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春》教案推荐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评估教案时,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根据教案来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从而进行教学的调整和优化,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美术《春》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推荐7篇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2.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2.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具:

幻灯片,教材,白纸,笔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我们要来欣赏美术作品带给我们那些感受?并来分析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青铜文化

唐代人物画

建筑文化

服饰文化

新授设计:

一,青铜文化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称商周为青铜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3.青铜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感?

(设计意图):

如何来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进入学习。

a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内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于国家博物院,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已缺损一个,后来根据原有的又补上,耳部外侧雕刻着2只相对的猛虎,张着大口衔着人头,充满了神秘色彩。

b人面纹铜钺

这件铜钺体型巨大,两面都雕刻着五官都突起,极力夸张狰狞可怕,令人望而生畏,据史书记载,钺是一种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用来砍杀。

c虎食人卣

食人卣是青铜器珍品,造型取自虎与人相抱的姿态,虎的后腿和虎尾支撑地面,构成卣的三足,虎前抓抱一人,人面朝虎胸蹲坐,虎口大张,齿牙森列,虎身有各种纹饰,以人兽为题材,表现了怪异的,虎是奴隶主的象征,人是奴隶的象征。

d莲鹤方壶

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馆,壶盖呈双层盛开的莲花形,中间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胡耳是两只龙型怪兽,通体雕有蟠螭纹,四角各立一小兽,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被誉为时代的象征,壶是古代酒具的一种,也是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诗经》中有记载“清酒百壶”,指的就是这类器物。

回到问题:

1、为什么称其为青铜时代?

公元前八世纪的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工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显示冶铜铸器工艺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历程的一个新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是,实用美术,顾名思义,一是实用,二是美观,现在因为年代久远,成为古董文物。

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词概括青铜器带给我们??

么样的美感?

①柔美②优美③壮美④凄美⑤狞厉美

因为青铜器是生活用品,同时又是兵器或礼器,所以

它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他是一种狞厉美。

(设计意图):

通过对青铜文化的学习,了解这一古老器物的造型特点,造型题材以及它的多种作用,学生对于这一陌生又古老的青铜器物有了更新更准确地理解,同时也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审美,社会发展程度。

二,唐代人物画

接下来我们进入唐代人物画阶段,同样的,边看边思考: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有一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宋,张俞)

这里的罗绮者,罗绮人物指的就是:身穿绫罗绸缎的宫廷贵族

a簪花仕女图

画面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游乐的场景,全卷共分为:采花,赏花,漫步,戏犬

b捣练图

这幅画的名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练”是一种丝织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需要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会变得柔软洁白,全卷按照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缝制,熨练。

第一幅描绘的是四个人用木杵捣练的场景,第二幅中一个人坐在地毡上线,另一人坐在木凳上缝制,第三幅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在布下面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式”构图,不仅生动地图解了这一劳动场景和工序,还注重了细节的刻画,比如捣练时上挽的衣袖,扯练时为了用力的微微的后倾,几个小孩的穿插,还有唐朝熨斗的受热过程,使整个画面人物与场景都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一个是隋代人物造像,一个是唐代人物造像,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

回答问题: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讲究,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高度繁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染织技术等,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之大,以至于现在华人在国外居住的地方还叫做“唐人街”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以胖为美,代表人物——杨玉环

(设计意图):

以最典型的唐朝人物画,引申出画面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比如政治,经济,绘画,纺织技术,审美水平等,再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够非常直观和准确地从画面上看出整个的唐代社会。从而达到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主题。

三,建筑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体现出的人文内涵也是不同的。

问题:

1.说一说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他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2.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强调了什么?

a白云观

道教是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白云观有“全真第一丛林”的美称,是北京最大的道观,也是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

b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导入天国,当你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到你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光芒,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

通过中西方建筑的对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审美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艺术主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理想形象。

四,服饰文化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是的形象。

请思考:

1.你从服装的演变中看到什么?

2.服装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欣赏中提问和解答问题

a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b民国女装:中西式,小皮包,烫发,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猜一猜哪个时期的照片?

