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学少心得体会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是思维的磨刀石,帮助我们打磨出更为锋利的见解和观点,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留下宝贵的阅读心得,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活力学少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8篇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1

【大家】

作者:吴琳,光明日报驻大连记者站记者;吕东光,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学人小传

钟万勰,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家,中国计算力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1934年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至今。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第一至第四届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与执行理事。现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执委会荣誉委员,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名誉教授。

钟万勰几十年来致力于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研究,对经典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分析有重大推进,创建“离散辛数学”方法;发明了精细积分法,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关系,参变量变分原理等,形成了钟万勰计算力学学术思想体系。他为我国建造首艘核潜艇制定了“潜艇耐压壳强度”的设计规范,曾主持完成多个重大结构工程计算分析项目,“群论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等应用力学结构分析计算理论,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关键问题作出重要贡献。研制出大量具有先进水平的结构分析集成程序软件,至今广泛服务于社会经济各领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其研究成果1991年、2010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icces终身成就奖。1998获国际计算力学协会fellow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等中英文专著。

2020年5月23日,见到钟万勰院士时,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正在忙着著书立说,他的《辛数学及其工程应用》被征订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教材出版工程规划“十三五”教材项目。对于人才培养,钟万勰向来格外重视,要不是疫情耽搁,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给学生上课。

首创

“离散辛数学”是钟万勰对世界计算力学的贡献,更是中国计算力学跻身世界的“国之重器”。它打破了由数学大师圣维南提出、由力学大师铁木辛柯总结出来的弹性力学“半逆法”,即圣维南问题“凑合法”的传统束缚,建立了高效、精准、便捷的计算力学结构分析体系。这一结构分析计算系统广泛适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电子通信、高铁、海上采油、核电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更令人钦佩的是,1996年,钟万勰带着他的“离散辛数学”去斯坦福大学力学所讲学。斯坦福大学是铁木辛柯的“老窝”,里面的弟子都是权威人物。报告会上,钟万勰刚讲几句话,就有人举手提出质疑,但报告结束时,底下反而没有人疑问,他们纷纷表示:“弹性力学还可以这样改进!”之后,就是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外国人在这个领域做了这么多年的庄,我们中国人也该占有一席之地了!”钟万勰骄傲地说。

为什么钟万勰的“离散辛数学”能令众多世界计算力学大咖如此钦佩?能有如此神奇之应用功效?

首先,钟万勰吸收了盛行百余年的世界经典力学哈密尔顿体系,深刻解析了德国大数学家赫尔曼·韦尔1939年针对力学分析提出的辛数学概念。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离散”有限元变分的结构力学分析方式,形成了代数求解的“离散辛几何”方法。而哈密尔顿体系是用复杂的微分辛几何进行差分求解,其理论艰涩难懂,极其不适宜实践应用。

其次,“离散辛数学”是钟万勰近40年奋斗的心血结晶。在此期间,他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计算力学理论:“群论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极限分析中新上、下限定理”“参变量变分原理”“精细积分法”等。“离散辛数学”的诞生,标志着钟万勰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

最后,通过“离散辛数学”,钟万勰建立了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之间的模拟关系。这一关节点的打通,实现了结构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相互贯通,力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纠正了国际计算力学界一直认为的“动力学能量与差分‘保辛’相矛盾”,即“保辛”则不能能量守恒、能量守恒就不能“保辛”的错误认识,为动力学控制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93年,《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出版;1995年,《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出版——这是钟万勰一生40余部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两部。《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出版时,钱学森为此写来贺信:“是您使弹性力学的工程计算体系适应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要求,真是立了大功!”美国工程院院士卞学鐄教授称他的弹性力学新体系是首创。

?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获首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一等奖。1993年,钟万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离散辛数学”体现了钟万勰“不唯洋是尊”的治学思想,“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敢闯!”后来,他追根溯源,把这一发明返璞归真到“祖冲之方法论”上,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并循循善诱将“祖冲之方法论”传播到广大学生之中。

奋斗

钱伟长慧眼识珠,钟万勰大学毕业后被“点名”要进了中国科学院,他也在名家的锤炼中迅速成长。

钟万勰没留过学,但他精通英语、俄语,全凭自学。

钟万勰学习的刻苦劲头,有目共睹。食堂买饭排队在看书,生病被怀疑是癌症住院期间在看书,照顾生病的妻子时在看书,候机、等船在看书,甚至“文革”时期开大会,他也拿着一本量子力学的英文书在底下看。

钟万勰的好学精神与从小的家庭熏陶有关。1934年,他出身于上海,父亲钟兆琳是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教授,我国电机学的创始人。

钟兆琳是一位有风骨、有气节的科学家,曾为抵制日本人愤然辞职。钟万勰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气节,秉承了先父之志。

钟万勰小学、中学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2年,他考入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大学期间,钟万勰就显示出过人的数学天赋以及博览群书的自学能力。

“那个时候,这点内容根本吃不饱。”钟万勰自学了《柯氏微积分学》、库朗—希尔伯特《数学物理方法》、斯米尔诺夫高等数学教程。“胡—鹫津”变分原理的发明人胡海昌院士曾讲过:“钟万勰的数学比我好。”可见,钟万勰的数学水平之高。

毕业前夕,钟万勰撰写了两篇颇有见地的论文,其中《各向异性平面弹性的接触问题》由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推荐给全国力学学会成立大会。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钱伟长看到文章后说:“钟万勰你来给我当助教,你把力学学懂了。”

就这样,1956年,钟万勰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中国科学院。1959年,所长钱学森派他到中国科技大学担任理论力学的主讲教师。刚毕业,就被中国科学界顶尖人物“二钱”看重,钟万勰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段时期的钟万勰博览群书,眼界大开,他阅读了朗道—栗弗西兹《理论物理学》著名的“群表示论”以及其他关于“群论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著作,吸收了1960年美国科学家克拉夫和英国科学家辛克维奇“用能量法解决数值问题”的数值分析“有限元法”,融汇了钱学森、钱伟长、钱令希、胡海昌等中国科学家的各种思想,这些为其日后的学术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正是在这这段时期,钟万勰对传统力学理论产生了质疑。为突破它,他奋斗了近40年。

1962年,钟万勰(左)与钱令希在一起。

不挠

可惜,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不久,“反右”运动开始了,钟万勰遭受“冲击”。出于爱惜保护人才,部门领导胡海昌向当时的学部委员钱令希推荐了钟万勰。

钱令希爱才心切。就这样,1962年,28岁的钟万勰在人生最富创造力和拼搏力的黄金年华,来到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

钟万勰回忆,那是1962年9月的一天清晨,他乘坐火车来到大连,空气清新,真是个难以忘怀的时刻。钱令希竟然一大早就亲自到车站来接他,并为他在大连的新生活安排好了一切。

由于受到钱令希的“庇佑”,钟万勰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之中。“我获得了自参加工作以来发挥才能的最好机会。”而且每周末,钟万勰都是钱家的“座上客”。钟万勰不仅从生活上体会到了钱令希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在与钱令希的交谈中,钟万勰更深切感受到钱令希心中怀有的富强国家的科技创新梦想。

使命在肩,更需躬身勠力前行。作为工作助手的钟万勰,在钱令希的科研方向指引下,两人“珠联璧合”,于1963年发表《论结构极限分析并建议一个一般变分原理》一文。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一是因为其所研究的极限承载能力由弹性力学发展到塑性力学,涉猎问题更为复杂,二是因为拓展了独具特色的一般变分原理。

后来,钟万勰才知道,“在最初进行一般变分原理研究的时候,钱先生已经接受了国家建造核潜艇的任务”。1965年前后,大连工学院正式承接核潜艇耐压壳的研究任务,并成立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钟万勰担任理论组组长。

基于前期扎实的理论基础,钟万勰很快就找到了结合壳体失稳的不利形式。实验组也验证了这一理论结果。在获得成果的那一天,钟万勰兴奋得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楼上,向钱令希汇报。钱令希非常高兴地连说:“交卷了,交卷了!”

正当研究报告借助手编程序在真空管式电子计算机上算出数值结果,并进行研究成果的初步整理时,“文革”开始了。起初,钟万勰还能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或图书馆里,继续研究。可是后来,在一片“造反有理”的声浪中,研究不仅无法继续,他个人也屡受冲击。

由于核潜艇研究需要,钟万勰在蹲“牛棚”时,凭借小时候与父亲下围棋练就的“复盘”本领,在没有任何资料辅助的情况下,全凭“脑袋瓜”把“核潜艇耐压壳体锥柱结合壳体稳定性设计”默写在了一叠废纸上,在“放风”时交给钱令希,确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潜水。而这一成果一直以来成为我国核潜艇耐压壳设计和计算的规范,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创新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计算力学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当时的大连工学院,以钱令希院士为代表的力学工作者身怀报国之志,深感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国际力学界会发生变化。

“要做事必须有人才”,为此,钱令希不仅顶住压力调进了钟万勰,而且在此期间还调进了一批所谓“出身不好”的青年才俊。1972年,趁政治运动稍有松缓之机,考虑到上海有2台可以应用自动化语言的计算机,于是,钱令希向工宣队建议开门办学,成立“上海小分队”,发展我国计算力学。

从1972年到1973年,这支先后由十几个人组成的“上海小分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上海小分队”主要推广土木结构计算分析程序,这类程序设计,计算量浩大,以前都是手工计算,耗时长。如何将计算机算法语言用到力学分析上,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书籍刊物可查,程序全靠自己开发。林家浩教授回忆:“钟万勰看着外国那些天书一样的东西,他就能把它一条一条、一点一点转化成为力学的语言,编出了自动化语言的程序,开发出jigfex(结构分析)计算程序软件,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已经有几百个工程用了我们的软件。”

为开发此程序,“小分队”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工业建筑工学院洽谈,免费帮助对方解决工程设计问题,只要对方提供每天2个小时的上机机时。对方不仅给予支持,还提供了生活住宿方便。

