等一大串。最后“失物招领员”落在金敬礼身上,从此他更加认真地寻找别人丢失的东西,他开始守着一堆稀奇古怪的发夹、缺角饭碗、单只鞋子、雪花玻璃球……因为一个捡东西,一个丢东西,金敬礼认识了粗心大意,爱丢东西的丢丢,并成为好朋友。在一次拍卖会上,他想把捡来的一直没人认领的“矢车菊二十七号”小别墅花园卖掉,而丢丢却不让他卖,在同学们都不解时,丢丢的爸爸来了,原来小别墅是丢丢的,她爸爸把为了买“矢车菊二十七号”小别墅而变成盲人的经过告诉了大家,大家听后深受感动,金敬礼决定永远地把小别墅花园替丢丢保存起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被金敬礼打动了,看起来胆小内向的他却是一个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的男孩子。当大家都嘲笑他时,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做好一个失物招领员应该做的事。比如说,当班长把钥匙插在门上忘记拔下来时,他总会默默地把它拔下来放到班长的桌子上,帮丢丢把ic卡找到,帮一只球鞋找到主人……
然而,在我们同学当中还有多少人能像金敬礼那样默默地坚持认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呢?还有多少人,还没等事情办完,听到身边人几句嘲讽打击的话,就打了退堂鼓,放弃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向金敬礼学习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战胜自己。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像丢丢一样做什么事都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要学金敬礼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
偷东西读后感篇3
相信么,这世界上有一种人,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这种有魔力的家伙就叫做——失物招领员!有一个男孩,他叫金敬礼,是一个特别爱找东西的男孩。一天,向佐老师来到了他们四(七)班,让金敬礼当上了“失物招领员”.从此,金敬礼就整天在校园里找一些同学们丢失的东西:笔帽、手套、铅笔、饭碗……同学们都说金敬礼是一个收破烂的,而金敬礼还是勤奋的找着。因为一个丢东西,一个捡东西,金敬礼和糊涂的丢丢成为了好朋友。当金敬礼捡到一个巧夺天工的小别墅花园“矢车菊二十七号”时,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一个什么也能捡到的人,让许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物品。在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自己找到但没人要的东西全拿出来拍卖,而丢丢却不让卖掉“矢车菊二十七号”,在同学们不解时,丢丢的爸爸——一位盲人来到了这里,告诉了大家。原来这个“矢车菊二十七号”是丢丢的,为了给丢丢买它,使爸爸变成了盲人。丢丢不想看见它却又十分喜欢它。金敬礼决定不卖它了,把它收藏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深深打动,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金敬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小男孩,当同学们嘲笑他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去做好他的“失物招领员”.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地去做某一项事情呢?有一些人,因为被别人嘲笑,便认定自己没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我明白了:我们要像金敬礼一样,以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认真,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钱堆里的男孩读后感手斧男孩读后感
偷东西读后感篇4
其实一拿到闾丘露薇所著的《不分东西》港版和大陆版两本书,在尚未仔细翻看目录和内容的时候,我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关于两者差异的直观想法便是:为什么大陆版没有腰封而港版有?我一点都不希望这是因为大陆版图书的腰封遗失了,因为就外表看来,比起红艳艳带着腰封的港版《不分东西》,我确实更中意干净简洁的白色大陆版。
• 关于腰封
香港我倒是不大清楚,至少在大陆,“腰封”这个东西被很多读者诟病已久了。在某段时间内,似乎只要是安上腰封,并在上面大大地挂上好些名人的评语,或写一些夸张的赞美之词,这本书就能够大卖。这本《不分东西》的大陆版没有选择加腰封,放弃了名人推介和宣传口号,在我看来,一是因为闾丘露薇的名字以及她大陆人出身、香港著名记者的身份,足以代替所有其他名人,产生属于“闾丘露薇”她自己的名人效应;二是图书以没有腰封这样一个附加物加上纯白背景色封面的简洁形象呈现给读者,更加符合书本内容本身的理性和冷静的气质。而且在大陆当下的读书群体中,真正能够沉下心来通过《不分东西》这类书籍去观察社会并进行自我检视的人,大多是不浮躁、不功利的,他们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素养,使得这群人会自愿跟随闾丘露薇的文字,在独立的思考和反省中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大众传媒受众,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
