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学将根据教案中的安排有序展开,当我们准备教案时,要确保内容清晰易懂,58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铅笔字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铅笔字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铅笔盒上的图画,通过想象,创编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2、通过讲述活动和做推销员等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及乐于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铅笔盒,布置铅笔盒展销会会场。
2、幼儿课前设计制作购物券若干。
3、投影仪与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参观铅笔盒展销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嘿,小朋友,铅笔盒展销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到里面参观吧。”
2、交代参观要求,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铅笔盒。
二、教师引入课题。
师:“这些好看的铅笔盒里,每个都藏着动听而美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投影仪展示铅笔画面,教师示范讲述故事。
三、幼儿观察、想象,讲述铅笔盒上的故事。
师:“你们也想为铅笔盒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吗?请你认真观察铅笔盒上的图画,想一想,把它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吧!”
1.提示幼儿根据自己的铅笔盒上的图画展开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交流,讲述自编故事。
3.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字编故事,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四、推销铅笔盒。
师:“展销活动开始啦!学派台,把我们的铅笔盒介绍给客人吧!”幼儿邀请客人参观并向他们推销铅笔盒。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推销活动可成功啦,卖出了好多铅笔盒。我们大家一起去庆祝吧!”播放欢快音乐,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我设计本活动方案重点是让幼儿学会做有礼貌的小客人,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特点我设计了这个富有时代感、实际性、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组织活动中,贯彻师生同构的原则,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对情境进行观察、想象、思考、探索、发现、以促进幼儿智能发展,让幼儿说出表演中用到的礼貌用语,并练习礼貌用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设计本活动又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铅笔字教案篇2
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独立思考,同时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探究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会正确计算。
重点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重点突破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并会应用到计算中。难点突破通过摆小棒,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掌握“破十法”的算理。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练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口算卡片、15根小棒、课件。学生小棒……过程引入大家好,你们买过文具吗?(买过)
小动物们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想知道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板书课题:买铅笔)
2、创设情境,学生质疑。
n袋鼠妈妈开了一家专门卖文具的超市,由于她经营有方、服务热情,各种文具卖得都很快,你们看铅笔只剩下桌面上这些了,你能帮袋鼠妈妈算一算还有多少支没有卖出去吗?
(生:还有15支)
师手里拿15支铅笔(5支是散的,10支是整捆的)问:假如你是一位顾客,你想买几支?还剩几支?
学生自由回答:我想买5支铅笔,还剩10支;
我想买1支铅笔,还剩14支;我想买10支铅笔,还剩5支;
我想把15支铅笔都买了,那就一支也没有了。
探新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袋鼠妈妈想考考小兔,同学们,你们猜袋鼠妈妈会用什么数学问题来考小兔?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袋鼠妈妈可能会问的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那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啊?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
师:怎样帮助小兔呢?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铅笔,在桌上摆出15根(5根散的,10根整捆的),试着从15根小棒中拿走9根小棒,看看还剩下几根?然后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动脑想一想,15—9怎么计算?学生尝试思考、操作。
【设计意图】n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境资源,让学生观察图中买铅笔的情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还剩几支铅笔?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境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激发学生解决自己所发现问题的欲望。
2、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与算法。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到前面边演示边汇报。
学生汇报预测:生a:一根一根地减,从15根中减去9根后,数了数,还剩6根;
生b:把15分成10和5,10—9=1,1+5=6,所以还剩6根;
生c:把9分成5和4,15—5=10,10—4=6,还剩6根;
生d:因为9再添上6就是15了,也就是9+6=15,所以15—9=6。
结合学生发言小结:第一种方法是“数数法”,第二种方法是“破十法”,第三种方法是“平十法”,第四种方法是“想加法算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情境图总结:小兔遇到了困难,大家积极动脑,想出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n小兔得到大家的帮助,很快回答了袋鼠妈妈的问题,顺利地买到了铅笔,他让老师谢谢大家,并夸你们真聪明。可是,袋鼠妈妈还想考考同学们,她给我们带来了几道题,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吗?
3、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算一算”。汇报结果和想法。同学们可真棒,熟练掌握了十几减9,我们来认真观察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减数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退位减法”。
【设计意图】以“15—9”为突破口,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巩固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要计算的问题后,独立进行计算。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师把苹果树贴到黑板上,苹果上写有数字。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1)第一层次的活动要求;看卡片,想得数,根据得数到前面摘苹果。(2)第二层次的活动要求:卡片没有了,可树上还有很多苹果,自己想退位减法的.算式,得数只要和苹果上的数字相同,苹果就是你的了。
n通过独立计算和集体活动,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买铅笔”的问题,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小兔计算得出15—9=6,这些算法都能计算十几减9,希望大家在平时学习中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反思n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时,通过创设买铅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究十几减9算法的多样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探究十几减9算式的规律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纵观整节课,然存在以下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没有落实到课堂中去。
铅笔字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减法(一)”的第一课时《有几支铅笔》。
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情景中感受体验加法的含义。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学习算法多样化。
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意并正确列式。
难点: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以亲身体验为主线:《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恰能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我设想让学生经历”在观察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演示中体验——在做数学中体验”几个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体会加法的两种含义,体会算法多样化。
2、以学会学习为途径:《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在老师指导下,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结果的大致过程”。根据刚入学的学生缺乏学习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经验,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情景(笑笑手拿铅笔),产生提问题欲望,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应给予评价和指导。
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构建策略多样化思想,并学会表达解决问题观察、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应讲求实效。
对于一年级学习来说,本设计注重从两人合作开始训练和培养,重视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合作。
3、以情感态度为动力:内部情感、学习态度、外部激励(情景、评价)情景,让学生观察中感受。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创设”变魔术””数铅笔”情景,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直观地从生活中的”数铅笔”引出”一共有几支铅笔?”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让学生从观察中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懂得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并学会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
组织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节课根据学生刚入学,缺乏知识经验、合作学习经验,缺乏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实际。
所以就应以学生独立思考、两人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在合作中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于时间关系和内容不太紧密联系,对于”练一练”中第3题”每次多几个”可以调到课外或练习课再做。
铅笔字教案篇4
【活动设计】
大班幼儿在园活动中经常会使用铅笔,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出现戳伤,划伤等事故。此次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安全使用铅笔,并学会躲避,提醒同伴不安全使用铅笔的行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活动目标】
1、能够安全的使用铅笔。
2、知道躲避提醒同伴不安全使用铅笔的行为。
【活动准备】
1、画纸人手一张。
2、已经削好的铅笔人手一支。
3、安全光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谜语,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老师带来一件文具,小朋友们猜猜看,是什么呢?”