那时,“小分队”每天只能半夜12点前后去计算机房排队上机,无论刮风下雨,即使雪埋脚踝,钟万勰也依旧去排队,甚至发高烧也在编辑程序,真是拿出了“豁出去”的“玩儿命”劲头。

当时的计算机内存非常小,分别为48k和192k字节。为解决如此大量的计算,钟万勰创造出“小马拉大车”的“奇迹”,“小分队”成员按照钟万勰开发设计的程序,针对具体工程进行编辑。自此,这套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解决了大量实际工程问题,上海电视塔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上海电视塔吊装当天,成千上万的上海市民前来围观。“上海小分队”也由此名声大噪,“小分队”驻地、钟万勰的家都被络绎不绝的“取经”人挤满。钟万勰他们不仅把程序无偿奉送,还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多场培训班。

一时间,大连工学院计算力学在国内迅速“蹿红”,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时任上海市政设计院计算组组长的胡云程工程师回忆:“我利用钟万勰设计的程序系统解决了当时市政设计院久攻不下的一个桥梁工程中4个钢箱梁的‘合龙’问题。钟院士真的不简单,他自称是‘土八路’,其实,他不仅绝顶聪明,而且还有超于常人的努力。钟院士是真正有学问的,所以对我的影响很大。”

深究这套软件开发系统的“神奇”之处,关键在于钟万勰将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群表示论”思想运用到结构力学计算之中,而且涉及大量高深的数学知识。钟万勰创造了这套程序的“源代码”。大连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吴昌华回忆:“我就用钟万勰jegfex程序算齿轮,以前的计算机没有硬盘,用纸带机靠内存来解题,我算的齿轮有14个齿,28个对称轴,按照群论理论,只要对二十八分之一的面积或者体积进行划分、求解,问题就全部解决了,所以我知道它的神奇之处,效率太高了。”

一鼓作气,钟万勰将jegfex系统不断完善,开发出简洁版的ddj系统、结构优化程序(dddu)等多种专用程序,在国内建筑领域首先实现了作业软件、施工图绘制一条龙的cad软件开发。这些研究成果为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工程的更新换代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难题。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大连工学院力学系有4个项目受到大会奖励。其中,钟万勰在《潜水耐压的锥柱结合壳的强度和稳定性》《群论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大型汽轮发电机基座的设计与研究》等三个项目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启发

由于大连工学院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我国计算力学的发展,并积极走向世界,缩短差距。1984年,中国计算力学协会正式成立。钟万勰被推举为该协会的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

1986年,中国作为发起国之一的世界计算力学协会在美国成立。钟万勰受教育部指派,率团出席成立大会,并被推举为该大会的常务理事。在连续六次大会上,他都发表了重要的学术报告,成为中国计算力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性人物。

钟万勰内心深处有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发渤海石油,建造海上石油平台。当时的平台设计,中国人自己还不会,国外有软件却不卖,要中国花钱,他们过来人给计算,而且还夹带着不合理的附加条件。

为此,钟万勰组织团队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把这套结构设计计算程序给弄了出来。中海油派了一辆小面包车,拉着打印出来的计算结果,从塘沽开到北京,钟万勰需要把外国的这些计算结果逐一算出来。

这就是难不倒的钟万勰团队,《中国日报》等国内多家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外方最后只好规规矩矩和中方进行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组织贷款,投资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其中,投资建设的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划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而对此进行资质审查、资格评估的答辩会,都是由钟万勰作为答辩人完成的,并且收到良好效果。

以此为平台,钟万勰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他经常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报告或出任主席、副主席,也曾三度访美,应邀在几十所国际顶尖大学做学术报告,还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被英国威尔士大学和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并于1997年被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授予院士奖。

一次访欧交流中,正值海湾战争爆发。钟万勰发现,美国的“smartbomb(聪明的炸弹)”激光制导,精准打击,杀伤力极强,而且,“美国的学界猛讲动力学与控制。这套东西,我可是行家里手啊”。

于是回国后,钟万勰集中研究控制问题,“我们中国一定要把这套东西搞上去”。

凭借近40年的学术积累和实践探索,钟万勰再次回到经典力学哈密尔顿体系。此时,他有一种彻悟之感。中华文化“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意蕴,法国数学大师庞加莱的名言“数学能够用一套语言把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东西放到一起”,都给了他巨大的启发。

于是,“离散辛数学”体系诞生了。

通过“离散辛数学”创建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关系,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控制理论,即鲁棒控制h∞理论,并出版《状态空间控制理论与计算》一书。钟万勰团队开发出最优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工具箱pimcsdtoolbox。这套软件系统对机器人快速机动操作、制导武器的精确打击和拦截、卫星编队队形的重构以及飞机起飞整编等,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都在发挥和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人说我的‘最优控制’和外国人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和外国人一样?我做出来的就好使!”“有时候外国人搞的那套土方法不行,我们都把他们甩在后面了。”之后,钟万勰通过人才培养,继续将最优控制研究下去。“2000年以后,一直到2010年,我花了很大力气到航天部门推广我们的计算力学与最优控制,我把程序系统都送给他们,希望航天部门一定要关注。”老先生身怀爱国大义,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无悔

钟万勰给众人的印象是,人很谦虚,没有架子。他做学问也很实在,“计算力学虽然接触面很广,但它的作用就是辅助,工程都是你们的工程,我们辅助你可以做这个做那个,就起这个作用。”但是,就是这个“辅助作用”却至关重要。

20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升船机工程,在方案设计完成后,交给钟万勰审查。钟万勰看完图纸后,直言“这可能出问题”。

升船机提升109米以后,结构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一条客船,多则好几百人,一旦倾覆,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钟万勰写信给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张光斗院士和潘家铮院士。

不久,三峡水利办召开生产会议,钟万勰作为大连理工大学代表出席。会上,钟万勰把他的想法讲了出来。随后,中央有关领导知道有院士对设计提出意见,于是在升船机建设的批文上写道:继续研究。

恰巧,在之后的升船机试验中,两次都发生事故。而当再建方案拿到钟万勰面前时,他审查后说“可以了”,这才投入建设。

至今,升船机安全运行。

钟万勰是一位科学家,他总是以追赶世界前沿的竞争心态和必胜信心对待科研,围绕科研处理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你总能感到他身上有一股热情和干劲。

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飙松对钟万勰无比感激:“从2005到2007年,软件研发团队处于动荡时期,因为钟先生的不断激励,我们才一直坚持着,而且遵循钟先生jigfex结构计算理论,并把它拓展成为sipesc计算软件程序集成平台。此集成平台如今已经应用到我国航天领域,包括‘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一号’的设计以及很多型号的航天器的设计。在核电方面,我们也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为‘华龙一号’解决了核反应堆推力轴承计算问题。”

自从来到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夫妻二人就两地分居,至今已40余年。后来,只要有回老家上海的机会,学校就会为他提供、创造各种方便条件。但是,钟万勰一心扑在计算力学事业上,把为他提供这片沃土的大连理工大学当作第二故乡。

心兹念兹,钟万勰用“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来描述自己科学人生的追求境界,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他献身科学事业的无怨无悔。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3日11版)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2

惟愿潜心读者深入冯·诺依曼的“间接言说”,去真切见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今日福利,前往“返朴”,点击“在看”并发表您的感想至留言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午12点,我们会选出3条留言,每人赠送该书一本。

durch den ganzen logischen apparat hindurch sprechen die physikalischen gesetze doch von den gegenständen der welt.

物理规律借助其全部的逻辑机制间接地言说世界中的对象。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

撰文 | 李轻舟

重视并探讨物理学在表述中呈现出的形式结构及其意义是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以来的传统。一般地,表述物理学所依赖的载体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然词汇组成的陈述性语句;第二种是数学符号组成的形式表达式。以前者为主要表述方式的物理学文献集中出现在亚里士多德到牛顿时代。大约从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开始,符号表达式逐渐取代了自然语句成为了物理学的主要表述方式。

无论是自然词汇的陈述语句,还是数学符号表达式,本质上都可归类于形式逻辑的命题。这些命题依靠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系统,即物理学在表述中呈现出的形式结构。我们通过这套形式结构逻辑地或数学地刻画物理学的概念,而概念指向了物理世界中的客观实在,从而“间接地言说”物理世界,如同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在“epr”[1]中指出的那样:“这些概念对应于客观实在,而我们通过它们向自己描绘了实在。”

历史上,物理学家对形式及其意义的兴趣可以从麦克斯韦的一段经典论述中得到验证。在著名的电磁理论文献《论法拉第的力线》[2]中,麦克斯韦明确指出了形式(数学表达式)的重要性,他说:“为了获得不依赖固有理论的物理学新概念,我们必须善用物理类比。所谓物理类比,是指利用科学规律之间的局部相似性,用它们中的一个去说明另一个。因此,所有的数理科学要建立在物理学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所以精密科学的目的在于将自然界的难题以数的手段还原为量的判断。通过最普遍的类比到极小的局部,我们发现正是两种不同现象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催生了光的物理学理论。”

图1 逻辑原子论的代表人物:罗素(b. russell)与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

随着分析哲学中“逻辑原子论”(logical atomism)的一度兴盛以及数学或物理学中“物理学公理化”(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the axioms of physics)运动的推进,对物理学形式结构的探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初才正式进入人们视野的物理学公理化,其实一直是经典物理学的一个潜在的历史传统,它可以追溯到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1687)中对欧氏几何学的“模仿”,哥德尔曾经评论道[3]:“物理学家对公理化方法缺乏兴趣,就像一层伪装:这个方法不是别的,就是清晰的思维。牛顿把物理学公理化,因而把它变成了一门科学。”

图2 在普林斯顿漫步的爱因斯坦与哥德尔(k. gödel)。哥德尔与著名的“维也纳学派”(wiener kreis)过从甚密,该学派深受马赫、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

