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的深入思考和体悟,通过写好读后感,我们可以向读者展示书籍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58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智慧书读后感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智慧书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同学借给我的书——《智慧背囊》,其中有一篇文章冷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生活如蛋糕》。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儿向祖母抱怨自己的生活多么糟糕。而正在做蛋糕的祖母问他喜不喜欢吃蛋糕的配料——烹调油、生鸡蛋、面粉、苏打。小男孩儿都说恶心。接着,外祖母告诉小男孩儿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是的,难写东西单独吃味道都不怎么样,但不他们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后,就会做出美味的蛋糕!”
对啊!外祖母说得相当正确。生活如蛋糕,太甜就会腻人,太酸就会刺人……酸甜苦辣才有人生百味之乐趣。生活是一门加工的艺术,只有懂得把多种内容加工组合,才能创造出美味的蛋糕来,以超然的心面对荣誉,以乐观的心面对坎坷,以豁达的心面对失落,以冷静的心面对成功,以平常的心面对人情,以孝顺的心面对亲情,以执着的心面对事情,它们组成的生活蛋糕足以营养我们的生生世世。
要是你懂得如何思考和安排你的生活,你就是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工作。如果你想生活的很快乐,你就必须加倍的热爱生活。人类伟大而光荣的杰作就是知道如何恰如其分的生活。只有加倍的热爱生活,就会给你前进的动力。
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是靠我们自己掌握。
是这篇文章告诉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应该怎样生活!
智慧书读后感篇2
朋友从深圳回来,带了不少好书,今天见面,他慷慨地借我一本。一看题目《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喜欢。再看作者,王晓春,好像在《人民教育》上见到过他的名字,又依稀记得教育在线上有他的专帖,于是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一共有100个案例点评,今天读了10个,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
我发现了自己平时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我是读到第6个案例时感觉到这一点的。这个案例是一名叫“黄玫瑰”的老师写的《爬树风波》,介绍了一个孩子顶风爬树的事情,黄玫瑰老师遇到学生汇报,先是不满,然后是问“为什么”,最后用“小树会不乐意你站在它的身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教育效果。
王老师的点评题目是《面对问题,要探究》,里面有这样几句话:黄玫瑰老师发现学生公然不听她的话,第一个反应也是“不满”,这属人之常情。问题是她能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能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了不起的转折。有大批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没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化,他们的思路沿着“不满”向前进,变成了“发泄”,于是点燃了战火。
黄玫瑰老师遇事能保持平常心;很多老师不能,他们失控了。
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教育方法,有研究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不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地质学家不会对化石喊:“你怎么可以出现在这个地方?”当你把对方当做研究对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后面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个发生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真实的案例。
我们班上的黄同学在自习课上把自己的桌子当马骑,还不停的煽动、喧哗,被我发现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把黄某叫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问并声嘶力竭地指着他的鼻子责骂他,给他一个狠狠的教训。发泄完之后我一个星期没理睬黄同学,哪怕他在我体育课上积极的表现自己。直到有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他的一篇作文,在作文中他提到这件事带给他的伤害,因为同学们都拿我指责他的话来嘲笑他,他请求老师能在班上讲一下。读完他的作文,我才有些后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
现在回忆起这件事,那些足以伤害人一辈子的话又回荡在耳边。不知道黄同学是否原谅了我,我相信他会的,因为他信任我。而我呢?至今都没搞清楚当初他为什么要那样说。
今天读了王晓春老师的点评,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正如在这个案例最后他点评的那样,“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黄玫瑰老师不然。她不但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从孩子的角度,甚至能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把这叫做‘立足点的多元化’。能多角度看世界,是为智慧。”这几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作为一名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确实是以自我为中心了,从没想到去问问黄同学,当时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我是一个缺乏探究意识和科学态度的教师。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而在这之前,我还以为是自己的冷漠促使黄同学有所收敛不再嚣张,这真是双重意义的愚蠢了。看来这真是一本能增加教师教育智慧的书。读完这10个案例,我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智慧的缺乏,首先是缺乏探究意识,其次是要向黄玫瑰老师那样有探究的愿望和习惯。正如“医生治病一样”,遇到问题能不能提出几种“假说”,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是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以前的我算不得一个真正意义的行动研究者。不过我已经开始觉悟了,这是进步。
智慧书读后感篇3
最近,我在读一本叫《智慧背囊》的书,刚才读到了一篇《把握机会》。
作者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需要坐公交车,于是她直奔车站,但快到时,车却缓缓的开走了。
我知道,如果我跑步追那车,是能够赶上的。但是,我犹豫了,认为公交车不过是几分钟一趟,何必要紧赶慢赶的呢。于是,在犹豫中,我前行、追赶的脚步停下了。我等起了下一班车。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几个几分钟过去了,车子仍不见影。天渐渐的阴了下来,最后下起了小雨。
等我踉踉跄跄赶到目的地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我被浇了个透儿。事情没办,因为我的样子很狼狈,已经没有精神去办事了。
作者后来追悔莫及,回家的路上,她回想着当时,想如果当时用力赶上那班车多好,并由此想到了生活,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坐车如此,那么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赶不上的只是一班车,明天失去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机会只属于把握机会的人,而不是等待机会的人。
没错,我们总是得过且过,明天后天还是这样,于是,什么事都付诸东流了。其实不必等待,我们完全可以一点点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努力,开始学会把握机会吧,这样,我们终会看到自己最想要的结局。
智慧书读后感篇4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智慧书读后感篇5
我喜欢阅读!阅读,是一种享受,像冬日的阳光照射进人们的心里,使枯燥的心灵变得滋润起来。
自然中的小草、大树、人类中的快意与波澜,都会闪烁爱的火花、情的充溢,都会流露出笑的宽慰、苦的涩味。这些都会给我一颗澄澈之心、充沛之心、向上之心。
读书,自然得读好书。我选取的就是《智慧背囊》,这本书真的令我获益匪浅,里面的一则则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段小经历浓缩了精彩的生命真谛。如《读者》般隽永优美、视野开阔;像《青年文摘》一样纯净朴实、见解深刻,提高了我的考场竞技和潜力!
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康熙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3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而第三杯,他敬给了他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还有鳌拜。众人皆目瞪口呆。
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身份高低,就看他的对手”的确,没有对手,你看不出自我的价值,显示不出自我的潜力。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去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的磨炼自我。从这一层意思而言,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智慧背囊》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它能使你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值得一读。
智慧书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