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调查报告应当使用准确的词汇和专业术语,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调查报告是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的一份详细报告,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年文化调查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年文化调查报告篇1
调查时间:20xx.x.x
调查地点:二号教学楼109室、212室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主体: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同学以及在校研究生
调查筹划:“毛概实践活动”第六组全体成员
调查指导:
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完善和改进校区学生工作,促进校园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旨在收集大家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35份,收回35份。其中按年级分布为:大一学生8人,大二学生5人,大三学生11人,大四学生10人,研究生1人。按性别分布为:男生18人,女生17人。
问卷所涉及问题由组员讨论确定,共分20题。其中19道题为选择题,最后一题为简答题。
通过调查,我们获取了以下信息:
1. 我校学生普遍对实践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感兴趣;
2. 我校学生在道德素质、学风、作风等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
3. 我校学生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甘肃农业大学“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精神;
4. 我校的学术氛围有待改善;
5. 我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报告、论坛等活动的专业性、实用性一般,还有待加强;
6. 我校学生对于学校各类社团所组织的活动不太满意,没有达到活动应该达到的目的;
7. 我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态度不太积极,有待改进。
参与问卷调查的我校学生还对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分别有:
1. 有的活动制作了一些表面工作,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2. 希望学校能够多举办些能够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 应注重学习学风,多创造优良环境,重视学术;
4. 加强学术建设,多举办学术讲座,取消形式上无意义的活动,辅导员的领导作用有待加强;
5. 学校应加强校园活动和道德教育;
6. 组织各校联合文化建设;
7. 培养农大学生对农大的信心以及荣誉感,以农大为荣,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教育;
8. 学生素质不高、不团结、班风不正,学习氛围不浓厚;
9. 杜绝行政干涉学术;
10. 多开展一些与之有关的活动,增强文化氛围。比如:文化知识竞赛、文化展览、文化知识讲座等,还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
11. 重视素质教育,减少应试教育,增加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加大实习实践的的政策;
12. 在校园宣传方面不够,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我们学校就更好了; 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学校实际,从根本出发,有效合理地筹划建造更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通过此次调查,反映出了一些平时不注意的问题。我们应以此为出发点,认真听取广大师生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议和意见,切实推进我校文化事业的发展。
年文化调查报告篇2
大学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 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
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 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
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
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
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年文化调查报告篇3
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
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这一天,我们要吃腊八饭,所谓的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腊八粥的品种花样也日益繁多。关于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有说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为鉴的;也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民间叫法是“辞灶”。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请”来“灶王老爷”,有的叫它“灶码”。上面是“灶王爷”的画像,下面是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辞灶这天是灶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爷走的时候要给他吃糖,让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大面汤”,这天人们要放鞭炮,吃面汤(面条),有的地方吃水饺。吃饭前要祭祀,摆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着糖、水果等供品。晚饭时把灶码上面的灶王老爷剪下来烧了,把剩下那块灶码头(二十四节气表)贴在锅台上面。
辞灶这天还要大扫除,把买来的新笤帚用绳子绑在长棍上,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以除旧布新,让灶王爷将这家干干净净的情况上报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有的人家会在大门前挂两个大红灯笼,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除夕晚亮一夜长明灯。大红灯笼的确给这个快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奶奶家年三十不但贴春联,贴福字,还要贴萝卜钱(也叫过门钱),就是在每个门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贴上萝卜钱,有贴万事如意的,有贴招财进宝的,有贴吉祥如意的,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置办吃食,男人们还要拿着供品,粮响到祖宗的坟地里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是肉馅的,随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一个个胖嘟嘟的饺子也端上了饭桌。
除夕夜的饺子一定是素馅的,奶奶那里大部分人家都包豆腐的,因为豆腐谐音“都福”,大家都有福的意思。
姥姥家会把钢蹦洗净,一般放十个,象征十全十美;把泡好的小枣十个,象征甜甜蜜蜜;把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到饺子里。除夕夜吃到钱的预示来年钱财满贯,富贵有余;吃到枣的家庭幸福,甜甜美美;吃到糕的事业有成,新的一年一定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与追求罢了。
然后就是守岁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活动,院里摆上供桌,供上香案,烧上高香,把叠好的金元宝用笸箩盛好,等到快十二点时,拿到院子里烧了,这时早已挂好的长长的鞭炮也已点着,四面八方噼里叭啦响起了鞭炮,万家灯火,彻夜的欢声笑语。
一大家子人,老的少的,一个都不缺,大家脸上都挂满了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电视,吃瓜子,满屋子的和谐,满屋子的喜悦。各家各户都吃起了团圆饺子,大家互相问好拜年。老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喜笑颜开的塞到孙子孙女们的口袋里,孩子们高兴的依偎在老人的怀里,大人们拿出给老人买的喜庆的唐装,给老人穿在身上,多好的一副天伦之乐图。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已不再那么早过年了,有的早起四五点钟过年,有的六七点钟,一切都以当地风俗为主。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成群结队的人们便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始走东家串西家,互相拜年问好。先是自己本家的,一个老祖宗,到处去转转,挨着问个好。平时忙没功夫串门的,也趁这个机会访一访老邻居、看看老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祝福。现在信息发达了,不管相隔多远,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把年来拜了,就把福来祝了,而且也乐在其中!