然而,物理学公理化在世纪之交被正式提出来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完全得益于一场由数学家或者说数学物理学家发起的物理学公理化运动。1900年,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读了题为《数学问题》(mathematical problems)[4]的著名演讲。在这篇演讲中,希尔伯特向当时的数学界提出了23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基础数学方向或难题,合称“希尔伯特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即“物理学的公理化”,希尔伯特对此的阐述是:“对几何学基础的探讨暗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借助公理且运用相同的方法处理数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物理科学;首要解决的便是概率论和力学。”在给出一些路线上的提示后(比如马赫、赫兹、玻尔兹曼等人的方法),希尔伯特进一步强调:“此外,数学家的责任是在每个实例中严格检验这些新公理是否与旧的相容。物理学家,当理论取得进展时,经常发现自己为实验结果所迫而去构造新的假设,为了使这些新假设与旧的公理相容,他不得不依赖这些实验或某些物理直觉,而这种经验在理论的严格逻辑构建中是不被允许的。对我来说,令人满意地证明所有假设的相容性同样很重要,因为获得每一个证明的努力总会最有效地迫使我们达到一个严格的公理表述。”虽然,希尔伯特对形式系统公理相容性证明(在所谓“超限公理”的约束下)的预期最终被哥德尔证明为不可能(涉及希尔伯特第2问题“算术公理系统的相容性”、“希尔伯特形式主义纲领”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但物理学公理化的号召还是得到了相当可观的积极响应。在随后30多年时间里,这场运动取得了四项进展:1909年,哈梅尔(g. hamel)在分析力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力学的公理化[5]。同年,卡拉西奥多里确立了公理化热力学的基础[6]。1932年,冯·诺依曼出版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mathematische grundlagen der quantenmechanik),该文献被视为遵循希尔伯特路线的一个量子力学公理化范本。1933年,柯尔莫哥洛夫出版了《概率运算的基础》(grundbegriffe der wahrscheinlichkeitsrechnung),建立了严格的公理化概型,概率论实现了公理化乃至“数学化”。

图3 希尔伯特(d. hilbert)、卡拉西奥多里(c. caratheodory)与柯尔莫哥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

20世纪20年代以降,量子力学由初创阶段转向纵深发展,冯·诺依曼的量子力学公理化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提供了一个符合希尔伯特期待的数学基础。1930年,狄拉克在《量子力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中给出了量子力学(包括发表于1925年的矩阵力学和1926年的波动力学)的统一数学表述形式。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冯·诺依曼首先肯定了狄拉克的尝试,但同时指出了其在数学严密性上的不足(比如δ函数的引入)。基于外尔向量空间的公理体系(见《空间、时间、物质:广义相对论讲义》,raum, zeit, materie :vorlesungen über allgemeine relativitätstheorie, 1918),冯·诺依曼为量子力学的传统表述(即哥本哈根诠释)赋予了一个新的数学结构——希尔伯特空间,并在该空间中展开厄密算符理论作为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图4 外尔(h. weyl)、狄拉克(p. dirac)与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此时 b 为 l 的肖德尔基。在内积空间中,可以为 b 中元素加上互为正交归一的条件。

综上,冯·诺依曼使用的希尔伯特空间就是一个存在正交归一化肖德尔基的完备内积空间。由于肖德尔基的存在,这个空间是无穷维的,即无穷维希尔伯特空间。

冯·诺依曼把无穷维的希尔伯特空间作为量子力学的相空间或态空间。这就引出了冯·诺依曼公理系的第一公理,它可被表述为:

公理i. 量子力学的态函数 Ψ 为希尔伯特空间的元素。

这条公理在物理上陈述了薛定谔的波函数,其所有物理性质都可以由希尔伯特空间的数学结构准确地刻画。对所选定的特定表象,Ψ 展开的本征态函数即希尔伯特空间中的肖德尔基。

根据这两个公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导出定态薛定谔方程等一系列重要结论。公理iii的数学表述形式是在薛定谔工作上展开的,它表征了波函数连续的演化过程,但并没有刻画波函数在测量条件下的坍缩机制。对这个机制的表述可以归纳为冯·诺依曼公理系第四公理:

公理iv. 对经典力学量 f 测量,所得平均值

公理iv实际上陈述了波函数在实验中的物理意义,涉及玻恩的波函数统计解释以及颇具争议性的测量问题(测量主体与客体交互过程中的波函数坍缩)。

除了粒子全同性原理和自旋假设外,冯·诺依曼公理系涵盖了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全部基本规律。从该公理系出发,冯·诺依曼在更严格的意义上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表述方式的数学等价性,并且通过证明现行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不存在定域隐变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玻尔一派期望的量子力学“完备性”。冯·诺依曼公理系及其定域隐变量不存在的证明影响了后来玻姆、贝尔等人对量子力学基础的考察,而他为之建立起来的数学体系和方法也促进了现代泛函分析的发展。

图5《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扉页(1932年德文原版与1955年英译版)

笔者曾对这种“间接言说”的“语言”本身——物理学的理论表述形式——抱有浓厚兴趣。大约十年前,在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期间,藉由梳理物理学公理化历史,笔者第一次获知量子世纪的“创世余晖”——《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为了更方便地阅读,笔者专门托在北大数学系就读的友人去北大图书馆搜寻,幸而找到了1955年的英译本(robert t. beyer译,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友人将原书复印装订成册,千里迢迢寄送到我手中,使我有机会直面20世纪顶级的天才大脑......老实讲,那不是什么轻松的阅读体验,文章完成,也就相忘于江湖了。所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未曾想科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了这部名著的中译本(凌复华译,李继彬校),编辑朋友为督促我学习,第一时间寄来了新书。旧书重读如老友重逢,奈何岁月蹉跎,学问无所长进,率尔操觚,惟愿潜心读者深入冯·诺依曼的“间接言说”,去真切见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狄拉克语)。

参考文献

[1] a. einstein, b. podolsky, n. rosen. can quantum-mechanics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j]. phys. rev., 1935, 47.

[2] j. maxwell. on faraday’s lines of for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1855,10.

[3] h. wang(王浩). 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m]. 邢滔滔、郝兆宽、汪蔚,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d. hilbert. mathematical problems[j]. bulletin (new seri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00, 37(4).

[5] g. hamel.Über die grundlagen der mechanik[j]. mathematische annalen, 1909, 66.

[6] c.caratheodory.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grundlagen der thermodznamik[j]. mathematische annalen, 1909, 67.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3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研究生除了对口专业还有什么别的出路?

土木工程研究生,或者再极端一点,任何工程类研究生的择业范围都可以很广。从海归的角度来说,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择业范围限定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反而应该深挖土木工程的学科本质。这个学科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到底和别的学科有什么不同。

从传统的土木工程来看,是人类最早接触工程领域的地方。因为人类的本能,为了抵御侵袭、严寒避暑或是跨越河流,形成了早期的土木工程雏形。所以土木工程应该是最接近工程学本质的一门学科,对数学运算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必须对工程项目的本质理解很透彻。就像以前中国在农村建的房子,都是靠经验,没有严格计算的。所以土木工程重点培养的是大家对一个事物的快速判断和宏观上给出合理的工程预估。就像做任何的房地产建筑,地铁隧道开挖,石油钻井平台建设,都是根据大方向走的。我相信任何一个建筑项目,是没有设计院可以拍胸保证所有设计细节都考虑到的。所以根据自己学习土木工程多年的体验,这门学科培养的是大家对一个事情大局观的把握,但对很精密的计算和设计并没有很重视。毕竟造房子,挖隧道并没有需要像做芯片那种的精度。说到底是一个搭架构的工种,和互联网的架构师有相似之处,需要宏观来看问题。从海归硕士的本质来看,肯定在海外需要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但基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这样的人才比较适合做一些团队合作型的分析工作。结合土木工程来说,那就是偏宏观的创造分析工作。

及和土木工程相关的公司工作。因为国内这些机构给到新入职人才的事务,都是非常琐碎,没有创造力的。比如画结构图,做简单的结构力学分析,土力学分析等等。相反一些偏向环境处理,和基础设施监测类的公司,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因为这些公司做的事情是结合多个学科的,需要综合来看待一个问题。同时这些领域,也是需要摆脱传统思路,做一点创新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大家不想和做自己土木相关的工作,那么可以从宏观和创新这两点,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像做市场趋势分析,股权投资,管理咨询类的会是你的强项,而量化分析,数据模型,攻城狮这些对数学和细节要求很高的职位,就不一定是你的强项了。

总体而言不管你学的是什么,职业规划很重要,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过往经历来选择最能体现自我价值职业的方向。

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的区别?

本人本科是地质工程,现在是岩土工程本科阶段的主干专业课是:土力学,工程地质原理,岩体力学,还有其他,考研专业课的科目是工程地质原理,那么工程地质学到底是讲什么的?其中包括理论部分岩石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动力地质,岩体结构,地层岩性什么的,工程应用部分,本科老师经常强调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不是很熟悉呀,对了,天气预报后面后加上一段地质灾害预报)其实我个人认为地质工程科目,更偏重于地质方面,比如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区域构造这些,而且这些方面更偏向于定性判断。

岩土工程现阶段上的课程专业必修课高等土力学和高等岩石力学这两门,其实上完这两门课我是觉得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两门课我都学习个,现在就是进阶了。在工程应用方面更多是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性,洞室围岩稳定等。

但是个人认为岩土工程是一级科目土木工程方向的,地质工程是一级科目地质工程和资源,岩土工程属于土木,在这方面会比地质工程更强调力学功底,力学这个东西就很厉害了,定性的东西总是感觉有点忽悠,其实在理由和逻辑没有问题情况下,也是可以的。在岩土工程加上力学之后就不一样了。

比如我的感觉是力学研究的变形和强度问题,一根杆的承载力有多高,你可以搞清楚,一根梁的受力变形,在一些假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计算的,然后放松这些假定条件,可以继续计算,受力和变形搞得更清晰一点。

这些依据都是做设计的基础,比如要承受多重的力,杆的话可以算截面面,梁的话也已算截面和配筋。其实关于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到现在我的观点是:在对待力学的差异上。

工程地质会比较重视工程环境的原材料(诸如岩土体性质之类),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固。岩土工程由于加上了力学分析,更加注重结构物体的受力和变形,然后在满足相关规范的条件下,进行设计。

从事基坑围护设计的岩土工程师的生态?