三十年代:剪发盛行,发式多变,旗袍更是进入盛时,称为女装的代表

c时尚女装:现代社会,生活质量被提到首位,品味和格调使得我们的着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从服装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大变革

(设计意图):

服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从服装能看到清末民初,到现在现代社会一路服装的变革,以及女性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风貌,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影响了服饰,服饰代表了文化。

从青铜文化,唐代人物画,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四个部分来分析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体现和表达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感受与实践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珍品,被称为“活化石”,它生动地展现了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景象,是当年汴京繁荣景象的见证。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昨天对于今天来说,就是今天的历史,《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看得见的历史,现在请你表现现代都市,你将采用哪些元素?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的面貌……等等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典型直观的描绘了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学生会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指引,用构思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现在的都市生活,用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后:

通过学习,大家是不是了解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句话的含义,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比如:雕塑,绘画,工艺品等,即便是有了文字之后呢,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造型实物来给与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性,它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同时向我们了一个地域,一段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美术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使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体会不同的造型实物能够表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联系多学科的思考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课后反思: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欣赏、比较,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对《美术作品以他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的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增一分活泼,添一分情趣》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作业是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看、想、画、做等方式进行创作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身边现有的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创作意识。同时,本课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寻找、发现、利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全面体验艺术创作活动的愉悦。本课在指导学生设计应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废弃日用品进行加工再利用。通过自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将创作主题锁定在培养个性意识,关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关注环保,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变废为宝、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培养手脑结合能力,提高审美认识和审美品味。

(3)。情感态度:能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制作中体验发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设计制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四、教学背景: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丰富,但知识面相对来说不太宽,尤其是这种小科,学生有意识主动查找资料学习的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增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拓展知识面,欣赏大量的作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的课件就充分发挥了此项优势,欣赏了大量的作品,充分挖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亲身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五、教学方法:

1、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所得。

2、引导教学法:教师首先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欣赏作品,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和发现。

3、谈话式教学法:采取谈话式教学法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展示几张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艺术品的图片)问题:

你知道这些小工艺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能看出它的制作方法吗?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本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活中的工艺品随处可见的现实。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也能亲手制作小摆件或小挂件,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直观演示,讲授新课

再欣赏作品并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应考虑些什么?教师启发、补充。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1、构思

2、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材、准备工具

3、确定制作方法

4、实施制作

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几种废旧材料的加工制作工艺品的方法(图片)设置的问题:

1、看一看这些工艺品是怎样加工而成的?

2、这些又是怎样把平面的纸变成立体艺术品的呢?

3、蛋壳都可以怎样加工成艺术品?

4、易拉罐如何加工成工艺品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利用废旧纸张,用撕、卷、折等方法或用粘贴、绘画、镂刻、包裹、粘贴、镌刻、剪等完成。

之后详细介绍几种工艺品制作方法(教师可选择一两种详细讲解)

1、易拉罐制作小桌椅。

2、瓦楞纸制作的小猪

3、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综合制作的挑水的女孩。

此部分简单的方法由学生观察发现,复杂的教师根据情况选择1-2种详细讲解。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对美的直觉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情感交流能力和独特的审美个性。

(三)合作创作,拓展思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手中的材料特点,研究商讨能够制作什么样的小工艺品,并确定每个人的分工。学生进行讨论、汇报,这样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小工艺品,要求创意新颖、趣味性强,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做完的同学按小组顺序把作品贴到展板上,让大家共同欣赏一下,看哪组同学做的又快又好!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此得到尽情展现,开始动手设计制作小工艺品。同时放出轻柔的音乐,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创作。

这一阶段是发展阶段,引导学生以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线索,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形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此方法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最后得于解决问题,突破难点。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

性探究学习的体现。

(四)展评作品,鼓励创新。

学生经过精心的制作,把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与评价。请小组代表谈设计思路及经验,并评出好的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既使同学间取长补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了制作、创造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最后再做总结,提出希望,使学生在创作的兴奋与期待中结束本课。

七、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美术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课件,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体验创造、自评互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感到美无处不在,只要运用聪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2

(第一课时)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余到学校附近书店调查一些封面设计具有特点的书、

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封面

2、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引入

3、教学归纳引入:

书籍封面设计一般从图形,文字,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常见的方式是以图形为主,图形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实,单纯以文字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把文字看成一种可以进行设计的图形符号,同样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意味、

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

展示分析海报设计作品

4、展示两组以文字图形设计的优秀海报并加以借鉴、分析作品中文字图形设计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变化及设计特点、

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实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技巧,然后教师再升华总结、

更多从文字造型设计,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

位置变化:

疏密,虚实,藏露,错落,上下,偏正,曲直,纵横,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对齐方式、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封面布局的版式设计、

(尝试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与设计、)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尝试

6、学生动手练习尝试、

(教师参与各个小组学生的设计探讨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更优化的制作表现手段、教师的引导不要演变成一种包办,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设计的欲望及提供努力的方向是教学辅导的核心、)

(第二课时)

(课前用适合设计绘制的白纸包装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准备重新设计、)

分析书籍封面

1、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

教案《八年级美术上册《我喜爱的书》教学设计》,来自网!