姥姥家现在还时兴跪拜礼,就是给长辈磕头。没出阁的姑娘不磕,结了婚的小媳妇就要跟着丈夫,和家里的其他男性一起给长辈磕头了。在正屋摆放中堂香案的下方,放一铺垫,小辈们就跪在这块铺垫上给长辈们磕头,一位长辈磕一个头,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这几天给长辈磕头是最隆重的,年龄小还会得到一份压岁钱,因此年年喜欢磕。年龄大的不愿意也没办法,就是装装样子也还是要磕的,这一风俗,也许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种祝福形式了吧?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吃元宵,庆团圆。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逛花市、放焰火,猜灯谜,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这样人们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和美、幸福、团圆的新春佳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一些地方的风俗可能会逐渐变化,除旧迎新,跟着人们的美好理想前进!
年文化调查报告篇4
xx县处于老、边、穷地区,属国定贫困县。全县辖12个乡(镇、埸),2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7万,城镇人口5万。由于县域经济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虽然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尽其所能地不断加大投入,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欠账较多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任重道远。
一、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农民文化生活基本状况
全县农村文化工作发展不够平衡,12个乡(镇、埸)中,只有2个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较好。其他10个乡(镇、埸)文化活动相对较差。
xx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工作,不但从队伍力量上配好配强,挑选得力干部担任镇文化站长,而且在物力、财力多方面予以鼎力支持。去年,该镇在镇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拨款1000元举行全镇农民业余剧团文艺汇演,并筹款10万元兴建了镇文化教育中心。xx镇文化站目前已跻身全省“百强文化站”行列。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农民经济上逐步摆脱了贫困并初步走向富裕,xx镇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在“软硬”兼施,用较短的时间于全镇范围全面普及了广播、电视的同时,利用xx传统戏曲文化积淀较深的基础,以村落、街道为单位,以老艺人和文艺爱好者为骨干,迅速恢复组建起两个农民业余剧团。剧团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企业家和农户捐资等多渠道解决经费,改造旧祠堂作小剧院,添置了音响、服装、管弦乐器、导具、面具等设备。剧团不但抢救、排演了大量传统戏曲剧目,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并带动了电影、图书、民俗庆典、体育休闲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业余剧团保留的“x戏”戏曲曲牌,为省、市戏曲音乐挖掘研究“海盐腔”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剧团还创作排练了一批现代节目,如小戏曲、小品、歌舞,生动及时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多次参加市、县农民会演并获奖。农闲时节,剧团不但在本地演出,还去邻省邻县农村演出。今年四月,市电视台将xxx农民剧团演出的三夜本x戏摄录制作成光盘,作为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像xx镇那样,将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得同样有声有色的还有xx镇。
另外一些农村文化工作开展较差的乡镇,情况大致相似。这些乡镇,80年代兴建的农村影剧院绝大部分已租给人种香菇、木耳,做仓库,因年久失修,已舞台坍塌,墙面剥离,基本上都成了危房。近年来,这些地方农民的文化生活,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搓麻将、打扑克,终年难看到一场戏或电影,偶尔有县文化部门送戏下乡,逢圩日公演一场,人们便趋之若鹜,纷纷从五里三乡汇集一处,熙熙攘攘,煞是热闹,农民兴奋之余,总盼着这样的活动一年能多搞几次。
2、农村文化工作硬件建设状况
我县较大型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电影院、新华书店、文化电视大楼等。其中,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始建于1982年,三馆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现均成危房,最近巳被迫拆除。县电影院建于1984年,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也属危房,限期在年底拆除。现有县城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仅剩新华书店和县剧院二处。由于硬件建设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如县文化馆目前除了有几间办公室和一套音响设备外,既无排练演出场所,也无展览及专业文化培训用房,难以承担县级较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1997年为举办全县农村“迎香港回归”业余汇演,就曾请求县烟草公司赞助了埸景、道具等经费8千元,作为回报,20个节目有8个插了烟草广告,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工作之困迫与无奈。
3、政府对农村文化的供给状况
尽管我县经济相对落后,但县委、县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还是非常重视,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乡两级财政近几年累计已投入了近60万元用于以下农村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20xx年xxx垦殖场自筹资金10万元,修善文化礼堂一座。
