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写教案中可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优质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故都的秋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三、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槐树落蕊而知秋、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明确: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五、鉴赏要点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娜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
六、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6、课文小结: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7、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赋物以情,托物言志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3
(本文系作者参加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的预赛和决赛的教案 )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 整体感知:
1、 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 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二、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 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③ “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⑵、小院清晨图: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1]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4
一、案例由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观念有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许多时候会处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启发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原理。
二、教学活动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但由于作家写作此文时正是乱离时代,作家本人又具有忧郁多情的特点,所以本文笼罩着淡淡的哀愁漠漠的感伤。文化底蕴十分淡薄的中学生读起来未免隔膜,难以体味文章的妙处。我在教学此文时,尽量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品味感悟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合作学习,自由讨论:
本文以写景见长,“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是文章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第3……11自然段,具体感知景物“清静悲凉”的特点。首先,我把学生分成两大学习组,大组内又以六人为一小组,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接着,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第二组,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
然后,各小组同学对面而坐,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讨论,我则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交流意见。
第二步,交流成果,互相促进:
讨论时间持续了十多分钟,各个小组已完成了学习任务,作好了发言准备。我让各小组依次发言,中心发言人都能以“我们一致认为”或“我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等等作为陈词的开头,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合作的成果。如有一组没有陈述详备,其余各小组马上补充修正,甚至反驳,课堂气氛热烈而民主。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第三步,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学生的感知虽然丰富,但还肤浅,大多停留在写景表层,不能深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之妙。“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一组,准确地勾画出了呈现秋色传递秋声的词语,也感知到了秋雨中的风声,人声里的秋色,甚至还读懂了作家用冷色为主调,以声响衬寂静的手法,可是,对作家纯以主观感觉摄取景物的写作特色,还不能体会到,我让女生以纯净缓慢的语调,轻声朗读“北国的槐树”一段,然后再让学生呈现景物的本色,学生豁然开朗:这故都的秋景是郁达夫先生眼里心里的秋景,并不是故都客观景物的真实描绘,“以情驭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一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题画面”,所题的名大多是“秋花图”“秋槐图”“秋果图”等客观景物的再现,未能体现“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我点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给自己住的怡红院题名时颇有深义,园里海棠芭蕉,红绿映衬,别人题‘崇光泛彩’‘蕉鹤’,他却题‘红香绿玉’‘香’与‘玉’历来都用来称指美丽的女子,这个名字就蕴涵着贾宝玉对天下女儿的怜惜与爱护。我们从你们的命名中看得出作家的情感或是品位吗?失去了人的活动,再美的景致也会黯然失色啊”。这时,一个学生马上把秋花图改成了“静对蓝朵”,并解释说:“这个画面以蓝色这种冷色为主,忧郁而悲凉,‘静对’是人的活动,表现对蓝朵的爱,又让人联想到人的孤独与感伤”。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这个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骄傲,同时向大家承认这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一个好题名。
第四步,教师参与,平等交流:
以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总是受老师的掌控,教师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设置好的问题中来,步步引诱学生说出与自己一致的答案,似乎只有这样的课才算成功。以板书为例,要是学生与老师意见相左,老说不出老师想要的那个词,老师就会反复诱导,来回纠缠,弄得师生都筋疲力尽,往往收效甚微。
在这个课堂中,我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我说:“同学们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感知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景物特色,体味了本篇‘人景合一’‘主客观一体’的写作技巧。学了本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让我也来发表发表意见,好吗?”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我接着说:“老师用了两副对联来概括故都秋景,供大家参考:
叶底花间冷冷秋色,墙头屋角寂寂秋声;
风声雨声蝉声幽静,日影月影柳影冷清。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理解、掌握、积累好词好句。
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体特点。
自主鉴赏文章的抒情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品析文章重点段落,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字词,学习文章以景显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自己赏析文中优美词句,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提高语言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文章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对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提高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
把握文章写景的主体,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和寂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反复朗读法、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话“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生活经验上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给这些景图拟小标题。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文本,对文章中的景物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漏下来的日光”中的“数”字写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
通过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明确了使学生明确了“数”字写出了作者悠闲、清闲、惬意,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来赏析文中各幅景图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的?同时注意作者的语言和用词。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指导的方式,来明确作者在每一幅景图中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雨后寻常北京人的对话显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句诗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感与文中郁达夫所表达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
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来明确在结尾处写到南国的秋是为了与文中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悲凉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作业:
描绘一幅你喜欢的景色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叶落知秋图
秋蝉啼叫图
秋雨洗城图
佳日果树图
庭院秋景图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鞋的清洁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