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

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

总结学生练习

2、回顾总结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

(教师针对版式设计问题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建议、)

投影仪配合、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3、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把文字看为主要设计元素,根据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原有书籍封面进行再设计、

(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便,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

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

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完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分组练习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展示与评价

5、作业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第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第一课造型的表现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教材从线条、明暗、体量和空间四方面介绍了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涵盖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等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勒脚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形式,鉴赏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理解造型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力,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造型基本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造型要素分析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

播放一组图片(学生欣赏,激发兴趣)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除了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造型作为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具有丰)一秘○.1mi.net(富的表现力。

(一)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线条、明暗、体量、空间

1、线条:展示一组图片:(学生欣赏,明确概念)

我们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线条作为重要的造型要素,贯穿了世界艺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原诗绘画,还是现代绘画;无论是原始绘画,还是西方艺术,都将线条作为重要表现语言。线条究竟有何魅力吸引着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出示一组作品,提出问题:

比较下列作品中的线条,分别带给你了什么样的感受?(讨论、分析)《韩元仙仗图卷》中国画局部宋代武宗元(长垂流畅、遒劲有力。)《菩萨立像》石雕唐代(柔美)

?宴罢》装饰画古希腊(疏密有致,装饰性强)

总结:线条是美术创作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它在绘画、设计、建筑、雕塑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明暗:出示作品

?圣母玛利亚》素描达芬奇意大利《女人像》线描马蒂斯法国。

提问:两幅作品的表现方法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

师总结,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光线照射必然会造成物体受光的不规则性,从而产生明暗变化。自达芬奇总结出,“明暗转移法”后,他就成为西方绘画表现力题干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3、体量:

指建筑物或雕塑作品等实物的物质体积。体量的差异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上海世博会沙特场馆(建筑)※双环(雕塑)

4、空间建筑、雕塑以实体空间关系体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而绘画作品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虚拟性地表现出空间感。

?阿尔让特伊的大道》油画西斯莱法国(欣赏)画家运用焦点透视法则表现空间关系,在画面中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三位真实”。

(二)以运用所学知识赏析美术作品(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出示作品。

?太白行吟图》《漓江》

?老人像》《最后的晚餐》《埃及金字塔》

(三)小结拓展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第一单元第二课色彩的感染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不同风格绘画作品的欣赏、评述以及对作品色彩特点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形式有一定认识,感受色彩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2、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3、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课本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同题材的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请学生欣赏并分析得出“现代绘画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二、色彩知识回顾

既然我们今天是要探讨色彩,那么我们先来快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色彩知识,看看你们还记得吗?

?三原色、间色、复色2、对比色、邻近色3、冷、暖色4、非色彩色

5、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三、欣赏分析,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品)(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8幅不同的大师作品,有些大家很熟悉,有些可能是第一次欣赏。那么老师现在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这些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色彩对比法:冷暖对比、补色对比、色彩调和法:同类色调和、邻近色调和四、欣赏分析,体会色彩的情感表达。

1、色彩的心理联想

请你尝试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以下几种色彩给人的心理联想:红、橙、黄、绿、蓝、

紫。

2、现代绘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我们知道色彩不但具有这些象征性,而且不同的色彩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大师的作品中常常借助色彩的象征及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乞讨者》、《呐喊》、《大堤上的缺口》、《夜间的咖啡馆》、《南方花园》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四、色彩实践

1、用色彩联想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能否利用所学的色彩搭配知识进行创作,并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3、能否用较准确的美术语言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学习,了解了现代绘画中大师对色彩的搭配除了使用颜色的对比、颜色的调和外,还利用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生活因为有了色彩,所以才显得更精彩。愿同学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由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类历史上的古老文明所孕育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多元化。

2、了解艺术作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3、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各自的艺术特点。

4、学会尊重他人的审美选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艺术多元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如何对待艺术的多元化。

三、教学过程

开首语: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和课题,本节课谨以美术的艺术形式对这个课题进行探讨。

本节课我们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多元化的现象?如何理解这个现象?对于不同主张、不同风格的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

好,现在让我们步入不同的艺术时空,寻找一下在世界各地曾经出现过的著名的古代文明。

一、导入

1、问题:你能举例说出几个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吗?