岩土工程师的工作

先谈谈基坑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原本基坑设计是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即土建施工单位自行完成的或可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由于我国的工程施工行业总体的技术实力不强,所以基本是由专门的岩土设计院/公司承担的,主要工作如下: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土建设计施工图,对基坑围护结构进行方案设计,力学计算,然后绘制最终施工图;

指导施工单位对基坑围护施工方案的编制;

通过建设工程主管部门专家委员会关于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与基坑围护施工方案的专家评审;

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指导;

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控数据实时进行指导;

基坑出现危险情况时,参与工程抢险、应急措施方案制定;

偶尔可以做做桩基优化。

综上所述,基坑设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风险很大、经验性非常强的专业,工作的范围从事设计到施工都有所涵盖,可以说是一支one-man-army,所以总体来说,从事基坑设计的岩土设计师的生态要比其他专业的设计师要好不少,毕竟真真正正的属于高危高风险行业的设计人员。

岩土工程师的好日子:

首先,基坑设计的话,是没有其他专业参与的,所以设计费就一个人独享啦。由于基坑专业设计人员比较紧缺,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设计费还是蛮高的,一般一个人一年做2~3个,就能轻轻松松傲视其他建筑设计专业的设计师了,有上进心的多做2个,人生表太精彩;

然后就木有其次了,接下来就是不怎么好的方面了~

岩土工程师的苦逼:由于不是做地上工程,所有的条件都是一览无余,地下工程本质上存在着其复杂性。每个地区的地质情况虽然可能都有其共性,但其差异性还是十分明显的,相邻的两个项目的质地条件就有可能差异很大。而且,从成本与手段来说,地址勘探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所以这就造成的岩土工程严重依赖经验性!由此将引出一连串大问题~出道晚。这个好理解,由于经验性的积累,能够独立做项目的话,出道都会比较晚些,如果说其他专业出道在5~10年的话,从事基坑的岩土设计师一般在10~15年左右。地域性强。

由于地质情况的多样性,也就造成了经验积累的局限性,因此岩土工程的项目范围是有所限制的,同时岩土工程师的流动也是有所限制的,在甲地积累的经验,在乙地往往就完全提供不了任何帮助。虽说理论基础都是一致的,但原本就生存在hard模式中的行业,就完全没必要再开地狱模式了是不?风险大。之前已经几次提到了岩土工程师是风险很大的专业,造成这种风险大的原因也有好几种,由我细细数来:造价压力大。基坑围护设计的主要竞争力在于保证基坑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造价。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通过技术(经验)用少量安全系数减少换取尽可能大的工程造价降低,而这个少量的定义就由经验来把握了,这就是第一层风险。

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由于地质水文条件的不可见性,岩土设计师主要的设计依据就依赖于地质勘查报告和以往该地块的工程设计设计经验。而由于地质勘察报告的取样、绘制技术能力,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土质底层分布,以及承载力建议,所以仅仅只能作为一个最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即是所谓的可信而不可尽信。在此时起到作用的,也依靠经验,这就是第二层风险。

结构结算的经验调整。首先我们应该充分的感谢同济启明星、ansys等有限元计算软件,大大便利了各位岩土、结构专业的设计师们,依赖于这些软件能够提供比较可信的工程设计数据。但这个数据的前提是,设计基础条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迫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与工程造价的资金压力,这就需要设计师对计算结果进行经验性调整了。尤其是由于造价竞争力的关系,往往结果就是计算不符合(据说按足量算,能算满足的情况也不多,能算好的基本也属于拿不出的那种,仅仅是据说哦),这时候偶尔就会出现人为的数据调整。这就是第三层风险啦。

施工单位的不可控性。这个问题比较综合,涉及到建筑施工行业的现状,主要包括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施工人员的素质、建筑施工企业的趋利性等等。简单说就是,工序合不合规范要求、工人的手艺好不好和用料足不足,同时还伴随着进度压力,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可能造成大问题。这是第四层风险。

应急措施的责任。大型基坑施工一般都要求做同步环境监控,而监控的报警值,由设计师根据经验来选定,一旦监控数据出现报警,就需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而此措施,虽然包含在基坑施工方案中并已经经过专家评审了,但何时使用,是由施工项目经理决定的,而施工项目经理一般会要求设计师现场查勘后提出设计方建议后,才会着手实施。而使用效果,又取决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然后你懂的,项目现场时时刻刻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博弈,也取决于各方技术人员配置的能力,如果遇到最坏的情况,则分分钟可能出现楼歪歪、楼倒倒、基坑坍塌埋人等等情况,更坏的自行脑补。届时,事故调查组进驻,一切基础文件、设计文件、施工文件从头撸起,认定为责任事故的话,就一网打尽。这就是第五层风险。

出道难。看到上述这一连串风险后,就可以联想到,这可不是谁都能做的职业,技术实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缺一不可。臆测,真正能让人放手独当一面的从业人员,十不存一(or十不存二)其余的,不是看清现实后自己放手,便是别人对你放手。以上是我在工作交往中的一些体会,由于本身并不从事基坑设计,故而可能有所偏颇,但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

岩土工程相关的知识可以搜索造价通云知了解。

b2b/fanghuodangban/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4

量子力学,因为诺贝尔奖而变得热门,大家开始关注起来。

我早在7年前,就开始阅读量子力学的书,当时我在书城浸泡式阅读,见书就读,物理类别里有相关的书籍。

直到最后,我读通了《易经》,才把一切门类的学科,全部统一融会贯通起来,真正体验到一通百通的感觉。

从所读的认知角度,分享我的心得:以心应物,利用量子感应,发掘自己的直觉预判。

1、以心应物,量子世界是唯识的世界。王阳明说:“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是因为按照物质规则,不管看花,或者不看花,花都在那里,不来不去。怎么理解呢?

王阳明说的,是一种以心应物。他在龙场悟道后,看问题的角度,就已经跳出三维物质界的认知约束了。

我通过日常生活案例,告诉大家一个真相:从更高的维度看,事物的存在,由你的认知决定。

假如,你7:00出门上班,7:30经过一个红绿灯,(7:40在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交通事故),8:00到公司。

正常情况下,你一路顺畅上班,不知道这起交通事故的存在。

在你的认知,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假如,你7:10分出门,7:40经过一个红绿灯,(7:40在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交通事故),8:00到公司。

这种情况,你刚好遇到案发现场,所以,你知道今天发生了交通事故。

在你的认知,发生了交通事故。

我举这个例子,你应该能勉强明白:事物的存在,由你的认知决定。

我为什么说勉强?

因为,如果你的大脑,总是习惯性逻辑分析、心智主导,那么你的量子意识,开发率为0%,所以就似懂非懂,难以理解。

随着你大脑意识的提升,你的头脑,会逐渐挣脱物质世界逻辑思维的束缚,慢慢地提高到更高的维度,就能进一步认知这个浩瀚宇宙的无穷无尽。

2、在量子世界,物质规则将失去作用。从《易经》的角度,也能读懂量子的世界。

易经说的天、地、人三才定位,指的八卦九宫的物质界。九天之下,皆是王土。

量子世界和八卦九宫,是同时存在的,不会相悖。

易经,最基本的律动,是阴阳。

量子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切换中枢,也是阴阳。

阴,是无的世界,抽象的,酝酿的,非物质的量子世界。

大象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老子的《道德经》,很多句子都描写量子世界。)

阳,是有的世界,具体的,形象的,有形状的物质世界。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心成执。

无和有,阴和阳,是随时可以切换的,无序之中,也有秩序。

无序的是,量子的运动轨迹;有序的是,物质的运动轨迹。

在量子世界,物质规则将失去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易经八卦九宫的规则,只能约束物质界。

而量子世界,物质规则将失去作用,所以,有一些有成的修真者,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到达更高维度的世界去了。

3、利用量子感应,发掘自己的直觉预判。对普通人而言,梦幻的修真,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量子感应,发掘自己的直觉预判。毕竟,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潜能。你不用,就白不用。

传统文化说的“天人感应”,其实是一种量子感应。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应,恋人情侣之间的一点通,都是量子感应。

那么,如何才能捕捉我们的量子感应呢?

根本的方法,就是:减少物质头脑、主观情绪和繁冗信息的干扰。肯定自己一念而过的直觉感应。

物质头脑,就是逻辑分析。在物质界,可以通用。逻辑分析,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我认识一个师叔(道家无论男女,都称师叔),她长时间出门在外,突然觉得不对劲,总想回去看看。

回去一看,果然出事,自己的道场被人破坏了。

这就是量子感应,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道行越高的人,使用逻辑思维的次数就越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用逻辑分析,心自然明了。

国学中,最高的境界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其实,这就是一种量子感应。

以上为《易说瑾言》第59篇,共120篇,系作者的收山之作。读完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点赞、转发、评论。

作者主页专栏,有解读《易经》、《道德经》、《庄子》的国学文章,欢迎订阅。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5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编者按:栉风沐雨,一路高歌。三十余载同心同向,春华秋实筑梦前行。在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路上,潍科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坚定不移向全国应用型特色知名高校迈进。知来路以鉴今,明当下以致远,三十七年发展中,潍科在一代代先行者知道行道、贡献奉献下,已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石。未来前行的路上,在一支开拓奋进、德才兼备、勇毅前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加持下,“青春”潍科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写好新时代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奋斗答卷。让我们共同见证潍科校园里同心筑梦的强师风采。

人物档案:张钦刚,36岁,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潍坊科技学院优秀教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全球agu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拥有澳大利亚三级翻译证书naati、ielts英语全项7分。现任潍坊科技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部副主任,主讲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力学》以及《建筑力学》(英文授课)等专业核心课程。自2016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九十年前的清华园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是属于那代人的青春荣光。今天,在正努力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潍科校园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生的需要就是我的专长”,是这所大学的老师们默默践行的责任,深钻科研的动力,和努力奋斗的方向。从教5年的张钦刚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以学生所需为己任的优秀党员教师。任教潍坊科技学院以来,他始终立足本职、用心教学,扎根岗位、潜心科研,以课堂上对待教学的热情和执着,专业上不断精进的坚韧与毅力,生活中对待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获得一致认可与好评。

