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将书中的故事和情节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国学经典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1
小时候经常听爸爸讲三国的故事,什么桃园三结义忠肝义胆,关云长过五关崭六将,赵云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等等。所以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我国的经典名著。我读过《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岳飞传》……其中《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中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我喜欢书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像曹操的老谋神算,刘备的仁慈爱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孙权的雄才大略,关羽的忠肝义胆,许褚的忠君爱主,马超的英勇善战,张飞的粗犷豪放,同样还有张松的卖主求荣,吕布的匹夫之勇,袁绍的外宽内忌,袁术的横征暴敛……。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演义着传奇,又在传奇的故事中诉说着历史。
在《三国演义》之中我喜欢很多的人物是吕布。最开始认识吕布是在游戏卡片上,他头戴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手持方天画戟,骑着赤兔宝马,英姿飒爽,威武神气,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在电脑游戏《三国志》中我更是目睹了他的神勇无比,天下无敌,真不愧为“飞将军”的美誉。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对吕布有了重新的认识。吕布除了英勇善战外,还有他的另一面就是背信弃义。一匹赤兔马,千两黄金,他就动摇投奔了董卓,并忘恩负义地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他的背信弃义致使他中了王允的。连环计,为了美女貂蝉,又杀死了义父董卓。吕布纵有千般能耐,武功盖世,但他的品性却让世人及他的部下鄙视。最后在沛城战斗中,失去民心的吕布被部下所绑,缴降于曹操。死亡在即,吕布却又大喊饶命,并说愿意跟随曹操,帮助他夺取天下。最后曹操听取刘备的意见,鉴于丁原、董卓的前车之鉴把吕布处死在白门楼上。
其次我喜欢的就是曹操了。曹操也可谓是一代枭雄,他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征战拼杀中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可见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即死在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更可见其足智多谋。
可曹操致命的弱点就是生性多疑。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只因多疑而错杀了真诚待客全家为后人唾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十万支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满载而归,让后来的赤壁之战有了成功的基础。后来曹操多疑到连身边的仆人和参谋杨修都不能受到信任遭其杀害,故有了“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之谈。
谈经典让我回味无穷,了解了许多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让我从故事中学会了辨别事非,对待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地去评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缺点,历史人物尚可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还未成年的小学生呢。因此我们同学间应该多发现他人的的优点、多包容他人的缺点,让自已生活的开心点,让他人也生活的开心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关爱与欢笑!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2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在学校举办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同时也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比赛时,我就在他们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比你们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3
在我床头的书架上有一本《三字经》,那是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帮我买的。我经常会拿出来读一读,我知道《三字经》要朗朗呤诵和细细品读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正如《三字经》里所说:“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段话告诉我们: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妥当的。如果幼年不好好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知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三字经》中这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我也印象特别深刻。这段话说的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号老泉)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学习,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当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尚且悔恨自己的年幼无知因而发奋补救。我们这些小孩子更应当趁早努力读书,用心思考问题。通过这段话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奋发图强,要不就真的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三字经》中的经典还有好多好多,真是举不胜举。我每次读它都如同沐浴在先贤的灵光下,受益匪浅。它真是我们一生中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以后我一定要多读这类的经典。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4
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进一步学习北大大课堂、楼宇烈讲授的《国学课十三堂》,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在“欲”的驱使下将自己变成物质文明的奴隶。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5
最近学校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我虽然才读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浅。
?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是《国学经典》里的第二个故事,它说得是在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缅伯高在过沔阳河时,他想给天鹅洗个澡,从笼子放出来时,天鹅展翅飞向天空。缅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几根鹅毛。礼物飞走了,缅伯高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敬献给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象缅伯高那样,天鹅飞走了,只剩下鹅毛,就诚实的将鹅毛敬献给了唐太宗,送给别人的礼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礼物本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的去对待别人。你怎么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通常也会如此待你。就如庄子在《庄子。渔父》中写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国学经典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国学课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