20xx年县财政拨款20万元兴建xx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一座,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中宣部配送了扩音设备及电视机;xx镇在中心落成之日又拨款1000元举行卡拉ok大奖赛活动,并每年拨付文化干事工资5000元。
20xx年xx乡拨款3000元修建文化宣传栏20米,拨付文化干事工资8000元。
20xx年5月4日xx乡举行五四青年联欢晚会,投入资金5600元用于租赁灯光、音响、化妆品、文化干事年工资等。
20xx年7月xx乡为庆祝建党80周年举行演唱会,投入资金6800元,用于租赁灯光、音响、车费、奖品、文化干事工资等。
20xx年xx镇拨款5000元,为街道农民剧团添置铜管乐一套,划拨旧车间一座改建成能容纳500人的剧院,该剧团通过募捐自筹资金6000元,添置低档音响设备一套;该镇20xx年冬自筹资金20万元重建影剧院一座,镇政府每年拨付文化干事工资5000元。
4、当前农民文化需求及特点:
(1)、农民以种养为业,农民文化生活也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实践。农民急需传授科技种田知识的图书资料,盼望有关部门协助他们办好农民夜校,为他们补习文化科学知识。
(2)、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他们渴望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球类等各种文体场馆、设施能尽快地得到配套完善。
(3)、自编自演的文艺形式一直为农民喜闻乐见,农村急需为农民文艺演出队或业余剧团开展培训的师资和指导服务。
二、困扰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设施陈旧和短缺,建设乏力,使珍贵的农村文化资源面临流失损毁。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被拆除后,上万册图书资料无处堆放,临时寄存在其他单位,大量的古籍孤本图书,随时有被损坏的可能,许多报刊、杂志无法与读者见面,人民群众阅览无场所。县博物馆原存放在库房和展厅的上千件馆藏文物尽管存放在有关单位,但保管条件差,自然挤压破损现象时有发生,上百件级别文物危在旦夕。省文化厅对我县两馆的评级工作也因两馆拆除无法进行。
二是文化工作经费不足,文化事业经费一般用于养人吃饭尚且不够,使节假日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各种小型就地、健康有益的日常文体活动难以进行。
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一些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一些科班出身和受过专业培训人员,因工作条件缺乏等原因离开文化工作岗位或外出另谋发展,对当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议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市埸化运作,增强农村文化事业的生命力。一方面,政府要尽其所能地增加投入,解决一些必需的日常工作经费和专项活动经费;另一方面,演出单位与群众文艺团体,可通过开展赞助演出、商业演出等市埸行为,开拓农村文化产业,增加创收能力,自力更生,以业养业,为事业发展积聚资金。
是要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稳定人心,留住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三是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文化投入的重点首先是硬件建设。对目前我县无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和电影院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已予以高度重视,重建工作巳列入议事日程。但限于财力,应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今年先上县级博物馆、图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2-0xx平方米(博物馆1000平方米、图书馆100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明后年再建文化馆活动中心和影剧院,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文化馆活动中心2500平方米、影剧院25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由于我县财力拮据,除了自筹资金外,尚有资金缺口300万,还需争取多方支持尤其是国家扶助,方能如期完成。
年文化调查报告篇5
首先对于莱州市蓝关戏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着时代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文化的冲击,蓝关戏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第一是人们对蓝关戏的认知性不足,重视不足。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足的现象严重。这需要政府单位机关对人民群众进行长期、复杂的宣传工作。第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三政府部门的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以及保护经费的严重缺乏。第四是由于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出现明显断层。第五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对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蓝关戏我提出一些建议:应当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其保护机制;其次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抢救和保护莱州蓝关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加强对蓝关戏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
在校期间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并且提高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假期期间大概用了半个月时间调查写报告,部分资料来自莱州市博物馆。
年文化调查报告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