精益求精,做学生课堂教学的启发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堂知识领域的宽度和广度,有足够吸力让学生充分融入和参与其中,这是张钦刚老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始终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之一。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有直接关系”。张钦刚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课前精心备课,以充分备课充实教学内容。为增加一堂课知识面的广度,张钦刚从不照本宣科,除了努力钻研教材外,他往往会查阅大量相关参考书目,摘出其中关联性的知识点与学生关切的兴趣点,前后左右串联以帮助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力求首先从内容上让一堂专业课立住脚跟。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张钦刚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他精心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努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他采用启发式教学,对教材中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坚持时时板书以便于学生课下复习,坚持对定理采取分析式证明,对例题运用一题多解的讲授方式,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一堂课结束后,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每堂课结束后,张钦刚老师会根据课堂互动、课堂启发、学生表现及反馈等,及时跟上思考总结,补充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将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运用到后期教学实践。同时,他不断进行个人提升学习,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认真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授课模式。

教学具有双边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进。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张钦刚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学生喜爱的教育教学之路。他所带的学生也大都专业扎实、成绩优异,2019年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论文。“张老师的课堂生动鲜活,他总是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举一反三,让我们能快速理解和吃透课本知识。”这是采访中,学生对张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从他们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精气神中,对张老师的敬爱与喜爱表露无遗。

教学相长,做学生创新创业的引路人

做好课堂教学同时,张老师积极投身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自身研究和创新经验倾囊相授,并逐步构建长效机制,以务实作风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专业服务。

老师是学生行为和思想的风向标。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张老师从项目规划、设计、分析入手,带领学生科学进行任务分解,具体研究项目方案,逐层落实阶段目标,准确把握时间节点,定期组织结果反馈,及时跟靠专业指导,确保学生在创业路上无论经历多少波折,都能坚持梦想,相信自己,不轻言放弃。“张老师做任何事坚定而从容,科学而有序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让我们在创业路上不再胆怯和迷茫。”张老师指导的学生们,一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是张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和指导过程中,为督促学生按计划,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张老师实现了创业导师专业服务的网络化和虚拟化,解决了让学生不便的时间和空间问题,随时随地能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专业指导和意见。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有针对性地指导。在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前,张钦刚老师申请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他从项目申请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细致耐心指导整个过程,最终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的优异成绩,张老师荣获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项目优秀指导教师。

育人为本,做学生敬爱有加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要教学,更要育人。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性格独立、生活独立、见解独立的青年,在教授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认为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培养他们有远大人生理想,有崇高人生追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书更要育人,这是张钦刚老师始终不变的信念和坚持。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尽可能拉近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他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爱学生的座右铭。“只有近距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生活中的知心人,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此,无论课上课下,张钦刚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做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教育他们学习要勤于思考、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生活上要勤俭节俭、乐观自信,不要与其他人攀比。同时,他积极主动帮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难题,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在学生生活上引导他们坚定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2018级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崔益硕,是张老师的得意门生之一,采访中,他多次感慨,虽离校多年,但始终对张老师充满感激和感恩之情。“如不不是张老师当年督促我扎实学习、努力考研,且无论早晚都耐心详细解答我遇到的问题,我可能会在大学毕业就梦想止步了。”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张钦刚老师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以突出的业务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出色完成了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自进入潍坊科技学院工作以来,2016年张钦刚老师获得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资助,2017年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8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发表国际国内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获多项专利。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张钦刚老师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一致赞誉,多次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

“踏实工作,开拓进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句话是张钦刚老师的育人准则,也是他今后工作生活中,始终坚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继续在教学上尽职尽责,在科研上刻苦自砺,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贡献。(潍坊科技学院供稿)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6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众多经典教科书中,人们学习到的量子理论,几乎全部源于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其解释基于哥本哈根诠释。当然,也有许多人听说过其他的诠释,比如多世界诠释或者本文将要介绍的玻姆力学。

作为一种与一般教科书中截然不同的量子力学理论,玻姆力学其实已经发展多年,甚至在近些年相关研究者在实验检验和理论预言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展现了这一理论的“威力”。然而,国内对于这一理论介绍和科普较少,本文将从玻姆力学的由来谈起,介绍其关键的“量子势”概念,希冀读者快速了解玻姆力学。

撰文 | 董唯元

量子测量问题,一直是所有量子理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正统量子力学教科书上,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些可观测物理量,只有在被测量的瞬间才确定下来,平时则是裹挟着若干可能的值一起演化。

我们只要围绕着量子态进行一番计算,就可以对测量结果做出预言。但量子态本身不是个可以观测的对象,就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受他自己的性格支配着,但我们却无法通过解剖直接看到他的性格。

正如性格只是概率性地支配着行为一样,量子态也是概率性地描述着粒子的可能表现。从这个角度上说,量子态确实很像是粒子的性格,不过这个比喻的不恰当之处也非常明显。一个对中餐和西餐都非常热爱的吃货,不会因为吃了一顿西餐就彻底放弃中餐。可是一个原本同时包含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两种状态的粒子,却会在一次测量之后,就彻底地塌缩为向上或向下的单一状态。

对于这种在测量过程中产生跳变的量子态演化过程,我们要么借助多世界的说法,从总体上保留所有因果联系;要么干脆拥抱随机性,将概率置于比肩因果甚至更基础的层面。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角度呢?

玻姆力学(bohmian mechanics)就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借助一个神秘的“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概念,玻姆力学可以将量子测量过程还原成直观经典图像。每个粒子都时刻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并在牛顿定律的制约下运动演化,其状态与是否被测量无关,更不会因测量发生跳变。这个理论坚定地维护着确定性因果在物理学规律中的核心基础地位,不需要粒子像孙悟空那样具有分身之术来支撑概率。至于实验现象中的那些概率性呈现,在这个理论中只是类似热力学一样的统计效应。

玻姆理论中粒子通过双缝后的行走路径丨图源:维基百科

玻姆力学的由来

玻姆力学也称“德布罗意-玻姆理论(de broglie–bohm theory)”,最初是作为一种量子理论的诠释被提出来。1926年薛定谔方程发表之后,物理学家们都在努力尝试理解方程中的波函数到底代表什么东西的振动。玻恩提出的概率波解释,尽管被巨擘爱因斯坦和薛定谔极力反对,却很快被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采纳。

与此同时,物质波概念的提出者,德布罗意,也在构建一种对波粒二象性的解读。他认为,时空中振动着的场应该是客观实体,而粒子则是由非常特殊的振动方式所形成的奇异点或奇异区域。这些奇异点能垂直于波阵面向前行走,就让我们以为看到了粒子。其实粒子本质上不是客观实体,只是波场中奇异几何点而已。

至于粒子所表现出的概率特性,则可以用辐射强度来解释。粗略地说,那个实体波振幅的平方就是辐射强度,而辐射强度大的地方出现奇异点的机会就更多。测量粒子时所看到的概率性呈现,只是一种统计效应,而不是玻恩所说的波动内容本身。

德布罗意将自己的诠释称为“双重解(double solution)”,因为它建立在同一波动方程的两种不同解之上,一种是普通的连续性解,承载着波动性,另一种是被视为粒子的奇异解,表现出粒子性。

在1927年那次物理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索尔维会议上,除了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精彩辩论之外,德布罗意也向众人展示了他的“双重解”思想。由于他将演讲的标题是“导航波(pilot wave)”,所以后来这一理论被更多地称为导航波理论,而不是双重解理论。

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与者,这29人中有17位诺贝尔奖得主。丨图源:维基百科

对导航波理论来说,在索尔维会议上的亮相是一场灾难。脑子快性子急的泡利当场指出,这个理论虽然能解释双缝干涉实验,但在更一般的场景中就只能描述单粒子的行为,当考虑两个粒子碰撞散射时,理论就会瞬间崩溃,更遑论复杂的多粒子系统。

被驳斥得哑口无言的德布罗意事后很快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从此服服帖帖地皈依哥本哈根诠释,奉玻恩定则为圭臬。参会的其他顶级大咖也都目睹了这一幕,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一代研究者都对导航波理论敬而远之。直到25年之后的1952年,这个理论思想才由大卫·玻姆(david bohm)重新挖掘出来并加以修葺。

与德布罗意的想法不同,玻姆认为粒子就是真实的客观实体,不是波场中的奇异点,同时波也是客观实体。所谓“波粒二象性”就是指,每个实体粒子都像傀儡一样被自己的导航波挟持着。撞墙的事情由粒子来做,对外表现出能量交换时的粒子性;而运动时的路线被导航波约束着,表现出波动性。当然,如果有多个粒子存在,导航波也会互相干扰,每个粒子的运动也受到其他导航波的影响。

本图为作者自己乱画的大略示意图,请忽略图中数以吨计的不严谨细节。

在玻姆手中,这个理论不仅解决了多粒子体系的问题,完美回答了当年泡利的质疑,而且还能够解释量子隧穿、化学键形成机制、ab效应、超流、超导、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等等量子现象,可以说其解释世界的能力完全不输教科书上的哥本哈根诠释。

可惜玻姆本人在学术研究的黄金期遭遇霉运连连。冷战时期,他被美国政府怀疑是共产主义者。1950年麦卡锡主义正盛之时,玻姆被拘捕关押,次年虽被释放,但已经失去了继续在美国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无奈只能流落到巴西。

玻姆所发展的导航波理论2.0版本,正是他在巴西期间的研究成果。1955年玻姆辗转到了以色列,1957年又移居英国。多年的漂泊并没有扼杀他的研究热情,他在以色列期间对epr佯谬的详细逻辑梳理和重新阐释,为后来贝尔发现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做出了重要铺垫。