另一方面,在香港这样一个忙碌的商业社会里,一条好的腰封却有助新书迅速地崭露头角,用最简单快速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信息。倒不是说香港的读者有多么的浮躁或者功利,只是现实的社会大环境让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空闲和心情待在书店里慢慢地翻阅每一本似乎令人有兴趣的书。而这个成熟的市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效的营销或者宣传方式,哪怕只是一个能够印下两三百字的小小腰封。在港版《不分东西》的腰封上,出版社选择了陈冠中、梁文道和周保松三位名人的评语。这其中既有文化人、媒体人,也有学者,他们以一种文化精英的视角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这正是符合了香港人崇尚精英文化的心理。这一点,在港版《不分东西》的目录之后、序之前的推介词里,也有充分的展现。
偷东西读后感篇5
我记得实习的时候,办公室的曲老师对我说过,传媒行业看似风光,其实只是外人不了解,实际上付出的辛苦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些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在电视机前是如此风光,但是在卸下妆以后,脸上的灰败已经无法看了。
这些话在我实习的日子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的一个实习生同事为了工作加班加点,她家住的很远,每次来回各要一个半小时,忙的焦头烂额,瘦的不成人形了,最近的这段日子,拖着高烧也来上班,脖子上都是拔火罐的印子。
我打心眼里心疼这个比我大了4岁的姐姐,也很高兴认识她,我总是把身边的人拿来当做榜样,虽然她发着高烧强忍着来上班很不好,但是我依然佩服她的毅力和勇气。
我一直很想变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想要出去租房子,自己赚钱,自己念书,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这样累趴下了也好,但是往往决心下到一半却又会懈怠下来。我常常会想,其实我想要做的很多事情都这样慢慢的被我放弃掉了,那我还剩下什么呢?
就像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闾丘露薇,她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那战地记者的光辉形象,而是她一路走过来的艰辛,她做过会计师,做过销售,做过翻译,还买过文化衫,推销过汽水,在咖啡屋里打工。她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她本身最宝贵的财富,人生经历的越多,看东西就会越透彻,做出的决定和走的路,也会更通透,更坚实。
偷东西读后感篇6
一本《爱找东西的男孩》静静地躺在我的枕边,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成长是个小小的储物箱,如果你不停地往里面放东西又不停地丢弃,最后用什么来证明得到过的爱、快乐和感动呢?相信吗,这世界有一种人,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这种有魔力的家伙就叫做——失物招领员!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金敬礼,他原本懦弱又胆小,总是被人瞧不起。他特别喜欢找东西,然后孜孜不倦地找主人。向老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宣布他为“失物招领员”。
从此,金敬礼恢复了自信,并成功帮同学们找到丢失的东西,甚至在街上找到巨款,受到校长的表彰……金敬礼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男孩,当人们嘲笑他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去做好他的“失物招领员”。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和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地去做某一项事情呢?有一些人,还没有办完某些事,就被旁人说的几句话所动摇,而打了退堂鼓,不再去做,认定自己做不成。这样的心理,是不好的,也是不可取的。 《爱找东西的男孩》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像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努力地去做任何事,成功的机会一定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只要自己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好机会,就一定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比如“中国达人秀”中的断臂钢琴家刘伟,他的精神感动了亿万人。是的,他的手臂断了,一开始很自卑,但是最终他用自己的“闪光点”——超乎常人想象的意志,用脚弹出了美妙的钢琴曲,并取得了第一个中国达人的称号。还有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早年被人说成“笨蛋”,但他凭着自己的“闪光点”——执着的追求以及大胆的推测,被评为“世纪伟人”,受到所有人的敬仰。 《爱找东西的男孩》,令我受益匪浅!
