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思考和评价,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让我回味电影中的精彩细节,并深思其中的含义,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粮仓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粮仓观后感篇1
虽然时代、条件不同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下面我结合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并对照焦裕禄精神,初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提高。
一、学习焦裕禄精神,补足精神之钙。
向焦裕禄学习,是学习他视信念如生命的坚强党性,学习他视群众如亲人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视责任如泰山的敬业精神,学习他视品行如珍宝的道德情操。弘扬和传承焦裕禄精神,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以焦裕禄精神引领各项工作,做到知行合一。总的认识是:做工作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尽职,也就是说要在其位、干其活,这是最起码的工作底线;第二种境界是尽责,也就是说要带着责任感、紧迫感干工作,除了尽好本分之外,还主动承担、超前谋划;第三种境界是尽心,也就是说要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工作上,干不完工作坐不住,干不好工作睡不着,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于开创。
学习焦裕禄,就要以这“三种境界”为鉴,重点锤炼“六个方面的作风”,即:一要恪尽职守,自觉把岗位当阵地守、把本职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做到在其位、尽其责;二要真抓实干,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纠正和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心浮气躁等问题,坚持戒虚务实,以抓铁留痕、踩石留印的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三要勇于担当,遇事当前,不等、不靠、不推诿,急难险重任务时,敢挑重担,勇于负责;四要敬业奉献,发扬点灯熬油、滴水穿石的精神,事不过夜,工作再累不发牢骚,任务再紧不打折扣,在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中履职尽责,有所作为;五要以民为重,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去做,群众不支持的动作不去为;六要创先争优,处处坚持高标准、时时讲究高质量、事事追求高效率,勇立潮头,争当标杆。
二、对照焦裕禄精神,查找作风之漏
对照焦裕禄精神,我认为自己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结合前一阶段时间的查摆,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对照焦裕禄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查摆出自身联系服务群众还不够深入。虽然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但不可否认,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比如,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不多;对群众的意愿要求感受不深,认识不足,主动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到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盼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把握和对待上有差距。
2、对照焦裕禄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查摆出自身务实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比如,有的工作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主动思考不够。
3、对照焦裕禄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查摆出自身积极作为的工作激情有所弱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稳多、求进少”的倾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比如,抓本职工作较多,主动参与其他工作较少;抓工作满足于常规方式,亮点和新举措少。
4、对照焦裕禄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查摆出自身思想上还有要求不严格的地方。虽然能够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八项规定有关要求,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不存在公车私用、人情消费、职务消费等现象,但对社会上有些现象见怪不怪,甚至不同程度地羡慕他人活得比自己“潇洒”。这些都是贯彻党风廉政建设不坚决、不彻底的表现。
三、向焦裕禄同志看齐,找准整改之策
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时刻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子、以“严”展现工作作风,以“实”体现工作实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快捷高效的服务质量,做好工作,切实把学习焦裕禄精神体现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去。
一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锤炼党性,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争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模范,心中时刻装有人民群众的模范,立党为公、甘于奉献的模范,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勤政为民。把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作为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实际工作中,全力做到为民用情到位、为民谋利到位、为民解难到位。在现有的岗位上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
三是进一步开拓进取,提升工作水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工作,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干事情,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
四是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坚持常自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时刻注意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严格抓好整改;坚持常自励,按照“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注重实干、务求实效;坚持常自警,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纪律观念,自觉做到慎权、慎始、慎微、慎友,坚决筑牢拒腐防变篱笆,维护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粮仓观后感篇2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袁隆平院士的离世,让无数国人悲痛、令世人哀伤,一颗耀眼的东方巨星同我们辞别,“神农”的功绩永远留在了人间,留在了千万万群众的心坎。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第一个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的功劳是让中国人更加稳定地端稳了自己手中的饭碗,播撒了艰辛汗水和无穷智慧,收获了精神富足和崇高品格。可以说,袁老的一生,光荣而伟大、为民而广博,如同他热爱的土地一样敦厚纯朴、如同他播下的种子一样顽强坚毅。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温饱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攻克的首关,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和目标。袁老扎根土地、埋头苦干、艰辛钻研、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坚毅且挺拔、英勇而神圣、庄严而睿智,用勤勉的一生、辛劳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助力解决温饱事业和民生大计,追求“禾下乘凉”梦、书写华美篇章、绽放人生丽彩,让“袁隆平”雕刻进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成为一道风景丰碑,也让世人铭刻了“袁隆平”三个字的深邃含义和沉甸价值。这正是对其“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的写照,也是“人民群众把他举得高高”的诠释和注解。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大事,是最基本的国之大者、最起码的权利保障。袁老托举的饭碗,是十几亿人的大饭碗,他的精神情怀和品格追求、人生理想,何其宏远、何其磅礴、何其伟岸,值得每个人铭记、铭刻、弘扬、传承、赓续。