大卫·玻姆(david bohm ,1917-1992) 丨图源:维基百科

但是玻姆本人却因非学术的因素,一直受困于学术界的边缘地带。尽管早在二战刚结束时,30岁出头的玻姆就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但是直到1961年,44岁的他才在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获得教授职位。而1959年玻姆与他的学生阿哈罗诺夫发现惊人的ab效应时,他还只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普通研究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物理学界对玻姆力学虽有所关注,但真正的跟进研究却少之又少,远不及其所应得的程度。从1952年提出理论到1992年逝世,在40年的时间里,除了贝尔等寥寥几位物理学家的力挺,玻姆几乎一直都是在孤独地耕耘着这片土地。

玻姆力学中的“量子势”

许多物理学家漠视玻姆理论的理由,都是认为“量子势”太难以理解,爱因斯坦就曾评价其为“物理理论中的童话故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引来许多物理学大家微词的“量子势”到底是什么。

量子势这一概念是由玻姆首先引入的,在先前德布罗意的导航波理论中并没有这个概念。从数学上推导出量子势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把波函数写成 Ψ=re的形式,然后再代入薛定谔方程

就会得到两个关系:

第二个等式非常直观,▽s是动量,▽s/m 就是粒子的运动速度,整个式子就是r这个量的守恒流方程。第一个等式则比较有趣,容易看出在宏观世界中ћ→0,这个等式就自然回归到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克比方程

于是我们就能感觉到,微观世界里的奇特量子性质,应该都蕴藏在那个紫色项中。没错,这一项就是玻姆所定义的“量子势”。

我们可以像使用普通势能一样来使用这个量子势,比如把粒子的运动方程写成

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牛顿定律,就妥妥地描述了粒子的行动轨迹!其中 -▽u 就是一种力,在微观世界里产生各种量子效应的力。

如此省心省力又与宏观经典力学几乎无缝衔接的模型,为什么会使顶级物理学家们费解呢?

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量子势u的表达式就会发现,里面虽然出现了代表着导航波振动能量的振幅r,但无论将r放大或缩小多少倍,u都不会变化。熟悉几何的读者也许还能看出来,u似乎对应着r的某种曲率。

也就是说,量子势的大小与导航波携带的振动能量无关,导航波在对粒子实施作用时,也没有动用自身的能量。还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地说,在玻姆理论中,导航波与粒子之间的作用是单向的,导航波是主动方,粒子是被动方,不存在反向的作用。导航波向粒子展示自己振幅的曲率,从而“告诉”粒子该如何运动。

这种不以能量交换为基础的,又是单向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理学对“相互作用”这个概念的定义。玻姆认为,这是一种基于信息传递的作用机制,所以有时候也干脆直接把称为“信息势(information potential)”。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如果我看到一篇令人茅塞顿开的文章,会兴奋地跳起来,文章对我就产生了作用,使我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我对这篇文章则没有任何反向作用。这些经验虽能帮助我们体会玻姆所说的新作用机制,但是如果要严肃纳入物理学理论体系,确实需要鼓起许多勇气,克服许多焦虑,更重要的是,还需要面对许多由此产生的问题。

例如,如果说粒子通过接收导航波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运动状态,是否说明粒子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精巧复杂的内部结构?最起码需要支撑起接收、识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果真如此的话,粒子又怎么可能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元呢?

玻姆本人对许多相关问题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临终前他与同事巴兹尔·希利共同撰写了阐述玻姆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在玻姆去世后正式出版。书中相当一部分篇幅都是在谈及这类特殊的作用机制。

在我看来,对这种新作用机制的质疑,虽显得有些保守狭隘,却也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是其他那些因缺乏了解所产生的质疑,则多少有些不公甚至失实。

偏见和误解

即使在物理学专业人士中,提及玻姆力学也经常听到如下指摘:

量子势的非定域性会导致超光速,违背了相对论;

理论没有协变性,无法与相对论时空调和;

不能提供粒子产生/湮灭机制,无法与场论调和;

与教科书版本量子理论实质等价,不能提供独立实验预言。

其实所有这些说法都不够合理。

如果只一般性地谈论非定域性,这根本不是玻姆理论特有的属性,而是无论哪种量子理论诠释都必然具备的特征。事实上,从冯·诺依曼到贝尔的研究都早已证明,任何固守定域性的理论,都注定无法符合实验事实。

诚然,玻姆理论中的非定域性与哥本哈根诠释中的非定域性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通过含糊其辞回避了信息的超光速传递,而玻姆理论则无法回避这一禁忌。在两个同种粒子的系统中,量子势变成了

其中r是相空间中波函数Ψ(r, r, t)=re的振幅,r和r是两个粒子的位置,▽和▽分别对应两个粒子所在位置在t时刻的空间导数。

我们可以阅读出,多粒子系统的量子势,从定义形式上就是一个非定域的全局量。如果每个粒子都从这个全局的量子势中获取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运动方式,那么就必须得先承认信息能够在空间中不受光速限制的传递。

如此看来,似乎受到质疑也颇有道理。可是不要忘了,相对论所限定的信息和因果关联无法超越光速,仍然是先假定信息传递以能量交换为基础,实质上相对论所限定的只是能量传递速度。而如前文所述,玻姆理论所引入的新作用机制,恰恰不依赖能量交换,如果那种新机制果真存在,那么其不受光速限制只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

关于相对论的调和,从多粒子系统的量子势中可以看到,“不同空间位置的同一时刻”这种说法确实有违相对论思想。玻姆本人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将相对论时空观纳入玻姆力学一直是其重点工作之一。经过不断探索,他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一书中,还专门辟出整章节来论述相关内容。

除了玻姆本人的工作之外,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还陆续出现了一些其他将玻姆力学相对论化的努力方向,也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结果。德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detlef dürr及其研究团队,印度物理学家partha ghose,克罗地亚物理学家hrvoje nikolić等研究者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成功地将玻姆力学推广到了相对论时空中。

其中detlef dürr研究团队和hrvoje nikolić还分别以不同方式引入了粒子的产生/湮灭机制,从而拉通了玻姆力学与量子场论的联系。英国研究者george horton和chris dewdney走得更远,他们不仅将玻姆力学与平直时空的量子场论成功调和,在2010年甚至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可以容纳引力的程度。

至于玻姆理论与教科书版本量子理论的等价性,就更是不了解的人对这个理论的误解。首先,仅从诠释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诠释之间本身就未必等价;其次,玻姆力学从数学形式到物理内涵都与教科书上的量子理论有所区别。所以玻姆理论不只是对量子现象的另一种诠释,也是实质上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量子理论,当然可以给出独立的实验预言。

玻姆力学的实验检验

可以付诸实验检验的部分主要有两点:

一是粒子分布概率。在教科书版本的量子理论中,粒子分布概率ρ与波函数Ψ之间必然满足ρ=|Ψ|,这是被称为玻恩定则的铁律,是量子理论基本前提假设之一。然而玻姆力学则将此视为某种“平衡状态”下的统计结论,就如同热力学系统的热平衡状态一样,在特殊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出现ρ≠|Ψ|的“非平衡状态”。

二是粒子的经典运动轨迹,这也是玻姆理论最为直观鲜明的特征。如果能通过实验展现出粒子确实仅沿着一条光滑轨迹运动,而不是如鬼魂般弥散于一片区域之中,那将无疑是理论有力的佐证。或者更直白地说,只要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能在不探测的前提下证明粒子只通过了其中一个缝而不是如教科书所说同时通过了两个缝,就能使可信度的天平向玻姆理论倾斜。

然而起初的探索却是恰恰相反的结果。1992年四位研究者englert,scully,süssmann和walther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其推演结论给玻姆理论的可信度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后来这个实验就被称为essw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是在双缝干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环节,目的在于“欺骗”导航波和粒子。

根据他们的理论推演,如果粒子的运动机制如玻姆理论所说,那么在essw实验中,粒子将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运动轨迹。研究者们称之为“超现实轨迹(surreal trajectory)”。从这个措辞也能够看出,几位研究虽然没有直接决绝地否定玻姆理论,但显然已经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峰回路转的一刻发生在2016年,加拿大物理学家steinberg借助量子弱测量技术将essw实验付诸实践,居然得到了支持玻姆理论的结果。这一结果虽然尚不能一锤定音地宣称玻姆理论的胜利,但也使包括steinberg本人在内的许多研究者,立即对玻姆理论的兴趣和信心大增。在此后的很短时间内,相关的实验验证研究热情明显有所提升。

2019年detlef dürr研究团队又从ρ≠|Ψ|这个角度出发,寻找到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具体来说,他们建议测量电子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更准确地说,是测量这个“飞行时间”的概率分布情况。依照教科书版本量子理论,无论电子运动过程中,周边环境发生什么变化,这个飞行时间的分布将永远严格遵循ρ=|Ψ|规则限定。而依照玻姆理论,突然发生的环境变化会破坏“量子平衡态”,就像在冷水中突然注入热水一样,系统需要经过一个弛豫时间才能重新达到平衡,而在达到新平衡之前,ρ≠|Ψ|的情况就会出现。

随着实验技术能力的提升,最近一个德国研究团队正在计划将这一实验设想付诸行动。这已经引起了许多关注,但愿这个实验能够尽快顺利启动。可惜的是detlef dürr本人已经在今年年初不幸过世,无法亲眼见证他所提出的实验设想究竟会得出什么样的实际结果。

玻姆力学的理论预言丰富

如果实验能够证明玻姆理论的正确,那将肯定是基础理论领域的一件大事。然而即使在没有得到确凿的实验验证之前,仅作为理论模型的玻姆力学,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原子/分子尺度,或在量子多体问题中,由于粒子数量多,系统的自由度也随之增多,经常会出现计算量爆炸的情况。而如果在看不清物理过程时就轻易进行近似处理,很容易丢失遗漏掉那些藏在细微处的关键因素。

玻姆理论的优势就在于既能平滑衔接宏观经典的计算处理框架,又能充分提供微观层面的量子效应和机制,而且还能通过经典化粒子路径将复杂的作用或演化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所以在原子/分子物理、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光学……这些领域中都能看到玻姆理论工具的广泛使用。

当然玻姆理论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简化计算方法和直观化物理过程,它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深处的奥秘。201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蔡庆宇与同事发现宇宙可以通过量子机制自发产生,也就是解释了宇宙早期暴涨的原因。他们在论文中通过使用玻姆理论模型,发现在早期宇宙中,量子势自然地扮演了宇宙常数的角色,量子效应是早期宇宙暴涨的根源。

