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感知自我,从而在沉淀中愈加清晰和饱满的表达,心得体会是对成功的总结,是经验的传承,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宝贵的参考,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化传承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对很多人来说,感触最深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供我们读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长大后,离开了他们,他们在家乡仍然是无尽的惦念。
父母已逐渐老去,有一天一定会离我们而去,尽孝的时日无多,作为子女,应该做得越多越好,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我自己深有体会,父母亲养育了十个子女,母亲因操劳过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间,还早早起来为我烧粥做饭,怕我上班迟到,怕我劳累,为我做好准备。在弥留之际,还竭尽全力为子女操劳,多给子女一份爱。因为母亲的病确诊的晚,当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时,都来不及怎样去回报母亲的爱,报答母亲的恩,只有抢着时间多陪一下母亲,短短的十五天母亲离我而去,留给子女的是自责、后悔、遗憾,而这份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之后,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这惨痛的教训,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怎样照顾好父亲的行动,日后的生活中,舍不得得罪父亲,父亲的冷暖、爱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语、行动中得到体现。现在,父亲已进高龄,由于子女的尊重、珍惜,身体、精神都很好。
这个暑假,我问父亲想到北京玩吗?(因为村里有的老人去玩过了)父亲说:“想到广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妈。”就这样,虽然自己家经济不是那么宽裕,还是带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带老爸到桂林的景点看看,这可乐坏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峰、岩洞,老人家赞不绝口,看到“刘三姐印象”,老爸怀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诉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说,现在人真聪明,科技发展真快。一趟访亲旅游,给老爸长了见识,了却一桩心愿。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兴,能陪陪老爸走走。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应感恩我们的祖先,因为他们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享受的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好处。在这个世上,父母是最无私爱我们的,他们的爱让我们的人生阳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2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有很多民族习俗,家家户户贴对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还有穿新衣,吃饺子,大人还要给我年钱。在这些习俗中,我最喜欢的是装年钱的小红包了。拿着小红包,我就迫不及待朝外奔去。一出门,我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他们在楼下的小广场正进行烟花比赛呢!只听“呯呯”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到这美丽的烟花,心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好多倍”。于是,我赶紧去买烟花,拿着自已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只见“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看着天空被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3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许多人已经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道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受的屈辱。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它的历史,忘记了它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还剩下什么呢?
毛笔书法,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书法,也就没有“书圣”王羲之,也自然没有著名的《兰亭序》。然而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4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时时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与古之先贤心心相应。自己修学不得力,正是因为对恩师、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缺乏恭敬心,才会让烦恼习气障碍自己。而恭敬心不够,也就证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够,自己是否时时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时时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自己身体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检讨仁、义、礼、智、信,自己没有一样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感恩“传统文化讲座”!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领导辛勤教导!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4: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汪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5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6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对于知青历史,多年前通过阅读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和老鬼的《血色黄昏》了解了北大荒和x知青的经历和故事,今天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作为陕北知青习近平的经历有了全面深刻的感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记录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往事的纪实著作,也是一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史料经典,更是一部叫人感念历史、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
艰难曲折中实现精神升华。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插队时习近平还不满16岁,独自一人到的车站,桥桥大姐来送行,姐弟俩隔窗相望,百感交集。因为当时他们的父亲习仲勋因政治问题被迫害,母亲也过着受审查、挨的生活,近平和兄弟姐妹们还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离别心情可想而知。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初期,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尤其是思想关,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后来一起来的插队知青一两年之内都陆续走了,要寻找一条从梁家河走出去的路,对近平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折磨远超体力和生活上的苦。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习近平能够在困境中崛起,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到,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融入群众中确立理想信念。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是习近平真挚的人性表现,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7年融入群众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
勤学实干中为人民谋福祉。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7年实干担当的知青岁月,习近平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读懂了民心,铸就了他的大抱负、大气魄、大本事、大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必将带领全党和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7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刺绣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8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