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我们写出的教案,就可以对我们的教学能力做出评估,教案是教师自己经过创造性思维后得来的,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能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录象提高观察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育
难点:胚胎的发育过程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问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么说的?
生:妈妈说我是从大山里捡来的。
生:妈妈说我是从石头缝里刨出来的,爸爸说我是从肚脐眼里蹦出来的。
生: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哪一个答案比较准确呢?那么,妈妈的肚子里怎么会有了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这恐怕有些父母说不清楚的。也有些父母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而回避回答,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通过这节课,你会知道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回家后可以给父母讲讲,将来也可以给你的孩子讲讲。
师:大家互相观察,男女同学外观上有什么明显差别?
生:(回答略)
师:看看这两幅相片,猜猜哪个是小男孩,哪个是小女孩(出示两张七八个月大的小孩相片)。小时候男孩、女孩外貌差别不大,人们主要靠什么确定其性别呢?
生:(回答略)
师:可见,男人和女人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系统不一样,并且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这是人的生殖系统正面图(出示深件)。请大家仔细观察,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联想一下这些结构在身体上的位置,并试着填写侧面图,有能力的同学把第12页第2题做一做,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识图、填图)
师:好。哪位同学能把你做的习题拿上来展示一下?(把习题通过大型投影仪显示出来,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纠正)
师:大家的识图能力比较强。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
生:有关系。子宫就是孩子居住的“宫殿”。
师:对。确切地说,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这些是生殖系统的结构,那么,什么是它们的功能呢?请看练习2。
生:输精管和输卵管──输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生:陰莖和阴道──精子出入的通道。
生:睾丸和卵巢──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并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师:想一想,屏幕所示这些结构的功能,哪些已经在你身上发生?哪些还没有发生?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见卵细胞的产生好像跟月经有关。
师:你说的不错。青春期以后,女同学逐渐出现了月经,男同学出现了遗精,这就说明他们分别能产生卵细胞和精子。那么,一个小小的精子和一个小小的卵细胞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呢?受精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这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过程的示意图(演示课件)。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胚胎开始具有人的形态?
生:第8周。
师:两个月左右的胚胎,长约25厘米,初具人的形态,此后称为胎儿。胎儿一天天长大,他(她)的营养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课件:子宫内胎儿、脐带和胎盘之间的关系)。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写在纸条上传给我。(识图、讨论)
生:胎儿为什么要生活在羊水里?
生: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相连的吗?
生:为什么胎儿的头朝下?
生:脐带断了怎么办?
生:双胞胎是共有一条脐带,还是各有一条脐带?
……
(大家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最后由老师简要点评)
师:如果父母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毒素可以通过脐带、胎盘传到胎儿身上。
师:所以说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影响下一代。胎儿发育成熟以后,就要与母体分离,这是分娩过程(动态的分娩过程),同时胎盘也要排出来。这样,一个新生儿就诞生了。新生儿的脐带末端则逐渐萎缩,日后就成了肚脐眼。打开档案夹。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家访问妈妈。那么,现在你如何看待怀孕、分娩的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生:妈妈怀我时经常呕吐,吃不下饭,很辛苦。我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
生:妈妈怀孕时有一次生病,她坚持不吃药。
生:妈妈说她生我时很痛苦,现在我还不能做别的,我只有好好学习。
师:分娩是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诞生又是相当美好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人类的繁衍、延续。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人的生殖,包括生殖系统和生殖过程。靠男女生殖系统,自然孕育出后代是最自然、最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一些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不能生育。你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生:可以用试管婴儿技术。
生:还可以用克隆的方法。(学生可以针对这两种方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很感兴趣,教师也参与其中)
师:其实,人体本身存在着许多奥秘,这还有待于人类进一步去探索。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3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5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二课时。
教学预备:
草履虫的挂图,模型。以及草履虫培养液。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考虑,让学生自个儿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能够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接着,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视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接着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啥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地点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散布特别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保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能够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视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一定是草履虫,它们喜欢集合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示学生:为了幸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能够想啥方法阻拦它。为啥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视察装片的同时,能够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关心学生精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能够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能够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解释;也能够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能够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能够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依旧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啥雷同点和不同点?怎么样证明这些雷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能够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能够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模样。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别。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能够与植物对照地进行讲解。