除了向各种研究领域输送弹药,玻姆理论自身也在不断从其他研究成果中吸收着营养。2019年,挪威研究者gregory duane受到er=epr的思想启发,从广义相对论的时空结构中推演出了玻姆力学的量子势,从而揭示出量子势的非定域性原来是拜普朗克尺度的时空虫洞所赐。如此一来,似乎量子势的非定域性也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直到如今,玻姆力学仍有许多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愿这片沃土上继续结出更多美丽硕果。

致谢:感谢审稿人的专业建议。

参考文献

[1] dürr, d.; goldstein, s.; münch-berndl, k.; zanghì, n. (1999). "hypersurface bohm–dirac models". physical review a. 60 (4): 2729–2736. arxiv:quant-ph/9801070. bibcode:1999phrva..60.2729d. doi:10.1103/physreva.60.2729. s2cid 52562586

[2] dürr, detlef; goldstein, sheldon; norsen, travis; struyve, ward; zanghì, nino (2014). "can bohmian mechanics be made relativistic?".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470 (2162): 20130699. arxiv:1307.1714. bibcode:2013rspsa.47030699d. doi:10.1098/rspa.2013.0699. pmc 3896068. pmid 24511259

[3] ghose, partha (1996). "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of spin-0 and spin-1 bosons". foundations of physics. 26 (11): 1441–1455. bibcode:1996foph...26.1441g. doi:10.1007/bf02272366. s2cid 121129680

[4] ghose, partha; majumdar, a. s.; guhab, s.; sau, j. (2001). "bohmian trajectories for photons". physics letters a. 290 (5–6): 205–213. arxiv:quant-ph/0102071. bibcode:2001phla..290..205g. doi:10.1016/s0375-9601(01)00677-6. s2cid 54650214

[5] nikolić, hrvoje (2005). "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and the bohmian interpretation". foundations of physics letters. 18 (6): 549–561. arxiv:quant-ph/0406173. bibcode:2005fophl..18..549n. citeseerx 10.1.1.252.6803. doi:10.1007/s10702-005-1128-1. s2cid 14006204

[6] nikolic, h (2010). "qft as pilot-wave theory of particl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5 (7): 1477–1505. arxiv:0904.2287. bibcode:2010ijmpa..25.1477n. doi:10.1142/s0217751x10047889. s2cid 18468330

[7] nikolic, h. (2009). "time in relativistic and non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information. 7 (3): 595–602. arxiv:0811.1905. bibcode:2008arxiv0811.1905n. doi:10.1142/s021974990900516x. s2cid 17294178

[8] nikolic, h. (2011). "making nonlocal reality compatible with relativity". int. j. quantum inf. 9 (2011): 367–377. arxiv:1002.3226. bibcode:2010arxiv1002.3226n. doi:10.1142/s0219749911007344. s2cid 56513936

[9] dewdney, chris; horton, george (2002). "relativistically invariant extension of the de broglie bohm theory of quantum mechanics".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35 (47): 10117–10127. arxiv:quant-ph/0202104. bibcode:2002jpha...3510117d. doi:10.1088/030535311. s2cid 37082933

[10] dewdney, chris; horton, george (2004). "a relativistically covariant version of bohm's quantum field theory for the scalar field".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37 (49): 11935–11943. arxiv:quant-ph/0407089. bibcode:2004jpha...3711935h. doi:10.1088/030537011. s2cid 119468313

[11] dewdney, chris; horton, george (2010). "a relativistic hidden-variabl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assive vector field based on energy-momentum flows". foundations of physics. 40 (6): 658–678. bibcode:2010foph...40..658h. doi:10.1007/s10701-010-9456-9. s2cid 123511987

[12] englert, berthold-georg; scully, marian o.; süssmann, georg; walther, herbert (1992). "surrealistic bohm trajectories".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a. 47 (12): 1175. bibcode:1992znata..47.1175e. doi:10.1515/zna-1992-1201. s2cid 3508522

[13] mahler, d. h; rozema, l; fisher, k; vermeyden, l; resch, k. j; wiseman, h. m; steinberg, a (2016). "experimental nonlocal and surreal bohmian trajectories". science advances. 2 (2): e1501466. bibcode:2016scia....2e1466m. doi:10.1126/sciadv.1501466. pmc 4788483. pmid 26989784

[14] arxiv:1901.08672v1 [quant-ph] 24 jan 2019

[15] phys. rev. d 89, 083510 (2014)

[16] doi.org/10.1016/j.physleta.2018.12.015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来源:返朴

编辑:just_iu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7

寒假推荐书单

宅/家/不/孤/单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寒假期间

虽不能远行

但可以和阿济一起

进入书中的世界

让阅读

带你领略世界的辽阔

一份来自同济大学出版社的书单

请查收~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一起来打卡这些书籍吧~

点击下方书本图片

将获得详细信息

no. 1

书名《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作者郑时龄

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

本书系统阐述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

no. 2

书名《工程艺术大师:卡尔·太沙基》

作者理查德•古德曼

大师的传奇人生

这既是一部记录作品,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原著分时期记录了卡尔·太沙基的生平,涉及了他的日记、信件、手稿、出版的论文书籍,还有一些便条、草图、工作手册、备忘录、剪报等。从这些内容,我们不仅可以生动、真实地理解卡尔创立土力学的初衷和设想,还可以体会到卡尔的品格。在翻译此书的过程当中,我们更是惊叹于卡尔顽强的毅力,无论人生在怎样的境地,遭受怎样的质疑都能够执着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专注且逻辑缜密。“要想在世上有所成就,首先就要做到,即使总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你自己也要保持激情,不能懈怠。”

no. 3

书名《迈向健康城市》

作者杰森·科尔本

一种新的视角:场所关系的视角

在这个城市星球,研究、科学和政策决策都应为所有城市居民改善其健康条件服务。出版于2009年的《迈向健康城市》正是希望能传递这一信息。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星球的城市化仍在继续,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影响日益增长,城市的不公平状况威胁着经济和全球的可持续性;这些理念、概念和实践在现有背景下更显迫切。而《迈向健康城市》中文版的出版或将让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有所触动,并参与到为我们所有人建设更健康、更可持续且更公平城市的工作中去。

no. 4

书名《腔调依旧老洋房》

作者王承 李铁

24栋老洋房里的上海“腔调”

本书涉猎范围是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24栋近代建筑。作为近代上海租界时期的高档居住区,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是衡复风貌区的主要特色,同时这里还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公寓、里弄和公共建筑,也不乏革命史迹和名人故居。

no. 5

书名《给设计师的研究指南:方法与实践》

作者乔柯·穆拉托夫斯基

一本给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一步步地展现了一个扎实研究的各个面向,作者解释了每一步的细节:呈现研究的问题;讨论该领域现有的知识;检验过去那些为检验或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描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将它们与替代的方法做比较;讨论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解释研究者可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明确提出对该领域的知识体系能够做出贡献的结论;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no. 6

书名《纸蔷薇的绕线首饰基础教程》

作者纸蔷薇

抓住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美好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绕线首饰的工艺和知识,近几年手工艺逐渐获得重视,但仍需要时间来加深并提升大众对于手工艺术首饰的了解和认同。希望这本书能给手工艺术首饰推广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纸蔷薇

no. 7

书名《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扬州何园》

作者杨晨 李·夏特

当数字技术遇上中国古典园林

全书中英双语,包含何园的历史沿革、整体特征、园景及构成要素三个部分,内容以测绘图、航拍影像、现场照片和辅以一定的文字说明的分析图为主。所有测绘图表达的是文化遗产当前的状态,其中既包含各个时期历史要素的叠加,也包含当代的修复、重建、拆除等改动信息。相应章节阐释了园林的变迁和保护历史。书中大量测绘图纸、航拍影像、历史资料均为首次公开发表,高精度点云影像作为主要的图示方式,更好地表达了遗产的特征和细节。同时,从数字化模型中提取了何园的二维线划平面图,以便与现有图纸对接。

no. 8

书名《中华文化之旅》

作者孙宜学等

领略最美的中华文化

本书撷取中国十二个地区的经典要素,用“文化旅游”的方式,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化繁为简”,“既易讲,也易懂”,既适合国内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普及读物。

no. 9

书名《丛问集:礼仪秩序与社会生活中的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沈旸 等

一种新的视角:场所关系的视角

?丛问集:礼仪秩序与社会生活中的中国古代建筑》以三百多幅照片和图解,结合生动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大量参考文献和著述,呈现出古代建筑研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具体的建筑类型,不仅有空间形态的解析,事件前因后果的梳理,也从深层的意识形态根源去溯源,描述出上至统治阶层,下至普通百姓的精神诉求和物的呈现,并试图寻求它们在当代建筑、风景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no. 10

书名《空间再现:断裂与修复》

作者夏铸九

建筑与规划的“接地气”问题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理论辩论、历史保存、建筑与城市史:关于大学校园、建筑与城市史:专业与专业教育。其内容包括都市史的课程导读、亚洲建筑与城市研究、台湾地区城市与建筑建筑分析、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及校园建设反思等。本书收录在南京大学建筑系胡恒教授主编的“当代史”丛书之中。“当代史”重点关注在当下社会中发生的重大的建筑、城市活动,以新颖的历史研究方法,观察这些活动对于当下乃至于未来的影响,观察其历史意义。

福利来啦

快和阿济分享你的寒假书单吧

留言区点赞前十名

将随机获得上述书籍任意一本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思考

不如就从这份书单开始

祝各位能和书籍为友

一起度过一个充实的寒假~

整理制作:陈楠 董晨彤 王怡芸

责编:聂阳阳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篇8

本文作者二脉老师是老曹消防之路上的指导老师之一,这篇文章是他的求学之路。二脉老师先后通过了岩土、一建、测绘、消防,哪一个证书拿出来都可以震倒一片,年入二、三百万背后是常人不能想象的付出。关键是只有三十多岁,实在是令人佩服。

二脉老师消防培训

谨以此文,致曾经逝去的岁月!