——身穿花衣裳,个仔细又长,写字又画画,全靠他帮忙。(谜底:铅笔。)
二、基本部分:
1、带领幼儿讨论,交流如何安全使用铅笔。
教师出示铅笔:“铅笔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使用铅笔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铅笔细又长,可以帮助我们写字,画画。使用铅笔时应注意安全。不能拿着铅笔与同伴打闹,不用铅笔时要把铅笔放入笔筒。
2、引导幼儿讲一讲铅笔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鼓励幼儿发现同伴的不安全行为。
师:“如果你发现有小朋友把铅笔含在嘴里,拿铅笔当玩具,用铅笔掏耳朵,捅鼻孔等你应该怎么做?(提醒他或告诉老师)”
3、请幼儿观察图片并回答图片中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图片中的小朋友做的对吗?如果不对,哪里做错了?该怎么改正呢?”
三、结束部分:
绘画活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安全的使用铅笔。
以安全使用小铅笔为命题,让幼儿用铅笔在画纸上自由绘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安全使用铅笔。
四、活动延伸:
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观察,纠正幼儿在使用铅笔时的不良行为。
铅笔字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含义,表达自己听故事后的感受。
2、知道爱护文具,形成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实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铅笔盒及各种文具)这是我们上小学要天天用到的东西,可是有一天,铅笔盒变成了医院,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幼儿听故事录音,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1.铅笔盒里发生了什么事?请你根据故事来说一说。
2.为什么铅笔盒会变成医院?
三、结合挂图,分段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先讲故事第一段,提问:铅笔盒里有哪些文具,小男孩要读小学了,这些文具怎么表示了,幼儿根据故事回答。
2.教师再讲故事的第二、三段,提问:铅笔盒里的文具为什么不高兴了?
3.教师讲故事的最后两段:提问:第二天早晨他去上学,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小男孩的作业写好了吗?为什么?
四、看图讲述故事。
1.看幼儿用书第19~24页,仔细观察画面,阅读故事,教师引导幼儿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意思,鼓励幼儿学习讲述文具的.对话。
2.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我们要爱护铅笔盒里的文具。
五、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交谈。
讨论:假如你是铅笔盒的小主人,你会怎么做呢?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通过分段讲述故事,逐层分析故事内容来逐步完成,从中感受文具的心情,迁移自身,现在本班幼儿在写数字的时候,常用到铅笔橡皮等,但由于用法不当,也会让它们变成医院,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具,知道每个文具的用法。但活动结尾教师可以出示几组破旧的文具,让幼儿找找修谱的方法,能更启发幼儿保护的愿望。
铅笔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 厘米(cm)
2. 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 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 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 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 1m=10dm
3. 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 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 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 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 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 课桌宽约( );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 小亮身高135( );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铅笔字教案篇7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强烈的入学愿望,并根据小学学习、生活的要求,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使其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生活。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旋律,感知乐曲aba的结构。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用相应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活动准备:
1、《铅笔进行曲》教学挂图、音乐cd(盒带)。
2、铅笔、橡皮的头饰。
3、幼儿学习资源⑥第12页。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用不同的步伐、动作表现乐曲不同乐段的节奏,初步感知乐曲。
2、播放音乐cd(盒带),请幼儿完整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乐段和旋律。
3、教师讲述音乐故事,引导幼儿分段欣赏,帮助幼儿感知音乐aba的结构。
(1) 前奏部分:有一天,明明睡着了,他做了一个很美丽的梦。
(2) a段部分:铅笔在纸上欢快的跳舞,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线条。
(3) b段部分:小橡皮出来了,轻轻的将铅笔的痕迹擦掉。
(4) a段部分:铅笔盒橡皮在一起快乐的游戏。
(5) 尾声部分:钟声响了,明明醒了,发现铅笔盒还是好好的躺在书桌上。
4、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听音乐游戏,并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1) 幼儿分角色扮演铅笔和橡皮,戴相应的头饰。
(2) 玩法:幼儿根据音乐的旋律,分角色表演。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做动作。
5、出示教学挂图,播放音乐cd(盒带),教师随音乐指图谱,幼儿欣赏。
铅笔字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做糖果的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