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与书中人物的一种情感对话,读完有意义的书籍之后我们一定要认真写好读后感,58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的读后感5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1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2
当然,沙漠区自然少不了仙人掌,那些仙人掌个个挺起叶子上的刺,像一头头好斗的公牛,好像在警告我们:“离我远点儿,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大人继续喝酒,我继续吃菜。刚回到我的位置,zcy就捅,我一下叫我雅猪大妈,我刚准备和他骂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就有两个字在我头上飘——淑女,我立刻换了个嘴脸。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3
最近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我对“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这句话是孔子教给他的弟子仲由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可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那天我的几个朋友来我家,我们一起聊天,不知不觉聊到了地理。我问她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有几个么?”大家都困惑地摇摇头,唯独有位“聪明”的,她告诉我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只有一个,面积好象是几百平方公里吧。话一说完,另一位朋友就反驳到:“谁说的,上次我在网上就看到了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好像就有20多个哩。”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我们上网寻求答案,果真跟另一位朋友说的一样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就有25个,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0.012平方公里。那位“聪明”的朋友“唰”的`一下羞红了脸。
看来如果你养成了不懂装懂的坏习惯,那你可要麻烦咯!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4
?论语》是这样的一部书,他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
?论语》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就介绍了曾子的为人行事,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给我的本事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每天都反省反省,他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今天我也要继续发扬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不仅自己的事情,就是见到别人做事时,也要留心学习观察,处处总结经验教训。
?论语》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了孔子认为学习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过了,在定时的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学生从远方来(求教),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怀恨在心,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他们,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爱人民,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行这些以后,有剩馀力量,便去学习文献。”孔子的这段话,指出了古代对青少年行为的基本要求,今天,学生要在这基础上对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读读《论语》似乎对我有许多的启示!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5
?论语》中孔子强调的礼,主要指的是礼法,礼乐,也包括了礼仪的内容。礼的要害,在于互相尊重,以理顺人际关系。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不知礼,无以立”。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不懂的礼节就无法立身。孔子还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强调的礼有其腐朽和消极的一面,如“三纲五常”“父亡守孝”等,早已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孔子提倡和实践礼仪的一些积极内容,如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礼尚往来、礼貌待人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必须继承和发扬,它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礼仪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加强团队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敬老尊贤。敬老尊贤的道德风尚是明礼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兴旺、社会稳定、人民进步的像征。孔子特别强调敬老尊贤、长幼有序。一方面,他强烈批评一些年轻人不尊重前辈和先贤的现象。阙党地方的一位童子捎信给孔子,有人问:他是个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他坐在长辈的位置,又看他同年长人并肩而行,他并不是一个求上进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另一方面,孔子又是敬老尊贤的实践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按理说,孔子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先走也无妨,但他在乡人聚会时,让长者先走,后自己退席,体现了孔子礼让的品格。敬老尊贤不仅包含着敬重前辈的内容,还包含着尊敬上级领导和有知识学问、有成就的人。古人说:朝廷论爵,乡党论齿。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成员之间,虽然政治上是平等的,但总是要讲究上下和长幼之分,懂的下级尊重上级,晚辈尊重前辈,否则就会出现秩序的混乱。深刻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低级错误。如在一些宴会中上级领导未到或主持人未宣布开始,少数人已动筷子,先吃为快,或者领导尚未退席,下属人员一走了之等不礼貌的现象,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却因少数人不讲礼貌,弄得上下不愉快,真是“大煞风景”。
以人为本。孔子倡导的礼仪,突出了以人为本,并且躬身践行。孔子家的马棚烧了,他从朝廷回来,首先问道,伤人了吗?把财产损失放在其后。《论语》中,对孔子尊重人作了精彩和细致的描述: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对残疾人体贴有加,体现了孔子至诚的道德修养。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尊重人放在首位,在待人接物,特别是接待重要来宾时,要十分注意细节文化,坚持做到准备到位,礼节到位,程序到位,标准到位,避免因礼仪不周给公司带来名誉和经济上的损失。
恪守秩序。孔子恪守“席不正,不坐”的礼仪,看起来十分可笑,但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培育,虽是小节,但有可能影响大局。事实上这种礼节今人仍在借鉴。小到宴席的座次、会议主席台的摆设和名签的摆放,大到迎接外国元首动用三军仪仗队,可见礼仪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孔子提出的“食不语,寝不言”的箴言早已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条令》。对于集体生活来说,这不仅出于礼貌的要求,也是讲究卫生确保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维护集体生活良好秩序的客观要求。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把请吃作为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工具,但如果吃的是公共食堂,住的是集体宿舍,“食不语,寝不言”的礼节仍是必须坚持的。
姿仪端庄。《论语》中描述了孔子履行公务的形象:孔子走进国君的宫门,弯身恭敬的样子。他站立时不挡在大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通过国君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提起衣服的下摆向堂上走去时,弯着身子显得小心谨慎。退出堂来,下了一级台阶,便恢复原来的脸色,显出愉快的样子。下完最后一级台阶,小跑前进,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又显得恭敬和谨慎。这里描写的是孔子面对国君,站立、行走的细节,正是形态、心态,神态都非常到位,不愧为是践行礼仪的大师。孔子对姿态不端,不讲礼仪的做法深恶痛绝。孔子去原壤家帮助治丧,原壤伸展两腿蹲坐成箕踞状等孔子,孔子对原壤不礼貌的行为十分反感,他说:你年幼时不讲孝悌,长大后毫无成就,老了不死,真是祸害,用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姿态和仪容是行礼仪的基础,万达的制度和行为文化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具体说要从坐、站、走做起,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另外不要认为穿衣戴帽,各人所好,要十分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仪表,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庄重、热情、向上的感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时代的发展对礼仪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礼仪公司和礼仪培训层出不穷,礼仪已经成为社交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检验民族素质的尺度,同时也成为企业文化和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沃尔玛服务员的微笑就提出了“三米微笑记胸怀,八颗牙齿露出来”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礼仪的学习培训,认真贯彻企业文化和遵守社会公共礼节的要求;必须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礼仪的楷模。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6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篇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她的意思是: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会到了,古筝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我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只是还不够深,应该继续努力。
再看看其它学科,总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更好些。我的数学不太好,常常会出一些不该错的题。结合《论语》里的这句话,再看着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们,我发现她们非常喜爱数学,常常以解题为乐趣。而我,还只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课,不喜欢深入思考。现在我知道了我和他们的.主要差别在哪里,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从数学中发现乐趣,爱上数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论语,却让我明白了这许多的道理,我会慢慢学习其它的《论语》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