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将书中的智慧和启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学生读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1
全书最喜欢的人是赵辛眉,虽然一开始对他印象不好,但是读着读着却发现他是一个情商很好,会办事、果断的一个人。
书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觉很虚假,戴着一层层面具,人前是一个样,人后是一个样,虚荣心面子作祟,这是读前半段的感受。
后面呢,主要是方鸿渐回上海后发生的事情。鸿渐父亲无能却还要继续维持自己以前大乡绅的习气,母亲小气对媳妇挑三拣四,两个弟媳则勾心斗角互相攀比,连带着孩子也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孙家则重男轻女,对女儿过于冷漠,完全不像孙当初口口声声喊的爸爸妈妈,唯一对她好的姑姑也感觉是因为孙对她言听计从,仿佛她的宠物,书中并没有读出姑母对侄女的疼爱怜惜。
方孙两人一开始在一起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主要是方鸿渐太糊涂了,一时冲动便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方鸿渐对孙柔嘉不是爱,是男人对于柔弱女人的怜惜,是一种天性。
他俩结婚后,一天两小吵三天一大吵,孙柔嘉心胸狭隘尖酸刻薄不识大体,方鸿渐志高气短软弱无能毫无主见一出错就为自己找理由,他俩婚后生活看得人头痛。要不是孙柔嘉对方鸿渐还有爱,方鸿渐对女人的怜惜,他俩或许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辈子这样吵吵闹闹过下去,想想就让人觉得无趣。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里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书中人的生活于作者笔下戛然而止,真实的故事却在现实轮番上演,正如书名围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于此,一代人生于此。
四星是给自己的,第一次读围城,总觉得读得不够透彻,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经历吧!以后还要继续读下去。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2
在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从中获益颇多。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满现状、不甘受屈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勇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对于她,最使我感动的是她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爱情的执著。简·爱自幼失去双亲的疼爱,还经常受到收养她的舅妈及其子女的歧视与虐待,但是年幼的她仍能顽强独立地生活着。这令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后来,舅母为了甩包袱将她送到了教规严厉、条件极为艰苦的洛伍德义塾学习。一转眼,八年过去了,她在那里当了六年的学生,两年教师。可是洛伍德义塾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在那儿的学生能活到一年半就很幸运了,那里经常会感染很多的疾病。尽管如此,她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更深深地震撼了我。
还有就是在她长大后,为了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生活,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与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相爱,可后来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直被囚禁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伤心之极,她孤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生活艰辛,后来因为心中一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重新又回到了他的身边。这时的庄园已是面目全非,罗切斯特也双目失明。但是她并没有抛弃正需要得到照料的罗切斯特,而是毅然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她并没有向不幸的命运屈服,而是变得愈来愈顽强。在我的眼中,简·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
如有空闲,端起这本书来细心阅读一下,你会得到一次心灵的升华。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3
头顶三颗毛,身背一张破凉席,瘦小的身体弯曲着,赤着脚走在石板路上……这,就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伙伴们,你们知道《三毛流浪记》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那就让给我来告诉你们吧!
1947年的一天晚上,画家张乐平冒着大雪走在上海弄堂里,远远地看到三张通红的小面孔。走近一看是三个十岁左右的流浪儿,正披着破麻袋赤着脚,紧紧地围着一个烤山芋的炉子取暖。有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不停地跺脚。有一个趴在雪地上鼓着冻红的腮帮去吹即将熄灭的火。寒风呼啸大雪纷飞。贫穷的艺术家呆呆地看着这三个他无力帮助的孩子,叹了一口气,去兄弟家借宿了。第二天早上,他又路过那条弄堂,却看到有两个孩子已冻死在那个炉子前,小手还伸在熄火的炉膛里……张乐平痛哭流涕,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张乐平悲愤,他要呐喊,他要画三毛流浪记……就这样一部反映旧社会儿童生存状况的作品问世了。
今天,我又重温了《三毛流浪记》,书中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的表情,再一次深深地刺激着我的神经。一个头顶三颗毛,身穿褴褛衣衫的小男孩俨然映入眼帘。他正在帮人擦皮鞋,一个凶恶的警察走过来对他呵斥着,并拿走了他的工具和钱都。但他不泄气,又去卖报纸。
第一次,因为他跑得太慢,他到人群中的时候,发现每一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张报纸在看,于是他就把旧报纸当 废纸卖给小贩。第二次,三毛一拿到报纸就往人多的地方跑,不一会儿功夫,报纸全卖掉了。看到三毛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求生的勇气,我想到了我们。试问,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我们有没有珍惜过呢?我们集万众宠爱与一身,在学习上我们是否努力了呢?