课件:逝去的文明……

亚洲--、古巴比伦

非洲--古埃及

欧洲--古希腊

美洲--古玛雅文明

学生举例说明

2、课件展示各种古代文明的美术精品图片

3、: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风格、不同样式、不同效果的美术作品。

二、对比与分析

问题:说一说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出民族、地域、宗教的艺术特征的?

引导分析:(以三幅壁画为例)

1、民族特点:人种、服装

2、地域审美特点:

?朝元图》为道教壁画,表现的是一群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情景,这是其中的一个局部。传统重彩勾填的方法;人物气质闲雅,面部平和庄重;线条潇洒飘逸,色彩绚丽辉煌。

?水边的狩猎》反映出古代埃及人的审美观。画面表现丈夫、妻子、女儿的生活场面。埃及人认为绘画必须将每样东西以最能表现出

它们的特点的角度画出来,因此在表现人物时他们就把一只正面的眼睛画在侧面的头上(头部可以从侧面看的清楚),上半身画成正面的,下半身则是侧面的。这幅画的色彩非常鲜艳,线条清晰,背景平实,无纵深空间感。对鱼、鸟等动物观察仔细,描绘细腻写实,形象生动。

?利比亚女先知》是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所绘的壁画《创世纪》中的一部分,女先知健壮的身体充满了力量,是米开朗基罗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歌颂。

三、简要了解现代西方主要美术流派

(一)问题:艺术进入到现代,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

引:古代交通、通讯不便,各民族有自己风格的艺术,现代交通、通讯发达,是不是艺术表现形式就大一统了呢?

请学生回答。

(二)课件欣赏西方艺术流派作品

问题1:现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你喜欢哪种风格?为什么?

问题2:我们该如何理解艺术多元化的现象?

引导学生探讨。

:艺术是产品,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选择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艺术不可能有统一的审美标准。

四、对比与分析

问题:想一想,同是长城,为什么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吴冠中:现代水墨画,长城被简化成抽象的符号,百转千回、疏密得当的线条表现出长城在山间奔腾的气势。

邵宇:传统山水画,用勾、皴(cun)、点染的传统技法和深远法的布局表现长城重重叠叠、渐行渐远的'巍峨气势。

李健:写实性油画,再现长城冬日的苍凉、险峻之美。

詹建俊:融入强烈个人情感的现代油画,压低的地平线,风云突起,变化莫测的天空,构成壮阔、奇伟的景象,显示出一种“遗世独立、与天为徒”的豪情。

五、思考与讨论

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每件倾注了艺术家心血的艺术作品?我们应怎样面对艺术的多元化现象?

:宽容、理解和尊重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以“梦”为主题进行一次多元化创作。

创作形式可以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梦境用绘画手段(手绘或电脑合成图象),也可用雕塑、剪纸、拼贴的方式,还可以用短文、诗歌、表演的方式,大家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梦”的诠释,体会多元表现的意义。

2.收集你喜爱的艺术流派的作品图片(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等),并在上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运用你熟悉的软件制作一到两页的介绍资料,内容包括画家介绍、流派介绍、作品分析的介绍性文字,还要包括你本人对画家、画作的真实感受和个人的观点。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摄影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懂得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记录自己或者周围人们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影像与感光胶片的关系,为拍出好照片打下基础。

拍摄好照片的要素及观察发现美的能力。

教法学法

欣赏、分析、归纳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出示学生的生活照片,并说一说照片中的故事和情感。

2、欣赏摄影作品《大眼睛》(现代解海龙)。

展示:课题《瞬间的精彩》。

二、新授:

1、解析作品:《大眼睛》、《巴黎穆夫塔尔街》、《幸福>>

归纳:a、逆光经过桌面反射到人物面部,突出了人物那双渴望的大眼睛,摄影家成功的表现了这一瞬间。b、人物神态自然、真实,题材并不重大,却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并成为纪实摄影的代表作品。c、照片的主人公是爷孙俩,老人是个农民,跟随儿子进城后在附近做清洁工,孙子偶尔跑来与爷爷亲热,于是有了这温馨的`一幕。

2、分析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抢救伤病员》、《林中》、《嬉戏》的拍摄特点。

归纳:a、摄影时要善于捕捉精彩的瞬间。b、微小的变化会打破呆板。c、动势的冲突矛盾运用得当,画面会更加生动。

3、总结: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要抓住生活的一瞬间感动,而且要讲究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等,使作品具有一定形式的美感。

三、思考练习:

1、《山里的裁缝》你怎么理解这幅作品?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景?

2、说说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

3、用照相机模仿优秀作品的手法拍摄生活的场景。

学生解说自己的生活照。

1、以小组合作方式,分析、讨论摄影作品的拍摄的具体内容及情感。

小组推荐成员回答。

2、以小组合作方式,分析、讨论摄影作品的拍摄的技术特点等。

小组推荐成员回答。

3、理解领会。

1、学生自主回答。

2、学生课后进行拍摄活动,体会摄影艺术。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2、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2、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三、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1、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2、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四、 教学步骤

1、导言: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2、石头的画法: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3、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1)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斧劈皴图片折带皴图片荷叶皴图片(2)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3)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4、 创作步骤(1)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2)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3)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4)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五、作业要求

1、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2、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不定题)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6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联想,掌握色彩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写实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从色彩的角度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课讲授

进入作品欣赏。播放一组图片,由大自然的色彩和具象形象的绘画作品入手,逐步向抽象的作品过渡,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初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某种情感。

1、色彩的心理联想

通过对生活中人们视觉经验的联想,体会不同色彩给人的不同心理作用。请同学尝试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以下几种色彩给人的心理联想:

红、橙、黄、绿、蓝、紫。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前面六种色彩的心理联想。

2、绘画中色彩的表现形式

欣赏探究:

请同学们欣赏并分析下面三幅绘画作品,说一说画家在运用色彩表现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装扮森林》(东山魁夷 日本)

?松树林》(希施金 俄国)

?灰色的树》(蒙德里安 荷兰)

师生共同总结:

装饰色彩:运用装饰手法进行色彩表达的形式,强调大幅度的概括、提炼,作品体现出浪漫抒情、唯美化的视觉风格。

写实色彩:通过学生方式,对客观对象的真实色彩进行记录和描绘,色彩表现与客观对象十

分相似,表现手法偏重具象再现与个性化的细节真实。

表现色彩:画家不是描绘实际看见的色彩,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又称“概念色”或“情感色”。

课堂反馈:

欣赏下面的绘画作品,说一说这些作品主要采用了哪种色彩表现形式。

3、 欣赏实践

绘画中色彩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色彩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情感的?下面我们通过鉴赏一组作品来分析体会:

?初踏黄金路》(现代 李焕民)

?早春之路》(东山魁夷 日本)

?松林的早晨》(希施金 俄国)

?星月夜》(凡 · 高 荷兰)

?红色的和谐》(马蒂斯 法国)

?呐喊》(蒙克 挪威)

讨论问题:

(1) 作品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 画面中色彩的.主色调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哪种色彩表现形式?

(3) 你感受到作品中蕴涵了什么样 的思想情感?

学生交流:

从作品的内容、色彩特点、情感表达几方面交流对作品的分析感受。

4、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讨论,我们了解到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三种表现形式,同时认识到色彩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到色彩在绘画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情感。下节课让我们亲自尝试,通过绘画作业表现某种情感或心境,老师期待着同学们的作品。

5、课后拓展

(1) 观察生活中运用色彩的现象,体会其运用色彩过程所传达出的情感。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尝试用色彩来创作一幅小画,表达自己某种心理感受。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篇7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最新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组学生会讲话稿5篇

八年级学生会讲话稿5篇

八年级教师会讲话稿6篇

八年级教育讲话稿8篇

八年级英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5篇

八年级班主任讲话稿5篇

七八年级家长会讲话稿6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工作总结模板6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工作总结8篇

八年级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8篇

八年级美术《春》教案推荐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