教师能够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懂得: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解释,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视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视察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哪儿的最小?为啥?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放录像解释,特别是排遣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法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能够借助板图解释: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全部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啥作用呢?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回想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氮废物,能够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批过剩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能够先组织学生视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接着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么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啥?这样伸缩的利益是啥?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啥道路排出体外?④啥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啥?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能够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懂得和掌握。最后来,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怎么样反响?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想第一课时所视察和学习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答复: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④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答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够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如今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响上与植物也不雷同。怎么样视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响呢?这时,教师能够先让学生自个儿设计一个实验,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视察边考虑。例如:啥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么样反响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响有啥不同?最后来,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响,这种反响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回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响要比植物敏锐得多(能够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雷同点和不同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6
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有关单位去参观调查小组分工,每组负责一个选题。事先讨论制定调查计划,分工实施。全班必须统筹规划,教师应帮助确定小组的调查方案,才能保证全班制定的计划有广泛的覆盖面。
制定计划根据小组调查的结果,提出环境保护的计划帮助小组审阅调查报告,提供科学指导和帮助
课堂汇报小组汇报调查报告和环保计划,其他同学补充,全班制定班机环保公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注意计划的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事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我国)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处理环境问题需要决策,这种抉择应该是不同层面上的。到商场去购物,是开车去、还是乘坐公共汽车去、抑或骑自行车去?这是个人的决策。是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炉,是当地政府的决策。是否建一条通过自然保护区的铁路需要国家的决策,如何修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决策的一件大事。
当人们对处理环境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环境科学家提供的信息是所有工作的起点。现在就让我们的同学们展示一下他们的环境汇报吧。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空气污染。每一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到郊外登山的时候,我们一边享受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回头欣赏京城的美景,可我们看见的常常是笼罩在北京上空的灰色的大气。因此,北京大气污染的状况引起了我们的担心。我们收集了报纸上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报道,归纳了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煤烟型污染:2002年,全市煤炭消耗量为2531万吨。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1万吨;工业企业耗煤量为2055万吨(包括原料煤707万吨),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2.1万吨、烟尘3.3万吨、粉尘4.6万吨。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天然气、地热、电力供能;推广使用低硫优质煤和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餐饮企业油烟。我校高中楼就是采用地热能源的,不仅节约了近一半的电费,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机动车尾气是我市另一重要空气污染源。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促进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治理,推广使用低硫燃油,购置了160辆达到欧洲3号标准的公交车,从2002年8月1日起,提前执行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扬尘污染是北京黄色天空的主要元凶。大面积的市政建设和房地产项目是扬尘的重要污染源。北京市成立了专门治理扬尘的“扬尘办”,治理措施主要是:重点加强对拆迁工地、市政工地扬尘的监管,加大工地洒水、堆料覆盖、密闭运输等措施的实施力度,治理城市裸露地面400多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30万亩季节性裸露农田整治任务,272所学校裸露操场整治任务分解落实。2002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经过多项综合整治,我市200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03天,占总天数的55.6%,比2001年增长4.9个百分点。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海淀区历史上就是京城水环境最美丽的地方,颐和园、圆明园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海淀的各个水系上。但是由于环境恶化,位于京城上风上水的海淀也难逃污染的命运。我家附近的有一条小河,绿树成荫,但是由于河水恶臭,休闲的好场所变成了人人躲避的臭水沟。我们在周末进行了两天的观察,发现如下问题:
首先是河水的富营养化。我们用玻璃杯抽取了河水样本,发现水的颜色呈现灰绿色。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很多种类的藻类和原生动物。所以,我们认为这一段河水已经富营养化。根据我们的观察,河流周围的摊贩和小吃店经常将洗碗、洗菜甚至宰杀鸡鸭的水倒入河中,这些水要么含有大量的洗涤剂,要么含有丰富的营养,都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其次是水面漂浮的大量垃圾:我们沿河岸前进了一百米,统计了河面上漂浮着的垃圾,主要是各种塑料袋,饮料瓶、冷饮包装和冰棍棍、废纸、菜叶、落叶等。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些漂浮垃圾有些是风刮来的(以塑料袋、废纸居多),也由很多是人们随意丢弃的(饮料瓶和包装纸居多,小贩还直接丢弃菜叶等)。沉到水底下的垃圾就更没法计算了。