回头再看三毛,可怜的三毛,在天寒地冻中他还是一身短衣,我多想把爸爸妈妈送我的羽绒服送给他来取暖;在瓢泼大雨中,他不断地在街檐下移动着他瘦小的身躯来躲避风雨,我多想把我漂亮的'小花伞送给他来遮雨;在黑心的印刷店中,他忍受着欺凌与饥饿苦苦挣扎,我多想把妈妈买给我的点心送给他。哦,还有昨天的生日蛋糕,他一定会喜欢的……可怜的三毛,你不曾幸福地生活过一天。
伙伴们,当你闲饭菜不好吃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三毛吧;当你闲衣服旧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三毛吧;当你闲零花钱少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三毛……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4
记得小时候每次新学期开学领到新书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挨本翻个遍,还不时地将脸颊埋在书里,闻着那沁人心脾的油墨香味,深深陶醉其中。是的,书香伴我成长,让我在书籍海洋里尽情遨游,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天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法布尔自幼喜欢昆虫。书中介绍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婚恋、繁衍、死亡等。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关于昆虫的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田野里经常闪烁着的亮光,大家都知道是萤火虫的`杰作吧!以前,我以为萤火虫只吃树叶、草,读了《昆虫记》后,我大吃一惊———萤火虫竟然是肉食性动物,主要猎物是蜗牛。萤火虫先用嘴里的两颗獠牙向蜗牛注射毒素,再用一种特殊消化液把蜗牛液化,蜗牛就这样成了萤火虫的美食。
读了《昆虫记》,我知道了大自然的奇妙,昆虫界里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探究昆虫界的事情,完成法布尔还没完成的事。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样平凡的,我们要把平凡的一生充分利用起来,不要让自己的一生无聊度过。人的一生虽短暂,但我们要在短暂的一生中让自己快乐,把自己的一生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好好利用宝贵的一生。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5
寒假里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名叫《城南旧事》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在那里度过她的童年,也让她在各种见闻和遭遇成长了起来。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而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我最喜欢《冬阳 童年 骆驼队》因为骆驼队很可爱,她给英子带来了很多快乐,也给了我很多生活的启示,尤其是沉得住气,不着急。
每年的寒假是我最期待的,但却也让我很头大,因为总会一大堆一大堆的作业跟着我。就说今年的寒假吧。数学寒假乐园、语文阅读训练80篇、英语阅读100篇等等。所以,我的寒假永远快乐与烦恼并存。可是,今年寒假有点不一样。奶奶把我送到姐姐家去写作业。姐姐给我订了一个小小的计划,我每天只做4页数学练习题,4页数学寒假作业,3篇语文课外阅读,3篇英语阅读和30分钟课外阅读。完成了这些作业后,其实我每天还有4小时和朋友玩呢。我就这样按着计划认真的做,使劲地玩。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发现十天后,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真的就像骆驼一样要沉得住气,不要着急,慢慢地做,慢慢来;总会做完的,而且之快让我有点吃惊。
其实,身边的事都能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在1948年和1986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均夺得冠军。当记者请他谈谈经验时,性情木讷,不善言谈的山田本一的回答跟谜一般:用智慧战胜对手。令人不得要领。原来,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上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原来“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就这样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走才可以创造很多奇迹的。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6
七月,盛夏。日子波澜不惊,此时,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点溅落在窗台上,风吹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初中学生读后感篇7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简爱》,很好看。里面说有个孤女叫简,她生活在舅妈的家里,而她的舅妈不喜欢她,把她送到了慈善学校,她在那里当了六年学生。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的脾气十分古怪,但是他们却渐渐的相爱了。
在他们正要举行婚礼的时候,门却突然被一位牧师打开了,牧师说:“婚礼不能举行!因为罗切斯特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妻子,上一次的婚礼就是我为他们举行的!”罗切斯特先生的脸瞬间惨白,定了定神,说道:“我确实已经有了一个妻子,但是她的祖先和她的`孩子包括她自己都是疯子,所以我把她锁在一个房间里,这也是为了不让她做傻事!”简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于是在晚上偷偷的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她流浪街头,甚至还向人乞讨。最后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想念一天比一天深,终于她再也忍不住了,她决定去找罗切斯特先生。
可是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的时候,发现庄园早已化为一片废墟。于是她边走边打听罗切斯特先生的下落,终于打听到罗切斯特先生现在在芬丁庄园,可是他在火灾中右眼失明,左胳膊被烧断了,那个疯女人也死了。简不知道自己现在是悲伤还是高兴,但是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了,她不顾一切的冲到了芬丁庄园,在那里她看见罗切斯特先生那悲伤的目光。罗切斯特先生看见简的时候,目光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他说:“上帝呀!我没看错吧,这真得是简吗?”说这话时,简向罗切斯特先生走来,紧紧得拥抱住了他。
从此,他们幸福得生活在芬丁庄园,从来没有任何人来打扰。而且幸运的事发生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右眼恢复了视力,简生了一个活泼善良帅气聪明的小男孩儿。
初中学生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