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观后感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对电影情感的记录和表达,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艺术之美,观后感让我们对电影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钢的琴》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钢的琴》观后感5篇

《钢的琴》观后感篇1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

《钢的琴》观后感篇2

闲来无事整理一下电脑,看到一个几年前的电影《钢的琴》,已经忘记剧情了,拖着鼠标快进的了解一下,影片中有秦海璐出演的,出于对她的喜欢于是又重温了一遍。

剧中里面小元的母亲找了个卖假药的有钱人结婚了,想给小元更好的环境,把她接走,而小元的父亲想把她培育成为一名钢琴家。因生活条件所限没有办法给小元买钢琴,在多方想办法后,决定给小元做一架钢琴,召集了自己所有的朋友,义无反顾,想做木架钢琴,却因木料所限而改做钢架钢琴,从琴弦到琴键,自己和一位钢琴厂的工程师研究苏联文献,虽中间有些许曲折,但最后还是成功的做出一架钢琴,在影片的最后,当那架浸透着所有人希望和汗水的钢琴慢慢由破旧的工厂中移动出来时,桂林拿着一把破旧的小椅子,放在钢琴前,对小元说:"来,试试。"

破旧的凳子、破败的工厂、一架纯钢制的"钢"琴,如果你的父母将这些摆在你的面前,你是会开心的坐在上面弹奏一曲自己最擅长的音乐,还是一脸嫌弃的走开,告诉父母自己同学家的钢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遗忘了艰苦、汗水、节约,只知名牌、享受、浪费。在拿出自己送给小元的礼物时,桂林脸上并没有送给女儿礼物时的骄傲感,更多的是沉淀、是沧桑,还有一丝诀别,小元用那架无论是声音还是外形并没有很出色的钢琴弹奏时,桂林脸上终于出现些许动容,在我听来尽管声音并不十分悠扬,但那钢琴声会使人永远铭记。小元是幸福的,虽未得到一架正规德国制造的钢琴,却可以收到童年最珍贵的礼物,试想在我们小时候,有谁收到过父母亲手制作的礼物,并且又是如此贵重,这架钢琴细节上可能并不精致,但它却永远留存在音乐扬起时在场所有人的心中。桂林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钱,但是却有着一帮铁哥们,无论是偷琴还是造琴都跟着他义无反顾,他够义气、够敞亮、够朋友!

这部影片当年他它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中不时想起悠扬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在炼钢厂这样一个纯工业化的地方也有音乐家、歌唱家、手艺人,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任何人都拥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人在衣食无忧时只把兴趣当爱好,闲时拿出来玩玩,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发现兴趣能成为饭碗。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身处泥淖,我依旧有像百合一样高洁的人格,身处城堡,我依旧也不会荒废人生,人生要过的充实一些,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心灵上的空虚、无归属感,需要依靠外物填补自己内心,挨过时间。

《钢的琴》观后感篇3

暗黄的色彩充满了整个屏幕,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隐隐响起,主人公陈桂林背着手风琴,骑着老式电动车在前往女儿上钢琴课的路上,拉开了本片的序幕。

“我媳妇儿要跟我离婚,要把孩子整走”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本片发展的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原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奔波于婚丧嫁娶、店铺开张的庆典营生中,而他的妻子小菊却不堪生活的重负,跟了一个有钱人走了。为了得到女儿的抚养权,一架钢琴成为关键。可是贫困如洗的他,上哪里去给孩子一台钢琴呢?

此时的影片配着超级玛丽跳跃喜悦的音乐声,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给女儿用木板画了一块钢琴键盘。“爸爸不给你讲过贝多芬大爷的事吗?贝大爷耳朵背,他就听不见。”在他与孩子弹着没有声音的木板琴键时,我不免有些发笑,不是嘲笑,而是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能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对待生活的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崇敬感。但这个办法最终还是没能栓住女儿的心,在她对着父亲说出她妈妈是如何给她好吃的好玩的时,我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哀。浓浓的沉默围绕在他们父女之间。

可是这终究是女儿啊,不管如何他一定要把她他留在身边。

于是,他四处磨嘴借钱买琴,后来甚至被逼到组织作案团伙偷琴的地步。这时是以跳跃的琴声作为背景,几个人在黑暗中想要把琴偷走,有人摔倒,有人撞到,场景看起来滑稽又可笑。可当第二天被抓到警察局时,又是一段难言的沉默,俄罗斯风情的歌声再一次给人以无力感。

当一次次的努力都被现实击碎,陈桂林依然摸索着。他团结起身边的朋友,想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别看钢厂和钢琴厂只差了一个字,可这差得老远去了!”在那样的社会里,钢琴岂是这么容易造的?

也许是命运给予这个社会的唯一的礼物,陈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里面有专门的做法和研究。那是多么惊喜的一件事!我似乎看见了这个小人物上散发的喜悦的光芒!在我们的眼中,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他们尽管落魄,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都有着对现实不屈的力量。看着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中,认真而具有魅力!

时间长久,过程艰辛。沉重却带着喜悦的斗牛舞曲在最后响起,制作成功的“钢”琴缓缓而下,“咚……”落地。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也落了地,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在心底蔓延。这是影片最迷人,最激动的画面,这是一群男人为尊严,梦想而战,最后成功的故事!