偷东西读后感篇7
在著名作家辫子姐姐的心灵花园里,她把倔强的“爱找东西的男孩”刻划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知道:这就是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每一样东西,要对每一样东西负责。这本小说主要讲了一个可爱又认真的小男生名叫金敬礼,因为新老师的到来,给予了他一个值得骄傲的职位——失物招领员,每一天他都尽职尽责的,却被同学嘲笑是捡废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个宝贝叫矢车菊二十七号,从此以后,光环围绕着他,所有人都非常仰慕他。在爱心拍卖会上,有人竟用一箱的格林童话书换小型别墅,可是丢丢阻止了,金敬礼才知晓矢车菊二十七号是她的,丢丢患有选择性失忆,因为一次爸爸帮丢丢买礼物时,不幸被大风刮落的砸中头部,失去光明。所以丢丢才会对矢车菊二十七号一时舍不得的。
请你相信只要你能爱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护身边的物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他们也不会亏待你的,给你更多的开心快乐!那些丢掉东西的人想一想,你丢掉的不仅是东西,还是一段回忆。记得有一次,爸爸从青岛旅游回来,给我带了一串玛瑙手链,那串手链很漂亮,我总是天天戴在手上,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玩,有一个人看见我手上戴的手链,说:“这串手链好漂亮啊,可以借我看看么?”我毫不犹豫地就拿下来了,他看了看,又问:“可以送给我么?”我怕他说我小气,就送给他了,心想:不就是一串手链么?丢了还可以再买么。但是现在,我看着他手上戴着那串手链,静静地想:我丢的只是一串手链么,更是有关这串手链的记忆。
请珍惜东西,不要把曾经拥有的美好给丢弃了。想想,你丢弃一些东西的时候,它们也在丢弃你。
这本书让我知道,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就好好拥有吧,不要轻易舍弃。同时,也不要太贪心的想要拥有太多其实你不怎么喜欢的.东西。索取的时候就要想清楚:你是真的想要么?否则,当你面对他们失去兴趣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丢弃的时候,它们也会带走对你最重要的东西——记忆。
偷东西读后感篇8
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借东西的小人》这本书。这本书是由英国著名儿童作家玛丽.诺顿写的。这本书在欧美家喻户晓,1952年获得卡内基儿童文学奖,20xx年入选卡内基奖“七十年来十大童书经典”。
这本书介绍“借东西的小人”波德一家住在一座古宅的时钟下面,他们只有小手指那么点大。他们的生活用品,食物啊都是借来的,可唯一不一样的是,别人借东西是有借有还,而他们借东西从来都是有借无还。另外,波德一家防老鼠和“巨人”来袭,设置了重重机关。可不要小看这些机关,不是力气特别大的小人还打不开这机关呢!再来介绍一下波德一家人吧!波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借东西的高手,他的妻子霍米莉是一位家庭主妇,他们的女儿阿丽埃媂是一个好奇,爱冒险的小孩子。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是从阿丽埃媂出去借东西的.那一晚发生转变的!阿丽埃媂借东西时被人看见了,看见她的是一个英国男孩,但他很同情她,也很友善,并不像波德说的那样可怕。从此,波德一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小男孩送一些东西来给波德一家),小男孩充当起了他们的信使,给波德的亲戚送信。可好景不长,女管家发现了他们,并且叫来了警察,猫和捕鼠专家,没有办法,波德一家只好搬家,最后,在獾洞住下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无信不立,东西借了一定要还,有句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文中的小男孩也使我受益颇多,他第一眼见到啊丽埃媂时,表现出的并不是惶恐不安,而是友善并礼貌地与她打招呼,就像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那样,他的友爱、善良使我钦佩。
偷东西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