另外,水量的减少也影响了河水的质量。老住户说:最好的时候河水可以淹没第三个石头台阶,今年至少少了六、七厘米。
我们拟定的治理措施是:首先,治理周边的小摊贩和小吃店,不能将垃圾和污水直接倒入河里。第二,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乱扔垃圾。第三,设垃圾箱。第四,节约用水。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
我们访问了北京市环卫局,环卫工人在清理北京垃圾中作了很多贡献。2002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21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2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6%。建成朝阳高安屯和丰台北天堂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处理厂增至13座,日处理能力8750吨。2002年完成250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我们还观察了自己居住的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在非典之前,我们六个同学居住的小区有两家是通过楼房垃圾道仍垃圾的,在非典后,全部改用垃圾箱或者垃圾车来清运垃圾了。但是,六家里只有三家小区得垃圾箱是分类的。而通过我们的观察,即使是设有分类垃圾箱的小区,绝大多数家庭也并没有执行垃圾分类处理。实际上,这些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到环卫工人清运的时候,也是混合成一车运走的。
我们还观察了我校学生在仍垃圾时的行为。在教室里和楼道里,由于没有垃圾分类的设施,同学们是将各种垃圾一起倒掉的。但是在我们观察的一天里,看到三个同学将废电池扔到专用的收集箱里,值得我们学习。在校园里,由于是分类垃圾桶,我们询问到的同学100%都表示应该将垃圾分类扔掉。但也观察到有近20%错误的。其中有属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如将饮料瓶子扔进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将冷饮包装扔进可回收垃圾桶的;也有属于不当分类的,如将黑色饮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的。
我们建议的措施是:加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宣传,加大废电池回收的宣传,在班级和楼道里设立分类垃圾桶,班级设立专门的收集角,回收可以利用的资源。
教师:各个小组的报告都很详细,更可贵的是提出了治理的措施。面对环境这个大问题,你自己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交通交通工具旅行和自己每天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的人综合到一起的时候,个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改善北京的环境作些什么呢?让我们畅所欲言,最后投票评选在咱们班里的环保十大公约好吗?
学生:
1.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阻绝滴漏现象
2.用肥皂洗手,选无磷洗衣粉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4.做“公交族”,当“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
5.珍惜纸张,不送贺年卡,回收废纸
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
7.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
8.回收废塑料
9.拒食野生动物
10.植树护林,每年参加义务植树
11.做环保的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2.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13.塑料袋打个结
14.到超市购物自己带包装,少用塑料袋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7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1课时
1.新课引??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讨论课后练习题。
爬行类
教材分析
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蛇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保护身体及防止水分蒸发。
2、呼吸:终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4、体温:不恒定,冬天冬眠。
(二)龟、鳖、鳄
扬子鳄是我国古老而又珍贵的爬行动物。
(三)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毒蛇与无毒蛇
1、区别:本质区别是有无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伤后要及时处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蛇适应陆地生活特点的是( )
①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卵壳保护 ②用肺呼吸 ③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 ④体温不恒定 ⑤有灵活的颈,利于发现周围的情况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栖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龟、鳖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肺 (c)鳃和肺 (d)肺和皮肤
(3)下列不属于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产大型的硬壳卵
(d)心脏有三个腔,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体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阳光的温度孵化
(c)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脱离水的限制
2、课后练习
(5)将青蛙和蛇的主要区别填入下表。 名称 项目 青 蛙 蛇
生活环境 a g
身体分部 b h
皮肤和覆盖物 c i
呼吸 d j
循环系统 e k
生殖发育 f l
3、参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b头、躯干、四肢 c裸露、湿润 d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 e心室无膈膜,动静脉血完全混合 f体外水中受精,变态发育 g陆地生活 h头、颈、躯干、四肢(退化)、尾 i干燥,覆盖角质鳞片 j用肺呼吸 k心室内有一不完全的隔膜 l体内受精,生殖脱离了水环境,卵外有卵壳,发育过程无变态。
七、参考资料
变色龙
变色龙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爬行动物,它的学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表可以变化颜色。变色龙体长2535厘米左右,的有60多厘米。它的皮肤的真皮内有色素细胞,通过各种色素细胞的迁移,使皮肤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似。
变色龙的基本体色是淡绿色或棕色,在阳光下这种体色变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温环境中,这种体色会变得更深一些。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同时可以向不同方向观望:用一只眼睛向上看,用另一只眼向前看。当它远远地看见一只昆虫时,先保持冷静,不慌不忙,接着伸出长长的舌头。舌顶端是富有弹性的,只要能够到昆虫,昆虫就会粘在舌头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岛上的战争
在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岛。这座岛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约有2万条毒蛇。
蛇岛上生存着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们的主要本事有两样:颊窝“热测位器”和毒液
捕捉食物时,一条蛇爬到树枝上,头稍稍抬起一点,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当一只小鸟落到树上离蛇的前半身不远时,蛇的颊窝感到了温度的变化,判断出了来者的大小,然后猛扑过去咬住鸟的身体,毒液顺着毒牙注入鸟的体内。被捕的鸟挣扎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蝮蛇有个特别的本事,嘴能张开120度,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鸟。
蛇岛上经常发生“战争”,主要是蛇鼠之战。