钢琴最终还是被造了出来,女儿弹奏着最简单的曲谱结束了全剧。结局最终不言而喻,他失去了女儿,可是收获的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不屈于现实的打压,奋勇开创的精神!

经典的俄国歌声依然再次唱响,破旧的厂房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公民依然在奋斗,这些小人物带给我们的智慧,却是回味无穷……

《钢的琴》观后感篇4

在这个时光飞逝的岁月里,我有着一颗飘荡的灵魂,我将人生看成一种漂流。然而很多时候,我总会发问自己,漂过岁月之河——家是什么?

家是一只船

看《海上钢琴师》,名叫“1900”的主人翁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与不舍,就是一种对家的眷恋。

生于斯,长于斯,家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这艘船载着他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太平凡,每天对着的都是那一抹蓝,不停地飘着。然而远航的水手都知道,当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时,他们的心跳是欢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湾。

他在船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弹奏美妙的乐曲,想到哪里弹到哪里。人们在他欢快的琴声中度过一次次难忘的旅程,而他一如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热情迎来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被温暖包围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的、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选择了家。

家是永远的岸

家是永远的岸。作为一个普通人,或早或迟,都需要一个家。记得奥运会经典语录里就有菲尔普斯获奖之后的一句:“我要找妈妈!”妈妈就代表着一个家。不论成功与否,家都是倦鸟归巢、落叶归根的最佳场所。当船要被拆卸、炸毁的时候,他依旧没有登上岸,他是属于那里的,那里才是他的家,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永远的岸。他赤条条被人抛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里。油轮天地里的那份独有的情感,让他觉得无论外边的世界多么纷扰,家,才是一个默默护佑着自己也铭记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00字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0xx字

《钢的琴》观后感篇5

看完《钢的琴》,心潮澎湃。其实,高手在民间。

几个钢厂的工人,可以造出钢琴。试想,如果让他们造航母呢?他们会不会想出方法?

电影的一开头,影片黄昏的颜色和极富浪漫色彩的烟囱,让人一下子想到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难道这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感受到,故事情节很好懂。虽没有波澜,但节奏紧凑。让人不禁佩服张猛导演的时代感。如果换其他人执导,恐怕又会不断的煽情,让人不得不感到阵阵肉麻。

音乐是《钢的琴》中非常吸引人的重要元素。从头至尾,一直贯穿着苏联歌曲,而且故事的背景是在鞍山。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跃进时的大炼钢铁。毕竟是喜剧片,在传统的苏俄风格音乐之间,出现了超级玛丽的背景音效,让人会心一笑。女一号的歌声更是让人耳中一新,无论是音腔的把握还是节奏的掌控,都无比的准确和到位。看完前半截时,我还误以为她最终能在电影中成为著名的歌手呢!如果拍第二部,可能会这样安排情节吧!

?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情感的电影。在2011年中国电影如此低迷的状态下,《钢的琴》能够脱颖而出,赢得这么好的口碑,的确离不开剧中人与人的情感:亲情和爱情。钢琴的外壳本身就需要用木材来做,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能用钢材。而最终的效果,非常震撼。银质色的外壳,虽没有木质钢琴外观那么细腻,却彰显巍峨磅礴的大气。当钢的琴被吊着放下来时,整个气势煞然入目,所有人的心都为之动容。我们不能不为男一号陈桂林竖起大拇指。爱,到底是什么?不是给你家财万贯,而是愿意为你付出自己的全部。电影结尾时,小元的手指静静的在键盘上跳跃。故事最终没有说小元跟谁走,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关于爱情,也是一大看点。大家看到了陈桂林和淑贤之间的感情,也希望他们能够早早的结为鸳鸯。但中途突然插进了那个“厨子”,这让许多男性观众对淑贤的印象降了一格。其实,个人认为,作为男人,一定要给女人幸福。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身体上的。如果你一直让她寂寞,她的身体很有可能背叛你,尽管她很爱你。还好,最后两人还是成了一对,陈桂林和“厨子”也和好了,结果皆大欢喜。

?钢的琴》的人物对白是非常幽默的。东北方言本身听起来就很诙谐亲切,再加上电影本身具有的喜剧感,在观看此片时可以说是平均每三分钟要笑一次。

提到喜剧电影,好多人会首先想到星爷的无厘头和冯小刚的冯氏幽默。而东北话的幽默我们最早是从本山大叔身上看到的。在电影中出现东北方言,一股质朴纯真的感觉油然而生,发自肺腑的笑觉不禁流出,让人捧腹。

总而言之,《钢的琴》非常优秀,是继《疯狂的石头》后有一部惊骇世俗的小成本电影。而这种电影,才是人民大众所想要看到的。什么《孤岛惊魂》《白蛇传说》,都是浮云呀!

《钢的琴》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2024年春晚观后感5篇

西游观后感400字5篇

蚕的观后感参考5篇

去旅游观后感5篇

2023心得体会观后感参考5篇

虎!虎!虎!观后感模板5篇

有翡观后感优质5篇

平安优才说观后感5篇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模板5篇

2023心得体会观后感通用5篇

《钢的琴》观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