英雄的步履,需要有人去续航;英雄的衣钵,需要志士去光大。袁老为公为民、不计得失、俭朴敦厚、攻坚克难、义无反顾、扎根土地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宝贵营养,是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都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征路上,有许多如同袁老一样的璀璨星光,交织成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斑斓星河,照耀中华民族坚毅前行、滚滚向前的光明道路。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手中,缅怀袁老、致敬英雄、昭启未来、奋进前途,我们要将英雄的气概、顽强的品质、拼搏的意志、为民的情怀滋养起来和武装起来,让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延续下去,镶嵌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潮流,凝心聚力、满怀壮志、昂扬挺进、乘势而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新梦想新奇迹。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敢圆梦,得靠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硕果累累,往往是汗水浇灌、辛勤劳作、耕耘犁耙之后,土地才给予劳动付出的报酬和恩赐。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让精神弘扬在新时代、把作风带进入新征程,像一颗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破岩、茁壮,必将能够在迎风飘扬、春风化雨中花开叶茂、繁盛似锦,到处都是一番更为活跃的创造创新。
粮仓观后感篇3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你也许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着。”的作者李绅,而我会想到伟大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凭一己之力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我由衷的敬佩他。
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隆平爷爷,他有两个梦,一个是他自己在禾下乘凉梦,梦想实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在禾下悠闲地乘凉,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奋斗终生的人,以前的水稻生产量很低,所以有不少人要吃红薯、野菜等。1960年的一天中午,袁爷爷走出校门,他远远的看到马路边围了一群人,走近一看,路边横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们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袁爷爷也非常难过。可大部分人还是吃不饱,甚至有的还被活活饿死。从此以后,袁爷爷带着学生一起攻克难关,在袁隆平爷爷的不断努力下,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问题,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这些光亮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袁隆平爷爷的努力。“搞研究的人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研究”。他一直秉持着自己的理念,“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换取优质”。一路走来,亩产700kg、900kg、1000kg……我国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了飞越性突破——正是田间那日渐佝偻瘦小的身影近六十载风雨无阻对梦想的追求、超越!许多人说中国的粮食够多了、够吃了,可他始终想:“世界这么大,几十亿人要吃饭,粮食安全不可掉以轻心”。本该颐养天年的鲐背之年,袁隆平却依然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不忘初心,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正是袁隆平爷爷那不畏艰险的精神,使我们如今都能吃饱饭。
我要好好学习,以袁隆平爷爷为榜样,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粮仓观后感篇4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粮仓观后感篇5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因为出生在粮食大饥荒的年代,小时候吃了不少苦。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暖大地,脑子活络的曹宏球率先在村里种起了杂交水稻,他家职责田的粮食产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种的蔬菜瓜果也比别人好,还培育出无籽苦瓜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将田里的活交给妻子打理,他则改行专门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对袁隆平心怀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费为袁隆平雕塑一尊汉白玉塑像的念头。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后,袁隆平请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说,“你和广大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还更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我就领了,但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是就应的……因此,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为我塑什么石雕像上,我实在受不起你的这种厚爱。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
之后,曹宏球为了表示对这位“米菩萨”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万元的积蓄,请人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雕像。在竣工时乡亲们放鞭炮,扭秧歌,还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长寿与祝福的寿桃果品。在乡亲们眼中,袁隆平是恩泽乡里的米菩萨。袁隆平听闻之后很不高兴。但之后听说曹宏球家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时,袁隆平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了两万元钱。而因为日晒雨淋,曹宏球无力维护雕像,这位老实的农民只好又跑来长沙,期望袁隆平能资助一下,但这回他却碰壁了,袁隆平听说是要钱维护雕像,他坚决不同意给一分钱。
粮仓观后感篇6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的国士——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巴基斯坦人民盛赞袁老是“终结饥饿的人”,而他在采访里说出了他研究水稻的初心:“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在研究杂交水稻时,袁隆平爷爷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研制了杂交水稻。可惜的是他在91岁时因器官衰竭而死,我们要向袁隆平爷爷致敬。
“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袁隆平爷爷,您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止钻研的脚步。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将一生铭记您,袁隆平爷爷,您就是夜空中那颗最闪亮的星星!
粮仓观后感篇7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粮仓观后感篇8
人生像一粒种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你猜我心中的那位英雄是谁?他,姓袁,叫袁隆平。
他长得十分慈爱,短短的头发,黑黑的小眼睛,像一个小孩,人们都十分喜爱他!他十分善良,每一天的早晨,都会起得早早的,给我们种大米吃。他种的大米一定是又甜润又爽口的!你以为他就这样被我称为英雄吗?不,不,不!不对,他越到后面越是一位英雄!
在一个下雨的清晨,路上、公园、野外没有一个人。可在田野中,就有那么一个老爷爷。他身穿雨衣,头上顶了一顶帽子,手上拿着一把大锄头,在田里忙东忙西,就像早饭都没有吃,在田野中找食物吃似的。可你意想不到的是,其实他是在为我们种东西吃。“一二!哎呦!一二!哎呦!”他清脆的口号把居民吵醒了。屋内的人打了个哈欠,对窗外的老爷爷叫着:“下这么大的雨,还在外头,这才几点啊!快回去睡觉,注意身子!”可老爷爷叫道:“不了!你快睡吧!”语气坚定,话音刚落,老爷爷又叫起了口号,做起了艰难的工作,那个人只好又睡下去了。
这就结束了吗?不!意外总是会发生。老爷爷在清脆的口号中睡着了,睡得那么沉,什么人也叫不醒。医车来了,人们追着车,想送他,可怎么也追不到。夜里白天都能听到大家的哭声,那是在给爷爷送别!医院门口,独特的大米送别方式,那是对爷爷最好的道别。
对!他就是那个老爷爷,袁隆平,他的伟大精神改变了我。他的执着、他的工匠精神都将成为我的人生信仰,让我的学习之路不断前进!人生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不断的汲取中才能够茁壮成长。相信未来,我也能成为一粒种子!
粮仓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