文章较长,希望大家能有耐心看下去,如若嫌长,可以改道。

摘要:学渣求学之路,一不小心成为学霸。

我是我,也是你,是千千万个你们的缩影。

四年四证,屌丝逆袭之路

我是80后,生于农村。那个年代估计农村家里基本都是多个孩子,我家也不例外。农村本来就穷,再加上孩子多,父母辈自然压力也就增大许多。小学时候最怕的就是交学费,因为老师会让没交学费的同学回家取钱,然后基本就是回家了第二天再来。多数人都如此,因为没钱。

97年我上初中了,情窦初开的年纪,自然也就少不了梦幻中羞涩的爱情,不对,爱情谈不上,也就算是好感吧。初中成绩一直很好,班级前三名吧,中考我顺利以全县100名(当时该学校招生22个班)的成绩,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只需要缴纳最基础的书本费563.5元。这个数字记忆犹新,因为第一批录取的学生需要缴纳3600元,而我是提前录取的那一批,我刚好压线679分。少一分就得交3600。

高一进入班级突然发现喜欢的女孩也在同班,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在这样环境下,每天开开心心上学,直到高二有天期中考试成绩出来,直线下滑(不该早恋!)。后来又交学费了,我从侧面得知,家里交完学费后还有600元的积蓄。听到这个,我就知道我该努力了,我除了能学习,我还能干什么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做不了,也过不了。只能继续信仰知识改变命运。

2003年,我上大学了,考的不好,上了江西一所大学,还上了一个冷门的专业。大学浑浑噩噩,就这样交了一个女朋友,而今也成了孩子她妈。大学第一门课就挂了,计算机文化与基础,自己都想不到这些,居然挂科了 ,而且居然全班只挂了5个,我居然是其中之一。好吧,我认了。大学四年挂了6门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重修2次。唉,我咋就成学渣了??

2007年,我毕业了。签了华东某事业单位,很多人认为,包括父辈都会认为事业单位稳定,旱涝保收。但是我还是把这个工作给辞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不想看见一个跟我同期进单位实习的山东小伙子,2个月的时间内从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非洲人。测绘专业很辛苦,赚的都是辛苦钱。很显然我看不上这样的赚钱方式。于是,我换工作了。去了河北的一家单位,在河北一待就是5年。这期间,干过野外,睡过帐篷,地质人的苦,外人体验不到。地质行业有个特点,只要你能坚持出野外,你的收入还是蛮可观的,可惜的是,我吃的了苦,但是我怕一辈子吃苦。

2010年,女儿出生了,原本就不高的工资又要付房租,还要扣除奶粉,已经所剩不多了。作为一个男人,我得想办法寻找出路了。于是乎,我们跟老婆同时换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工资翻番。我们都很高兴,因为家庭总收入已经接近达到当地房价的3倍了,也就是说一个月可以买3个平方了,我们都很开心。可惜好景不长,受伤的永远是我们打工者,在企业面前,我们只能是弱者。由于原单位和新单位是兄弟单位关系,两家单位闹矛盾,我跟老婆所在的设计部门被取消了,院长也很无耐,因为这个不是他所能决定的。五矿的领导很多,院长也只是一个小喽啰。换到新单位也只有6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这个事情 ,我们也很茫然,前途在哪里,真的是只有天知道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期间,我们在家办公,期间又出差越南(当时正值跟越南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就好比今天的韩国),到了11年年底,我们知道,这件事情该结束了, 不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

2012年1月5日,卷起铺盖回了老家。顺便得说一下,老婆家是河边的,工作的单位都是在岳母家那个地方。岳母听说我们要离开这座城市,自然也是百般不愿意,我当时也是急了,放出狠话,爱走不走。想想也真是不应该。但是如果有好好的工作,谁愿意换来换去的呢,都是生活所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回家后的工作是师兄帮我联系好的,老婆工作待定。压力自然不是一般的大。

在师兄单位工作了四个月,每天很忙,当然待遇也比较高,付出与收获还是成正比的。可是前车之鉴在那,我知道这个也不是我想要的,万一哪天单位再不要我了,我怎么办?家里怎么办?都是快三十岁的人了,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可怎么办?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得有一本领,谁都拿不走才行。于是乎,我决定考证,注册岩土工程师。

解决了单位的事情,家庭生活毕竟还是有开销的,于是乎跟老婆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找了一个轻松的施工单位,工资3500。养家还是凑合的。能省的尽量节省。当时也没有房贷车贷,够家庭开销了。

很高兴你看到这里了,说明你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上进好青年呐!

2012年6月5日,到新单位开始上班了。白天兢兢业业,生怕断了口粮。晚上奋发图强,努力看岩土基础。因为我也不是岩土专业的,很多土力学的知识和结构力学的知识我也没有学过。有人说基础很简单,我想这个因人而异吧,基础复习了四个月(从5月份开始复习的),结果也只考了135分。真正是低空飘过。我知道,我不努力,我就不会有未来,此证是我唯一翻身的机会,我必须要努力。

2013年由于单位不忙,我时间较多,我也不住宿舍了,白天在办公室看书,晚上睡办公室,有时候为了一个题目能半夜起来翻书,和群友讨论。打地铺我坚持了9个月!!!(自己都把自己感动了!)。考证是孤独的,有一帮合适的队友是你考证路上的精神食粮,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几年过去了,依然有很多当初群里的考友一直在联系,其中也不乏很多人现在做了培训,水平更上一筹了。考注册岩土是痛苦的、悲催的,笔不知道用了多少,我只知道我用的a4稿纸用了满满的一大箱子,个中心酸,也只有考过的人才能体会吧。出成绩的那天,我很高兴,查出来的成绩40+30,我知道,我的春天到来了。从此不用再看人眼色了,呵呵,有种范进中举的感觉。我考岩土初期,有身边很多朋友说,那个太难了,你不要考,别人考了好几年都没过,你一个外行还是不要凑热闹了,做好本质工作就行了。其实我不是不信,我是实在别无选择,因为工作给不了我想要的,我需要一个护身符来保护自己,画地为牢,让我甩开手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2014年,由于过了岩土,待遇自然直线上升,屌丝逆袭?鲤鱼翻龙门?反正能形容的词语你们自己想去吧,就是那么的现实。由于工作需要,决定考一建了,由于有岩土复习的功底,一建用了3.5个月很轻松的全科拿下了。对于一建我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感觉好像是个鸡肋,花功夫不多。

虽然此时已经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了,但是考证有瘾,真的,他带来的受益远大于你在工作上投入所获得的受益。

于是乎,2015年我又开始了注册测绘师的考试,由于知道测绘师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只有4个月的时间,而当时工作也多,断断续续的,真正用来复习的估计在3.5个月左右。每天4个小时,很多专业术语根本看不懂,于是请教各路群里的大神,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群里很多人说测绘师很难,考了好几年都没过,叫外行人还是少掺合的比较好。我不信他们,因为我知道,在岩土与一建这2证的经验下,任何一门考试的知识结构都是有系统框架的,只要抓住其框架,定能事半功倍。很好,于是乎我又找了一帮志同道合的考友,有问题的时候互相讨论。没问题就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注册测绘师又是低空飘过,72分。运气未免也太好了。这72分虽然有运气成分,但是更多的是必然的成分。

单位是勘察设计施工一条龙企业,岩土、一建、测绘全部都用上了,考证之路是否该圆满了?还是那句话,考证有瘾!听说注册消防工程师难度非常大,15年只有1%的通过率,不为别的,只想试试到底有多难,我估计应该也有不少考证达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只为测试自己的学习能力。

2016年我又报名了消防,消防虽然不是我本来愿意考的证书,但是我想说的很多。因为这个证我投入的比较多,仅次于岩土了。是因为他难吗?不是。是因为他内容数据异常庞大,需要较强的记忆力。不过没关系,我不怕,因为我知道,掌握其框架体系足矣。消防考试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除了周末,基本每天都是4个小时。我知道,其实我所付出的与群里的其他大神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因为人家每天可以看到1点,我真的做不到,太累了。所以考完消防从此封笔,不再过问江湖考证之事!不要信有些人说他看书1个月就考过去了,这样的人是有,特别少,别人永远都是别人,别人的朋友也永远是别人的朋友,不是你。其实消防的知识还是很系统的,只要你抓住了他的脉络,何愁不过呢?

在2016年消防通过的群里,我大概也了解到了,哪个过了的人的背后不是一部血泪史?哪个不是每天投入很多时间的。所以,做好自己,相信自己,学习的时候少聊天,最后的胜者基本都是大隐隐于市的那些人。

回想这些年的历程,仿佛是梦幻般的旅程。如今虽已不再为经济压力发愁,但是依然得努力,因为人往高处走,达到一定层次后,你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罗哩罗嗦的说了那么多,也感谢大家能看完。当初考证的目的是为了拜托别的束缚,如今基本实现了,每次跟老板说话的时候也不再向以前畏首畏尾了,底气很足。当然,你强大了,你的对手自然也就会高看你一眼。你若弱小,你怎能奢求你的对手高看你呢。

ps:当初考岩土的时候组建的小群,有69人参加专业考试,过了52人;考一建的时候是参加别人的小群,通过率不知道;考测绘的时候,组建的小群有17人,过了14人;消防考试组建的小群,有18人,过了9人。这些数据只是想告诉大家,找对一些志同道合的队友是多么的重要。切记要远离那些整天打击你、废话特别多的考友,还有那种虽然水平很高,但是很少帮人解答的,最后也不要组队,因为你们不是一个层次的考生。

大家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吧,犹豫不决比胆怯更可怕,不要怕失败,人生数十载,能任性又何妨,加油。

2017年3月3日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心得体会医院实习8篇

军训心得体会大一推荐8篇

物流实习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武警法心得体会8篇

心得体会实习记者8篇

8月份心得体会7篇

软件实习的心得体会8篇

实习认知心得体会最新8篇

厨师心得体会8篇

家务扫地劳动心得体会8篇

活力学少心得体会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