按照专家的解释,岛上的鼠是停靠的渔船带来的。岛上的鼠学名叫褐家鼠,是一种身体强壮性情凶猛的鼠。误上蛇岛的鼠无法回陆地了,为了生存下来,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说,鼠是夜间活动,蛇是白天捕食,应该互不侵犯,可岛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夸张点说,在蛇岛,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当蛇完全进入冬眠时,是无力与侵害它们的鼠抗争的,只好被鼠吃掉。当然,由于岛上鼠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对蝮蛇的种群构成危害。但当蛇冬眠后醒来,鼠又成了它们的腹中之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能力目标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设计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原理。
(2)细胞与外界环境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渗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通过学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水分子进出细胞必须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板书: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flash演示渗透作用】介绍渗透装置:取一个长颈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半透膜,这个半透膜有种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过,而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密封好后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漏斗管内液面高度逐渐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导分析:水分子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换句话说,就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归纳并板书:一、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这是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矛盾呢?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浓度是指的什么性质的浓度?质量浓度还是物质的量浓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扩散至蔗糖溶液的过程中,有没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扩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状态和平衡状态它们双向扩散的速度是怎样的呢?我们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扩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扩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状态时两者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平衡状态时呢?
正是由于开始时v1>v2,才使得漏斗管内液面升高。好,现在我把这个装置改动一下,把半透膜换成纱布,漏斗内液面还会升高吗?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烧杯中的清水替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液面还会升高吗?由此可以看出,要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哪些条件?(归纳并板书:渗透作用2.发生条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是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之后就一定会发生渗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们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的浓度相等吗?那为什么渗透作用停止了呢?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关知识了,随着漏斗内液面高度的升高,会对水分子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我们用f1来表示,而与此同时,两种溶液又存在浓度差,这个浓度差会对水分子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我们用f2来表示,在平衡状态时,f1=f2,受力平衡,渗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浓度差后,不一定发生渗透作用,但要发生渗透作用必须要有半透膜和浓度差。
?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进出细胞其实就跟我们这里说的渗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来看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对于动物细胞来讲是否所有的物质都可进出细胞?为什么?
没错,只有动物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才可以进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则不容易进入,这是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的,因此,对于动物细胞来讲,它的细胞膜就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存在浓度差,它就具备了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动物细胞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若是让动物细胞吸水,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分析细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让动物细胞失水,又该怎么做?
分析细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动物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相等,会出现什么现象?
分析原因。
小结: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达到动态平衡。
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上,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应该相近吗?如果相近,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与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呢?
对于一个植物细胞来讲,它是不是一个渗透装置呢?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什么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层?(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
由于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动物细胞的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有所差异,我们可以利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制成临时装片,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紧密贴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装片,用引流法,将细胞外溶液替换成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当我们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次用引流法,将外界溶液替换成水后,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小结: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吸水,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液的浓度时,将会达到——动态平衡。
?练习】巩固提升
见ppt
课后小结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从渗透作用着手,着重分析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于动物细胞来讲,细胞膜就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将——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将——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将——达到动态平衡。
而对于植物细胞来讲,原生质层就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吸水,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液的浓度时,将会达到——动态平衡。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七年级下册生物课教案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8篇相关文章: