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明确性,以确保教案的有效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鹰的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
2、能力目标: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创新目标: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并计算出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一个大西瓜。通过切西瓜的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思考:你能很快计算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
导出课题“分数乘以整数”师板书课题。
3、组织研究
(1)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自学例1。
讨论归纳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法则
二、创设条件
(一)指名到台上,按要求切西瓜。
1、将西瓜平均分成两份。问:
(1)两份合在一起,一共是几块?
(2)怎样列式计算?
+===1
×2===1
2、将西瓜平均分成四份。问:
(1)四份合在一起,一共是几块?
(2)怎样列式计算?
+++===1
×4===1
3、将西瓜平均分成八份。问:
(1)八份合在一起,一共是几块?
(2)怎样列式计算?
+++===1
×8===1
三、引导创新
计算×3=思考可以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
四、反思
1、独立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没学明白。
鹰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铃鼓,了解使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2.根据故事《大狼喝粥》的情节变化,探索铃鼓演奏的不同方式。
3.在教师眼神和动作的提示下,在不演奏时能控制自己的乐器不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只铃鼓(最好是小号铃鼓)。
2.将座位排成一个圆圈。
3.幼儿用书:《大狼喝粥》(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大狼喝粥》的投影图
1.教师: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幼儿观察投影图,知道大狼在喝粥。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大狼是如何喝粥的。
教师:大狼是怎么喝粥的呢?是快快地喝还是慢慢地喝?是一小勺一小勺地喝还是大口大口地喝?反馈幼儿的发言,并引导幼儿用音乐和手部动作来表现。
二、幼儿欣赏教师讲述《大狼喝粥》的故事
1.教师讲述《大狼喝粥》的故事,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2.教师:大狼在姥姥家是怎样喝粥的呢?(哗啦啦)大狼在自己家是怎样喝粥的呢?(舀一勺,咂三下)大狼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喝粥的呢?(舀一勺,喝一口)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幼儿模仿教师做大狼三次喝粥的不同动作。
三、教师出示铃鼓,与幼儿讨论如何用铃鼓表现大狼三次不同方式的喝粥。
1.教师: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用铃鼓做大狼喝粥的碗。
2.教师:大狼快快地喝粥,怎样让铃鼓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呢?
幼儿讲述一种方式,教师就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这种动作。
3.教师:大狼舀一勺,咂三下,怎样用铃鼓发出这种声音呢?
幼儿讲述几种方式后,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并带领幼儿集体空手练习。
4.教师:大狼舀一勺,喝一口。可以怎样让铃鼓发出这种声音呢?
教师引导幼儿迁移"舀一勺,咂三下"的演奏方式并加以改编。
四、教师边讲故事,边示范演奏铃鼓。
五、幼儿学习用铃鼓表现三种不同的喝粥方式。
教师带领幼儿用铃鼓逐一练习三种不同的演奏方式。
六、幼儿和教师一起用乐器--铃鼓讲述大狼喝粥的故事。
教师在演奏前提出要求:不演奏时,每个人的铃鼓都不能发出声音。在演奏过程中,教师注意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遵守这一规则。
活动延伸: 可以将铃鼓放在区角里,并录制好的《大狼喝粥》故事磁带,满足幼儿听录音演奏铃鼓或自己跟着录音边说边演奏的需要。
教学材料: 故事大狼喝粥大狼最喜欢喝甜粥啦!
大狼在姥姥家喝甜粥,甜粥太好喝啦!大狼啊呜啊呜快快地喝,太烫太烫啦!大狼伤心地大哭起来。(大哭声)大狼在自己家喝甜粥,甜粥太烫啦!大狼舀一勺咂三下,妈妈说大狼你吃得太慢了!大狼委屈地小声哭起来。(小声哭)大狼在幼儿园喝甜粥,老师说:轻轻舀上面一勺,轻轻吹,慢慢喝一口,啊,真甜呀!大狼照着老师的话试了试,又试了试……啊,真的很甜很好吃!嘻嘻!嘻嘻!大狼开心地笑起来。
鹰的教案篇3
教材说明
〔解题〕
?盲童的画》是钟子芒写的一篇观画随笔。文章写“我”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儿,透过画面,触到了盲童的心。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盲童的深切理解: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也赞颂了祖国对残疾儿童的关爱。
随笔是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散文。一般都短小精悍。本文就是作者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为盲童的画打动,产生奔腾的情感后写就的。
文题《盲童的画》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是“画”。作者就画引申,借盲童的“画”,抒发观“画”之所感,颂扬祖国及热爱生活的盲童。“盲童”,失去视力的儿童。
〔结构分析〕
这篇文章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少年儿童画展上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第1自然段写看到盲童的画。第2自然段写盲童画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观画的随想。先写“我”透过画面触摸到盲童的内心,想到盲童作画时的情形。再抒发强烈的情感,盛赞盲童的品格与祖国对盲童的人文关怀。
〔语意理解〕
“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仔细地看看这张没着色彩的极简单的画,有的人还凝视很久。”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对盲童画的关注。“凝视”,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看。作者在“画”前加两个修饰成分,一是“没有色彩”,一是线条“极简单”。这是在强调画技艺并不高明。但就是这样的画却让所有人“凝视”,足见其画之特殊。这句话是总领句。一句话引出下文的两种“随想”。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来呢!她是个盲童啊,她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这两句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话。赞叹她这个盲人竟然也能画出画来,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怎么画得出来”,这是反问形式的感叹,是说她能画出来,她已用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感激。“心灵”,指一个人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不论谁欣赏过这幅画,都会觉得这幅画里面蕴藏着许多美好的内容:一个热爱生活的盲童在向你招手,一棵美丽的生命之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一颗坚强的、对生活热爱的心在向你微笑。”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作者用这句话热情洋溢地歌颂盲童坚强的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向上的情感,赞美充满人性阳光的祖国。全句是一个无条件条件复句,表明任何人看这幅画都会发现这幅画的真蒂,盲童的精神与心灵是谁都能体会到的。作者用了3个分句表达“我”观画的思想感情。第1分句盛赞盲童热爱生活;第2分句盛赞祖国对盲童———残疾人———的关爱;第3分句盛赞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被发掘。
〔写作特点〕
1.浓厚的抒情色彩。
本文不足700字,记叙的成分较少,抒情的成分很大。文章除1、2、3自然段约230字是记叙外,都是在抒情。作者以“透过画面”,“好像触到了这位盲童的内心”引领,先想象盲童所要表现的美好情境;接着用优美的语言极尽赞美之情;最后又挖掘图画蕴藏的丰富、深厚的内涵,再予以礼赞。
2.语言流畅、优美。
全文给人以清新、畅达之感。比如描述盲童画面内容,只用不足40字就把一幅画勾勒出来,读后有清凉甜美之味。再如写盲童作画情形,既好像看到盲童在作画,又好像走进亲情融融、细语欢笑的境界。文章大量使用描写笔法,比如,写想象中的盲童作画,用了一个特长的句子,共4个分句,近160字,铺排她如何画太阳、画树、画小孩、画小屋的,每个分句都用浪漫的描写句,展现盲童的心态、心情与心愿。最后一段,连用排比,使抒情气氛更浓重,而且在排比中又融入比拟与象征,比如,“一棵美丽的生命之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一颗坚强的、对生活热爱的心在向你微笑”。
鹰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主题尝试运用已有的建构经验构造恐龙。巩固幼儿粘合、拼接结构的技能。
2、培养幼儿相互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有关“恐龙”课件。
2、积木,胶粒、恐龙、雪花片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幼儿构思建构内容。
1、出示恐龙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恐龙身体各部分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恐龙用什么材料建构。
二、幼儿分组建构,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用各种材料及胶粒建构恐龙,建议与同伴合作。
三、幼儿搭建结束,组织幼儿欣赏恐龙,分享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并提出下一次建构的要求。
活动反思:
本月开展的主题是动物我们的朋友,动物是幼儿成长中的亲密伙伴,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几乎总是听着动物的故事、抱着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看着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和动物朋友们一起成长。对于恐龙,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对恐龙既熟悉又陌生。当我提出游戏主题时,幼儿非常兴奋!为了让幼儿对恐龙的外形特征有较深刻的了解。活动前我收集了各种各样恐龙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活动开始我先通过课件引导孩子观察恐龙的外形特征,再引导孩子看恐龙的视频了解恐龙的生活形式,让孩子了解恐龙的相关信息后,启发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建构恐龙。孩子们立刻积极投入到搭建中。他们搭建的恐龙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选用材料也不同。有的幼儿将拼好的恐龙两两对峙怒吼,说是准备搏斗。我觉得幼儿第一次搭建,能有这样的成效已经很棒了!不足之处:适合搭建恐龙的材料还不够丰富,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鹰的教案篇5
为更好的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增进幼儿和父母的情感。12月28日,当幼小小班的三位老师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组织全班幼儿和家长开展“喜迎新年快乐亲子”的活动。
下午1:00正,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蒙蒙细雨,但是小小班的全体孩子和家长都能准时来到幼儿园,一下子当幼的.多功能厅里就洋溢着欢声笑语。游戏活动在班主任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老师为孩子和家长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节目。“圈圈乐”是让孩子跳圈、家长套圈,瞧,宝宝们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快速地跳过眼前的10个圈,但爸爸妈妈们也不示弱,虽然那个圈小,有的略胖的家长有些为难,但是大家都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给孩子做好榜样。还有跳羊角球、吹气球、踩气球、吃蛋糕、抢椅子等游戏,孩子们可积极了,不但自己表现出色,还不停地为爸爸妈妈加油,爸爸妈妈也为孩子呐喊助威,场面可真热闹。
活动后,有家长说:“平时没时间和孩子这样玩,今天老师给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不能错过了。”“别看孩子小,他们可机灵了,和他们一起玩还真开心。”也有家长说:“平时工作压力大,和孩子一起玩反而轻松了许多,孩子也开心,真是一举两得。”有位妈妈风趣地说:“老师,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我就不用再吃减肥药了!”
一次小小的亲子活动,使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的愉悦,同时,既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又增进了家园关系。
鹰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个字(板书“爱”)。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人或事?
2、师:听着大家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述说)
师:爱是什么?
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大爱无言,那时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
至爱无声,那时沉船时,哈尔威船长伟岸的身影。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认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或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些深深打动你的句子,作上记号。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思考:围绕这几个人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
师:这些词语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提醒:“颠簸”的“簸”字是多音字,还有个音是第四声,可以组词“簸箕“。
这些词语都出现在课文第一小节,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冷的感觉读出来。
具体找找,从哪些字词能感觉到冷?(天冷,身冷,心冷)
抓住这些关键词再次朗读。
b
?倒闭凄凉
师:文中的谁也正面临如此处境呢?
c
?车胎瘪了脚腕蹭破没穿袜子沾满油污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d
?荒芜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
师: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2)、师:爱是温馨的,爱是深情的,爱是博大的。在刚才的朗读中,有哪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你?再去投入地读一读那些打动你的句子或小节,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再次浏览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围绕这几个人物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5、讨论课文脉络。
根据几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一:1——8
二:9——11
三:12
三、作业。
1、搜集一些关于爱的主题的名言。
2、熟读课文并抄写词语。
鹰的教案篇7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认识九个,会写十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会读九个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看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2、你看到过蓝色的树叶吗?
3、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
3、正音练习。
读音指导重点:“术、惹、桌、注、皱”都是翘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o)
4、师范读课文。
生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2)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
(3)开火车认读生字。
(四)巩固生字
1、巩固会认的字:
游戏1:听音出示字卡。(师读生字,生找字卡)
游戏2:组字:
口+土=吐合+手=拿日+京=景
2、巩固会写的字:
生观察要写的十个字,并说出每个字的写法。
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要写得左窄右宽。
四个上下结构的字:笔、桌、景、拿,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还指导“拿”的书写。
(五)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鹰的教案篇8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如何的朋友?
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的山中“朋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了解学情。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老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用心赏读。
师:作者是那么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朋友。快速浏览,找出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内容。
1.句段一: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如何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生动地传达了对老桥的`深厚感情。
2.句段二: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读一读有关语句,体会当时作者是如何的感受?
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情境啊!从这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
3.句段三: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这句话指的是哪些朋友?读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面对这么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如何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感情地朗读全段:同学们对读,或师生轮读。
四、研读重点,片段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研读第5自然段,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练习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这是典型的第二人称,要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下脚步休息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和着大自然的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学生练习: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五、体验反思,拓展深化。
1.问题引领,加深感悟。
(1)课文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如何的关系?
(2)现实生活中人与大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大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2.阅读古诗,迁移体验。
阅读古诗《独坐敬亭山》,体验诗人将自然景物当做亲密好友的独特构思,激发亲近自然之情。
3.学生回顾,述说感受。
(1)叙述自己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
(2)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感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鹰的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